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戀傷5817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其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尤其是南宋,甚至稱為封建社會封建主義農業經濟發展的巔峰階段也不為過,但沒有促使中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透過對比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及發展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1.政治根源: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兩宋的商品經濟雖然高度發達,但仍屬於封建社會政權體制下的封建主義經濟。封建中央集權專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對任何工商業,只要發現其稍有利可圖,會收歸官營,禁止私營,保證國家對資源壟斷權。宋商業超前代發展,商貿活動不受地域或時間限制。但因宋代財政匱乏,實行國家專賣禁榷制度,範圍擴大到除傳統鹽、鐵外,礬、鐵、煤、香料、等均被列為禁榷物種,以至專賣所得成為宋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政治制度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2.經濟根源:兩宋的社會經濟結構仍然是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佔據主導地位

    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商品交易規模小,市場分散。地主階級透過掌握土地等主要的生產資料,對使用土地的農民透過榨取地租、放高利貸等手段剝削其他階級。同時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盡相同,有透過契約租賃、繳納地租、僱用佃戶等方式實現,雖然生產資料相對集中,也提供了部分勞動力,但存在嚴重的人身依附關係,沒有提供良好的商品經濟發展基礎。

    3.重農抑商的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國策,雖有發展但整體上還是沒有提供平等的發展環境。統治者認為,工商業的發展會與農業爭奪勞動力資源,使農田荒蕪,商業經濟發展必然導致兩極分化,時刻威脅小農社會,只有採取“重農抑商”統治政策才能實現和維持靜態倫理文化秩序。“重農抑商”政策較為符合中國古代倫理文化價值準則。

    4.資本沒有被用於擴大再生產:“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觀念,大量資本流向土地,購置土地者、建房,在這一傳統觀念支配下,社會資本雖有集中和積累,但並沒有被用於擴大再生產,此種商業模式是不利於向資本主義發展的。

    5.文化根源:中國特殊的倫理文化因素。與西方社會不同,古代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自給自足和血緣關係基礎上的東方農業國家,是以農業文明為依託和以宗法血緣關係為根基的宗法社會。傳統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士農工商的社會觀念下,商人沒有與經濟水平相對應的社會地位。

    6.科學技術水平: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是重實踐輕理論,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手段還是人力,機器生產沒有被廣泛運用,勞動力雖有一定的解放,但尚沒有達到商品經濟所需要的水平。一般認為,明朝中後期,中國江南地區出現了僱傭手工作坊,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此時才開始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史學界仍有爭議)。

    現代史學研究表明,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城市開始稀疏地出現最早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而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

    主流史學家、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基本條件是:失去生產資料而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和鉅額貨幣、生產資料的高度集中轉化為資本。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其生產資料分離的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誌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的出現和發展需要出現僱傭關係提供勞動力,需要大機器生產促進和解放生產力。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才能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發展空間,在經濟性質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社會結構和社會性質不會有大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我會在這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