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評價這篇流傳很久的著作呢?
11
回覆列表
  • 1 # 揮霍青春

    這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鍊,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鍊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

    安逸享樂,在溫室裡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也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正如文中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

  • 2 # 江城知事兒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當時的創作背景。

    【解析孟子】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那麼,既然說了是繼承併發揚了孔子思想,我們也就說是儒家思想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仁、義、禮、智、信”。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

    【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基於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很容易去理解了。

    【寫作背景】

    這篇散文是孟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背景下寫的,那個時候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所以,我們也更能去理解孟子的當時要傳遞的思想。

    【原句解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選自《孟子·告子下》。原文全文字是一篇說理性的散文,並列舉事例證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在很自然的過渡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樣就顯得很具有說服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身份證丟了怎麼辦,如果別人撿到了有麻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