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痕弱水
-
2 # 利刃號
蘇-27戰鬥機是蘇聯時代極為優秀的軍火產品,研製過程相當艱苦。
蘇-27研製過程中摔了幾架原型機,犧牲了幾個試飛員,但他們的犧牲並沒有白費,這架飛機終於定型,代號蘇-27S。這是現有多數蘇-27的具體型號。蘇聯解體後,這種飛機開始外銷,外銷型號稱為蘇-27SK,中國前幾十架蘇-27就是這種型號。
該機採用後掠梯形主翼、平尾、雙發、雙垂尾的傳統氣動力佈局,機腹進氣。使用翼身融合設計提高升力效果以及機動力、載油量等。傳統飛機的升力主要由機翼提供,機身在氣動效能上只是個累贅。但蘇聯設計師將機翼與機身融合,使得機身可以提供部分升力,令蘇-27機身可提供全機40%的升力。因此雖然按照字面定義計算,蘇-27機翼載荷略大於F-15,但考慮到機身的影響,蘇-27的實際翼載荷是當代戰鬥機中最低的。
最低的翼負荷以及當代最大的推重比,令蘇-27成為當代機動力最好的戰鬥機。融合處較厚,使得該機可以增載入油量。 處於同一時代的蘇-27、米格-29、F-16都採用了這種設計。
翼身融合對其結構也有良好的影響:融合處使用承力蒙皮,可作為結構框架使用,減輕重量。主起落架置於融合處下方,將衝擊力直接傳給機體主結構,可以不必額外加強起落架承力結構。
符合面積率以及細長比大的機身,使得蘇-27高速阻力小,適合效能要求與高速攔截需求。面積率設計是長期實驗發現的一個戰機設計原理。設計師們發現以往直桶狀的機身在飛到某個高速後,會有極大的震波阻力,但是當飛機的橫截面面積變化規律符合〝面積率〞曲線時,這種阻力明顯減小。細長比越大,飛機看起來越細長,阻力越小。
用簡單的力學觀點來看,細長而平順的機身使音機頭衝擊而分開的氣流,較易沿著機身流動並交會,而不易在機身後方產生〝減壓區〞,導致大氣壓力差給飛機一個往後的力量。因此相關設計消除了這一不利力量,令蘇-27進一步最佳化。
-
3 # 火炎焱燚軍迷
樓上的回答真是讓人發笑,吹蘇27吹的不求實際了,首先蘇27的升力體佈局機體產生的升力是在一定速度下才有,其次f15等三代機機體都會產生升力,看看亞音速升阻比蘇27和f15的對比就知道了。其次寬間距的升力體佈局造成蘇27滾轉慣量大,而且蘇27的機翼設計薄而長弦展比,剛度底,滾轉時機翼外側會發生氣動扭轉,所以被破放棄了操作力矩最大的外側副翼,用內側襟副翼來代替控制滾轉,所以蘇27滾轉效能是三代機墊底的。而機翼採用後緣後掠設計,翼尖翼根氣流分佈不均勻是眾所周知的,蘇27的可控迎角效能差勁沒的洗。至於說蘇27推重比第一就更搞笑了,16.8噸的空重對比f15a的12噸多。al31的推力曲線去看看,高亞音速段推力優勢幾乎快被f100磨平了,也就1.2m以後才開始拉開差距。
-
4 # 小毛賊
蘇27採用中央升力體結構,在發動機技術落後於西方的情況下機動性幾乎能夠追平F-15,但是由於技術限制,這樣做導致機體結構強度不足,掛載能力遜於F-15。不過最致命的缺點是採用邊條翼和後掠翼的組合。邊條翼和鴨翼可以顯著提升機動性,但均不適合搭配後掠翼,他們搭配後掠翼會導致迎角可控性很差,飛控編寫極難,除了毛子還沒人敢量產這種構型的戰鬥機,歐洲雙風,中國的j10/j20,美國的f22/f35包括上代的f16/f18,這些採用鴨翼或邊條翼的機型沒有一個是採用後掠翼的。毛子採用這種構型也是迫不得已,為了追求機動,只能上邊條翼,為了在發動機效能不足的情況下追求大航程,只能用後掠翼,寫出了可用的飛控,但是隱患沒有完全消除。多年來蘇27多次在降落階段發生迎角急劇增大,最後失速墜毀,就是這個原因。
綜合來說,蘇27整體效能達到了可與F15抗衡的水平,但很多設計是被迫做出的,如果發動機效能能夠更好,可以採用更穩妥的設計,而蘇27的這種冒險設計也確實很有毛子的風格。
-
5 # 炎黃軍武
蘇-27的氣動佈局優點很多,不過某些回答,簡直錯的離譜,這裡正本清源的說幾句。
首先明確蘇-27的總體氣動佈局,帶邊條翼和翼身融合設計的梯形翼,寬間距懸吊式雙發,中央尾椎,雙垂尾,也就是西伯利亞流體動力研究院的“雙發戰鬥機最佳氣動構型”,這一佈局的最大優點就是優異的升力特性。
有些回答裡說“蘇-27的升力體不稀罕,F-15機身也產生升力”,呵呵,不懂不要強答,蘇-27的升力體機身在攻角為零(通俗講就是平飛時)就能產生升力,你F-15零攻角飛一飛試試,機身能產生升力?
