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門迷

    這還要從印度、巴基斯坦的建國談起。我們知道,印度從18世紀開始就成了英國殖民地。但印度人反對殖民、要求獨立的鬥爭始終沒有停止。20年代,印度“聖雄”甘地成立了印度國大黨,開始組織印度人民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抗英國殖民,要求獨立。當時的國大黨領導層中,幾個主要領導人包括甘地、尼赫魯、真納、錢德拉·鮑斯等。其中真納是穆斯林,也是“穆斯林聯盟”領導人。二戰爆發後,開始階段英國被德國打得落花流水,日本參戰後又在東南亞被打得節節敗退,不得已求助印度國大黨,請求印度提供大量糧食、物資和錢財,並在印度提供基地供中國遠征軍訓練(武器和教官由美國提供)。老甘地等人答應了英國的要求,但提出條件,要求戰後同意印度獨立,英華人無奈答應了。後來,印度傾盡全力支援英國,最終取得了勝利。二戰後,印度要求英國旅行諾言,英國無奈派了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去印度辦理印度獨立事宜。蒙巴頓1947年初到印度時,正好遇到印度境內穆斯林與印度教爆發大規模宗教衝突,雙方在旁遮普邦、孟買、西孟加拉邦互相搶劫、殺人放火,造成巨大損失(衝突主要原因是穆斯林聯盟想獨立建國,但英華人支援穆斯林聯盟對抗印度教,煽風點火也起了一定作用),老甘地則忙著到衝突地區絕食平息衝突(老甘地個人魅力不是蓋的,他到哪裡絕食哪裡衝突就暫時停止)。蒙巴頓知道雙方最終還是會爆發大規模衝突,於是快刀斬亂麻,迅速出臺了“蒙巴頓法案”,其主要內容就是印巴分治,分別讓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建國。他採用威脅利誘勸說等方法讓各方同意,在極其匆忙的情況下劃分了兩國邊界。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建國。本來說好的是,在印度的穆斯林和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可以各自留下,但雙方不約而同地驅逐、搶劫乃至屠殺對方教徒,最終引起第一次印、巴戰爭。後來,雙方又在1965和1971年分別進行了第二和第三次印巴戰爭,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擊敗了巴基斯坦,慫恿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立了孟加拉國。1999年,雙方又進行了一次小規模衝突。由於多次戰爭,雙方仇恨越來越深,造成極少往來。同時,中國在第二和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全力支援巴基斯坦,避免了它被印度滅國的命運,也獲得了巴鐵的友誼。

  • 2 # 大老King

    要說恩怨嘛,首先印度這塊兒地兒呢本來是沒巴基斯坦人的,印度人屬於本土人種,信奉的是印度教和錫金教。巴基斯坦人呢,屬於中亞人種,屬於外來人口信奉伊斯蘭教。信仰不同本來相互就不對付,何況人種還不一樣,另外印度還受到過伊斯蘭的入侵有世仇,加上意識形態,社會結構等等等的矛盾,如今不對路那就正常了。

    其次,當年英國佬要從印度撤走的時候,使了點兒小手段肢解了印度,讓印度分成了印度與巴基斯坦,不過那會兒巴基斯坦大啊,孟加拉還屬於巴基斯坦的。為了不讓兩國和平友好的發展,還埋下了克什米爾這個楔子,這塊地兒並沒有明確到底屬於哪一方管理,更要命的是這塊地兒的人可是穆斯林居多,但是管理的卻是印度教的官員,這明擺著的是製造矛盾,讓兩個國家開打的節奏,然後兩個國家順理成章的上了套了。

    之後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讓孟加拉國獨立,又在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大打出手,誓要收回故土!巴基斯坦也不是好相與的,去尼瑪的阿三!兩幫子就懟起來了,從此兩國的爭端變成了大國間的角力,樑子也越結越深……

  • 3 # 湧泉895

    作為南亞地區最主要的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自建國以來便處於敵對的關係。在70餘年的歷史中,兩國共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其間還伴隨著無數次軍事及宗教衝突,造成重大傷亡,兩國之間的矛盾至今難解。統而言之,印巴兩國的恩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宗教矛盾,主要指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印度教自產生以後,逐漸成為古印度的主要宗教;而伊斯蘭教傳入印度次大陸後,也逐漸在當地形成了一批穩定的信眾。近代以來,印度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英國殖民當局為加強對印度的控制,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於1909年頒佈《印度理事會法令》,承認穆斯林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擁有單獨的選區。這在穆斯林中極大地促進了宗教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在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逐漸出現了要求建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二戰結束後,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走向終結,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為爭權奪利爆發了大規模衝突。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在調解無效的情況下出臺了“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相繼宣告獨立。此後,大量在印度境內的穆斯林選擇遷往巴基斯坦,大量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遷往印度,這些宗教移民在途中往往遭到殘酷的掠奪、搶劫乃至屠殺,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在兩派教徒中間埋下了難以平復的仇恨,此後兩種宗教間的衝突時有發生,而當兩國關係惡化時更會出現相互驅逐或迫害對方教徒的行為。因此宗教矛盾成為兩國間的重要矛盾之一。

    其次,領土爭端,主要指對克什米爾地區的爭奪。“蒙巴頓方案”規定,印巴分治時各土邦有權決定自己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位於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克什米爾邦人口以穆斯林為主,但其王公則為印度教徒。印度方面為迫使克什米爾加入印度,不斷向克什米爾當局施加壓力,並在當地迫害穆斯林,引起了克什米爾當地人民的不滿。1947年10月,當地穆斯林部落武裝相繼攻佔扎法拉巴德、烏里等地,直接威脅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爾王公向印度求救,印度隨即派兵進入克什米爾,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在戰爭中,兩國互有攻守,不斷增兵,力圖取得戰場優勢。最終在1948年11月,印度軍隊出奇制勝,佔領戰略要地乍吉山口。此後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巴兩國於1949年1月實現停火併劃定了停火線。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但克什米爾問題並未得到解決。此後無論是兩國的會談還是聯合國或美英等國主導的會談,均以失敗告終。對克什米爾的爭奪又在1965年引發了第二次印巴戰爭,但同樣未能使得克什米爾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時至今日,對克什米爾的爭奪仍然是印巴兩國的主要矛盾所在。

    最後,戰爭與衝突造成的歷史恩怨。印巴兩國自建國以來,共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並伴隨著無數次小規模衝突,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兩華人民間的仇恨也在一次次衝突中進一步加劇。印巴分治初期,兩國國內教派衝突嚴重,大量印度教徒及穆斯林遷往自己的祖國,他們在途中往往遭到搶劫甚至殺害,據統計,至少有5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約1200萬人無家可歸。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巴矛盾再次激化。1963年底,在印佔克什米爾發生了先知聖發被竊的事件,引發了巴基斯坦和當地穆斯林的強烈不滿,兩國間再次爆發了宗教衝突和種族仇殺。印度東北部如加爾各答等城市以及克什米爾等地都發生了針對穆斯林的屠殺事件,導致當地穆斯林大量湧入東巴,同樣,在巴基斯坦境內也發生了對印度教徒的迫害事件。此後,第二、第三次印巴戰爭也造成了大量軍人和平民死亡。尤其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使得東巴獨立,這便是今日的孟加拉國。這成為巴基斯坦人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長期的戰爭和衝突所造成巨大傷亡也使得兩國矛盾至今難以化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國君是什麼時候由姜易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