-
1 # 昭楊
-
2 # 參考訊息
馬克龍在競選中奉行堅決的親歐盟立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希望捍衛現狀。法國選民在大選中選擇了馬克龍,而非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這點燃了外界的樂觀情緒,認為在更強大的法德聯盟的幫助下,歐盟領導人將加倍努力在英國脫歐後鞏固該集團。
但經歷了歐債危機風波的歐盟事實上早已不是“三駕馬車”結構(德、法、英),隨著英國脫歐,歐盟基本上成了德國“單核”領銜,法國在歐盟的領導地位大不如前。如果馬克龍的親歐派不改變歐盟,不能提升法國在歐盟內的領導權威,他們早晚也將不再被信任。這是馬克龍想要改變歐盟的根本原因。
馬克龍一直希望推出一份“重新為歐洲奠定基礎的”條約,透過設立歐元區財長、歐元區議會,以及編制歐元區預算等措施來推進歐元區一體化。
馬克龍認為歐洲需對國防、恐怖主義、移民和貿易進行更有效的控制,成為有效抗衡美國的力量。他的優先事項包括效仿美國法規出臺“購買歐洲產品法”,這將令非歐盟公司更難爭取到公共採購合同。
面對民粹主義,馬克龍期望德法關係更務實、更密切、更有具體成果,雙方同意就多個亟待解決的短期議題立即開展緊密合作,以更好地遏制歐洲的民粹主義。
但是,關於歐盟和歐元區的改革,德國方面對此表態則相對保守許多,默克爾僅僅是表示,“如果有意義的話,修改條約是可能的”。
而且,在歐盟正飽受反歐元民粹主義浪潮困擾的當下,如果改革條約,一些國家可能還需要就此舉行公投,能否透過更是未知數。
-
3 # 歐羅永珍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馬克龍為何要對歐盟進行改革?
一直以來,疑歐論者都指出歐盟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臃腫的官僚機構、民主赤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統一導致的經濟困局、歐元低估德國匯率導致德國經濟獲得不正當優勢、歐盟過度干涉各國主權等。對於疑歐論者而言,他們希望以此為理由改革歐盟,削減歐盟的權力,從而把歐盟轉變成一個簡單的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
事實上,這確實是一種歐盟改革的思路。歐洲議會中疑歐政黨組成的黨團叫做ECR,Europe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ts。疑歐政黨訴求的歐盟改革,就是從削減歐盟的政治存在和政治權力開始的。而更加激進的疑歐主義者,則乾脆宣佈退出歐盟或歐元區,他們相信歐盟不僅在政治上干預了各國主權,而且在經濟上不利於各國的底層人民。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過去十年中,歐盟一直為了存續而掙扎,努力避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避免自己的解體。曾經具有積極意義的歐盟,似乎只剩下了努力保持生存的一面。
在這種背景下,馬克龍特意提出,不能把質疑歐盟的權利留給疑歐分子,支援歐盟的人應該從建設性的角度批評歐盟,並進一步加強歐盟的一體化。馬克龍的改革方案同樣是迴應歐盟存在的問題,但出發點確實更加積極的層面,透過加強歐盟協作的方式來改革歐盟,解決問題。因此,對於親歐派來說,改革歐盟的第一個原因非常簡單:他們相信,如果歐盟不繼續改革,就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最終會被疑歐派所毀滅。
第二個原因則和國際局勢息息相關。在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認為歐洲應該和美國保持距離的聲音越來越多,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都開始從價值觀、領導能力方面質疑美國。在民粹主義潮流興起、國際不確定性增強的時代,許多人也相信,加強歐盟的一體化,是增加歐洲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必要一步。
第三個原因和馬克龍個人的國內政治和外交戰略有關。馬克龍可能透過改革歐盟來推動自己的國內改革,比如,將勞動法改革作為歐盟改革的必要前提,“法國只有先解決好國內的問題,才能推動歐盟改革”,這或許是說服國內對勞動法改革有所疑慮的選民的一種策略。再比如說,馬克龍試圖透過增強歐盟來增強法國在外交舞臺上的影響力。
馬克龍在索邦大學發表旨在重鑄歐洲的演說
第二:馬克龍的歐盟改革藍圖是什麼。
馬克龍的歐盟改革計劃以民主、創新和保護為主旨,可以劃分為安全、國防、環保、農業、移民、經濟發展、教育、歐盟機構改革和歐元區改革九個方面。
國防方面的核心主張是2020年落實歐盟軍隊和共同軍隊預算。類似的政策其實早在7月份的法德內閣聯席會議上就得到了透過,也是歐洲長期以來試圖實現的目標。同時,馬克龍強調對歐洲安全的保護必不可少,設立情報培訓和分析機構、增設一支國民警衛隊式的民防隊伍、對恐怖主義進行公開的檢查、加強歐盟的集體反恐力量。
難民方面,馬克龍提議設立共同的難民庇護營辦公室,用以分享情報資訊,並且可以協調共同的難民政策。與此同時,共同的邊境警察和對難民進行融合培訓等共同專案也意在避免難民危機的擴大,尤其是疑歐的右翼政治家繼續借此進行炒作。
