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閒不是我

    英蓮是《紅樓夢》裡“金陵十二釵”副冊排名第一的女子,曹雪芹以她開篇照應全域性,其意義重大,是具有強烈寓言性或者象徵性的人物。她原本是姑蘇十里街仁清巷鄉宦甄士隱的女兒,名甄英蓮(一些古本里叫甄英菊),四歲時被家人霍啟抱出去看元宵社火花燈,結果霍啟去小解,把她放在門檻上被拐子騙走。據說這種柺子單拐五六歲的兒女,養在一個僻靜之處,到十一二歲,度其容貌,帶至他鄉轉賣。七八年之後,英蓮已經長成個可人兒,這柺子就把她賣給了金陵的一個破落小財主馮淵,事情到此結束也好,沒有想到這柺子因為貪財,違背了圈子裡的潛規則,收了小財主的錢之後,又把英蓮賣給了金陵四大家族裡的呆霸王薛蟠,結果馮薛兩人偏偏都是要人不要錢的角兒,那薛家公子豈是讓人的,便喝著手下人一打,將馮公子打了個稀爛,抬回家去三日就一命嗚呼了。

    歷來紅學研究者都比較重視英蓮之果,就是她的結局,而不重視其因:柺子為什麼要把英蓮拐走,他是怎麼拐走的,這個柺子又是誰?始終沒有人做出解答。如今紅學研究又開始大熱,我本閒人,非正宗嫡傳研究者,今兒湊個熱鬧,圖增大方之家飯後一笑耳。

    大家知道,曹雪芹寫《紅樓夢》有個特點,就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前面出現一個小物件,後來就會成為一個大道具;前面出現一個一閃而過的小人物,後面就會成為某一回的主角;前面出現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兒,後面就會成為一個大結局的誘因。《紅樓夢》向來注重因果關係,曹雪芹一開頭圍繞著英蓮寫了那麼多的人物故事,那麼這些人物故事最後一定會在這部書裡完成他們的果報與結局。更何況熟悉曹雪芹的脂硯齋在對英蓮的批語中說有“託言寓意之旨”,依這句話看來,英蓮的命運不僅僅是賣給了薛蟠,改名香菱,後被夏金桂折磨致死那麼簡單(如果是這樣,也不算什麼託言寓意)。她的命運牽連著一群人的命運集合體。這一群人包括英蓮的父母甄士隱夫婦、賈雨村與嬌杏、葫蘆僧(門子)、家人霍啟,以及一個不明不白來甄家訪問的嚴老爺等人。

    嚴老爺只在家人的傳報聲裡出現一下,並未現出真身。然而奇怪的是脂硯齋在嚴老爺後面作了一個批語:“嚴,‘炎’也。炎既來,火將至矣。”大多紅學家認為這是預示著葫蘆廟裡的一場大火,我覺得不會那麼簡單。對於甄士隱來講,是先丟了女兒,再發生大火的,而且對他來說,發生大火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女兒的丟失。這裡偶然出現了一個嚴老爺,在這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中毫無用處,既然曹雪芹把他寫在這裡,必定與英蓮的被拐賣緊密相連。我想到最後真相大白時,嚴老爺的果報與甄士隱、英蓮、賈雨村、門子等人的命運捆綁發生。

    那麼,嚴老爺是拐賣英蓮的人嗎?未必,但一定與這件事息息相關。我們前面說過,曹雪芹寫故事是有因有果的,既然是這樣,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故事發生的因果邏輯關係進行推理,看看到底是誰拐賣了甄英蓮。

    首先我們看看甄士隱是個什麼樣的人。《紅樓夢》一開頭說他“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在這裡脂硯齋側批“伏筆”二字。那也就是暗示,正是甄士隱的性格才造成了一樁悲劇故事的發生。因為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所以他才會願意結交併救濟那些像賈雨村那樣的風流雅士,儘管賈雨村是偽裝的。同時,他也會鄙視葫蘆廟裡那些看似遠離紅塵,實則俗不可耐的小沙彌(門子)一類的人物,況且葫蘆廟裡的那些僧人早看賈雨村不順眼了,老是在廟裡蹭閒飯,想方設法趕他走。甄士隱那麼看得起賈雨村,必定會在言語與行動上與葫蘆僧產生一些矛盾衝突,根據後面的故事情節,我猜想甄士隱可能當面譏諷或責罵過那個小沙彌,引起了小沙彌的強烈不滿,這個小沙彌一直在尋找機會對甄士隱進行報復,看他在亂判葫蘆案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拙劣行徑應該不會有所差池。結果機會來了,小沙彌認識了人販子嚴老爺,兩個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商量出了一宗齷齪的騙局。嚴老爺與甄士隱也有一些簡單的交往,那時候的人販子不像現在流動性很大,天南地北跑著騙,由於交通沒有現在方便,大多偷偷拐賣自己鄉里鄉親的人居多,現在的人口販子,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拐賣自己熟悉的人,以此類推當時的柺子理當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機床為何感覺如此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