蘇-27戰鬥機掛滿空空導彈的仰檢視,不管怎樣,必須承認蘇-27的氣動佈局線條流暢、十分灑脫,充滿三代機特有的機械美正因為蘇-27的氣動佈局升力特性優良,才能在使用空重(16.8噸對13噸)、翼載荷與推重比都劣於F-15的情況下(某些答案就省省吧),獲得與後者相近的機動性,各項指標裡除爬升率、SEP外都不遜於F-15,這對一架全長21.935米的重型機來說是很難得,不過,不論蘇-27、還是F-15,機動性在三代機裡都不算優秀,和敏捷輕巧的單發輕型機如F-16、殲-10相比還有差距。
提到優點,也說一說這種設計的缺點,讓大家有全面的概念。
從氣動佈局上講,F-15的綜合評價要優於蘇-27,為什麼呢,氣動佈局不能只考察機動性這一項,蘇-27發動機不太給力、沒辦法才劍走偏鋒,“雙發戰鬥機最佳氣動構型”是指機動性,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
一,機身結構發散、應力相對集中,怎麼解決,要麼結構超重要麼過載受限;
二,結構發散,造成“溼”面積增大,拖累加速性和最大飛行速度;
三,又是結構發散、轉動慣量太大,加上機翼剛度不足,蘇-27的滾轉率在三代機裡是墊底的,這沒得洗;
四,邊條翼和梯形翼的組合,氣動穩定性不佳,大迎角時的操控性不理想;
五,還是結構發散,不利於抗過載,機體設計壽命只有2000小時、僅為F-15的三分之一。
蘇-27三檢視,氣動佈局可以看得很清楚,“結構發散”的特性更是一覽無餘,這種設計在飛行效能上有優勢,但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所以綜合起來,蘇-27的氣動佈局,優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是一種發動機、雷達等配套裝置相對落後的折衷選擇,如果發動機、雷達足夠強悍,綜合機動性、製造難度、高速效能、掛載能力和機體壽命等因素,客觀的加以評價,F-15的氣動佈局才是三代機的最優選擇。
不能因為我軍曾大量引進蘇-27、現在又引進蘇-35,就偏聽偏信,當然也不能妄自菲薄、把蘇-27說的一無是處。
講話要有依據,更要實事求是,對吧!
-
6 # 炎黃軍武
蘇-27的氣動佈局優點很多,不過某些回答,簡直錯的離譜,這裡正本清源的說幾句。
首先明確蘇-27的總體氣動佈局,帶邊條翼和翼身融合設計的梯形翼,寬間距懸吊式雙發,中央尾椎,雙垂尾,也就是西伯利亞流體動力研究院的“雙發戰鬥機最佳氣動構型”,這一佈局的最大優點就是優異的升力特性。
有些回答裡說“蘇-27的升力體不稀罕,F-15機身也產生升力”,呵呵,不懂不要強答,蘇-27的升力體機身在攻角為零(通俗講就是平飛時)就能產生升力,你F-15零攻角飛一飛試試,機身能產生升力?
蘇-27戰鬥機掛滿空空導彈的仰檢視,不管怎樣,必須承認蘇-27的氣動佈局線條流暢、十分灑脫,充滿三代機特有的機械美正因為蘇-27的氣動佈局升力特性優良,才能在使用空重(16.8噸對13噸)、翼載荷與推重比都劣於F-15的情況下(某些答案就省省吧),獲得與後者相近的機動性,各項指標裡除爬升率、SEP外都不遜於F-15,這對一架全長21.935米的重型機來說是很難得,不過,不論蘇-27、還是F-15,機動性在三代機裡都不算優秀,和敏捷輕巧的單發輕型機如F-16、殲-10相比還有差距。
提到優點,也說一說這種設計的缺點,讓大家有全面的概念。
從氣動佈局上講,F-15的綜合評價要優於蘇-27,為什麼呢,氣動佈局不能只考察機動性這一項,蘇-27發動機不太給力、沒辦法才劍走偏鋒,“雙發戰鬥機最佳氣動構型”是指機動性,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
一,機身結構發散、應力相對集中,怎麼解決,要麼結構超重要麼過載受限;
二,結構發散,造成“溼”面積增大,拖累加速性和最大飛行速度;
三,又是結構發散、轉動慣量太大,加上機翼剛度不足,蘇-27的滾轉率在三代機裡是墊底的,這沒得洗;
四,邊條翼和梯形翼的組合,氣動穩定性不佳,大迎角時的操控性不理想;
五,還是結構發散,不利於抗過載,機體設計壽命只有2000小時、僅為F-15的三分之一。
蘇-27三檢視,氣動佈局可以看得很清楚,“結構發散”的特性更是一覽無餘,這種設計在飛行效能上有優勢,但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所以綜合起來,蘇-27的氣動佈局,優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是一種發動機、雷達等配套裝置相對落後的折衷選擇,如果發動機、雷達足夠強悍,綜合機動性、製造難度、高速效能、掛載能力和機體壽命等因素,客觀的加以評價,F-15的氣動佈局才是三代機的最優選擇。
不能因為我軍曾大量引進蘇-27、現在又引進蘇-35,就偏聽偏信,當然也不能妄自菲薄、把蘇-27說的一無是處。
講話要有依據,更要實事求是,對吧!
回覆列表
su27研製於1969至1979年,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對戰鬥機的要求,主要考慮速度、格鬥、機動性、操控,su27的氣動外形設計非常成功,對於高機動性下的轉向非常擅長,爬升效能也優異,至今中國的j11仍參考s27氣動佈局,雖有改動,大體上沒變,可見其優良。由於不是航空專業,只能回答這些了。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