在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後,馬克龍就認為歐盟應該成為環保議題的先鋒。馬克龍的歐盟環保政策基本上是對一些既有環保政策的擴大和補充,包括對進口商品徵收足額碳排放稅,對電動汽車進行補貼等。
農業方面的改革是一個重頭戲。法國的小農一直受益於歐盟的CAP——共同農業政策,而馬克龍認為這一政策並不能真正保護歐洲的農業,反而帶來了低效率。他誓言要改革CAP,並且共同加強對食品安全的檢查。法國農民一向是CAP改革的阻力,馬克龍主動提出這一改革無異於壯士斷腕。
在歐盟機制方面,馬克龍倡議將歐盟委員會(commission)的人數削減到15人,而且大國(包括法國)首先放棄他們的位置,因為現在的歐盟委員會官僚化而低效,必須精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計劃應當是在2024年前一半的歐盟議會議員從一個泛歐名單中選舉。當前的歐洲議會選舉是以各國為基本單位,之後各國的政黨再透過歐洲議會中的協調來組成歐洲意義上的“歐洲政黨”,比如由歐洲各國保守派組成的“歐洲人民黨”。而馬克龍則認為,歐盟應該不再以國別為區分,而是在歐洲範圍內共同選舉議員。除此之外,馬克龍還希望重新簽署一份法德合作協定,舊的這一合作協定——c-Elysee協定在1994年被密特朗和科爾簽署,而馬克龍希望2018年同樣的日子他可以和默克爾簽署新的條約。這也意味著,馬克龍依然把德法二元核心當做是改革歐盟的核心。
文化和認同方面,馬克龍還試圖透過教育政策培養對歐洲文化和歐洲身份的認同。他倡議在2024年前設立20所歐洲範圍的大學,並且要求每一個大學生在另一個歐盟國家至少學習半年。除此之外,他還希望歐盟的學生至少能夠會兩門歐洲語言,以利於多元身份認同的形成。
另一個重頭戲在經濟領域。鼓勵創新、尤其是鼓勵資訊科技和AI領域的創新是馬克龍一直強調的,具體的政策可能是一個歐盟創新機構,以及對資訊產業和資料化的補貼。統合歐盟的經濟政策在他看來非常重要,首要的一步是協調企業稅基——這是正在進行的一項改革。而作為長遠的設想,協調企業稅率和社會保險再分配也必不可少。對金融流通徵稅,以及一個可調整的協調的最低工資政策,則用於改善歐盟內部的經濟不平衡。資本流動易於人口流動,發展不均導致東歐勞工搶走西歐工人的飯碗,這兩條屢屢被指責的共同市場內的漏洞,正是馬克龍試圖解決的問題。截止回答問題的時候,歐盟已經就改革勞工問題達成了協議,法國媒體認為這是馬克龍在“歐盟舞臺”上的首次勝利。
向更遠的方向來說,馬克龍還希望同一個共同的歐洲預算來實現共同投資,共同投資的資金來自共同的稅收,比如先前設想的碳稅和協調後的企業稅。為此,一個歐元區財政部長是必要的,這個財政部長應該受到民主改革後的議會的控制。歐洲的發展確實是不均衡的,為了緩解這種不均衡,除了以此進行的共同投資,馬克龍也公開敦促接受“多速歐洲”的設想。也就是說,這將允許部分歐洲國家先進行一些更深入地改革,不同國家的改革速度則不盡相同。雖然這給人以劃分一二三流國家的感覺而引發爭議,但馬克龍從始至終都是多速歐洲的堅持者。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歐盟自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就接連遭遇一系列危機。
首先是南歐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然後是英國特別是英格蘭地區對歐盟的認同危機。
2015年以來,地中海難民潮和恐怖危機不但讓歐盟遭到部分歐洲民眾的質疑,也讓歐洲分裂成了願意接受難民和不願接受的東西兩塊。
經濟上,歐洲和中國以及美國相比,勞動力流失,經濟增長停滯,新經濟緩步不前。
到馬克龍參選總統的時,反歐盟力量不但在英國脫歐公投中獲勝,還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等歐盟核心國家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支援。法國的國民陣線和德國的另類選擇黨就是代表,歐盟一時間陷入解體危機。
馬克龍認為,歐盟是法國力量的倍增器。法國和歐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削弱歐盟就是削弱法國,面對歐盟危機,透過改革讓歐盟更強大是馬克龍的正常選擇。
目前來看,馬克龍對歐盟的未來有很多想法。
首先,他認為歐盟想要獲得人民的支援必須向民眾提供保護。因此,他要求對外來投資進行審查,對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的單邊主義貿易政策都持強硬態度。
其次,馬克龍認為歐盟的鞏固取決於歐元區各國的團結。他提出發行歐元區債券,建立歐元區議會和統一財政制度。這其實是在促進歐盟核心國家的一體化程度,避免被三心二意的邊緣國家拖累。
最後,馬克龍希望法國能重返歐盟領袖行列。這些從他對普京和特朗普的外交中可見一斑。
總之,馬克龍的改革歐洲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一個強大的歐盟成就一個強大的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