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隻淡定的小強

    在世界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的時候,默克爾仍任總理,這是一件大好事,只能確切的推斷出這點!政府對經濟的影響是透過政策調控的,再說經濟的變化和生產者消費者有直接關係,所以 一個政客對經濟的影響無從判斷,只能說國家出臺的政策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 2 # 孫興傑

    默克爾的第四個任期比想象的要艱難,因為聯盟黨的得票率也是大幅度縮水,德國兩大主流政黨丟掉了十幾個百分點的選票,因為選擇黨的崛起,德國的政黨格局在發生變化。可以說,這次大選證明德國還是歐洲國家, 並不是民粹主義浪潮中的異類,也就是說,民粹主義在荷蘭、法國獲得政治影響力,但是沒有形成左右格局的能力,而德國也大抵如此。選擇黨不僅越過了5%的聯邦議會的門檻,而且成為議會第三大黨。這樣的政黨格局的洗牌給默克爾第四個任期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第一,組閣之難。默克爾是總理,但是必須與小黨才能組成聯合政府,選擇黨不可能入閣,社民黨早已言明不會參與其中,左翼政黨似乎也不是好的選擇。剩下的兩個黨,成為默克爾別無選擇的選擇,要組建政府,默克爾必須要放下身段,拿出誠意,付出代價,才能找到“拱月”的眾星。第二,政策需要調和, 新的聯合政府成立之後,需要容納政治主張不同的政黨的意見。可以說,新政府需要進行政治性的調和, 不僅是具體政策會有分歧,還有立場需要協調。在這樣的格局之下,默克爾的權力受到另外兩個小黨的制衡。第三,這次大選之後,德國的政治氣候和政治地理也在發生變化,民粹主義作為對主流政黨和政策的反叛而出現。德國的”政治正確“出現了很大的裂痕,排外並不僅僅是極端思潮,更重要的是對默克爾過於柔性政策的反叛。德國終歸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多元主義如果不能實現融合,那又應該如何呢?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選擇黨在東德獲得了最多的選票,在有些州甚至是佔據多數,這一選舉地理格局的出現, 對默克爾第四個任期是重大的挑戰。

  • 3 # 建章君

    將對德國和歐盟,乃至整個世界帶來寶貴的穩定性。雖然默克爾的競爭對手舒爾茨的政見與默克爾相去不遠,但默克爾顯然是個老司機,由她把舵對全世界來說都應該視為好訊息。

    默克爾執政的特點是務實,她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政治家,不是一個政客。德國在其治下,總體上保持良性發展,是西方國家中的翹楚,因此德國也事實上成了歐盟的領導者。

    歐盟當然需要進一步改革,法國總統馬克龍不妨視為改革派。馬克龍如果能夠透過推進改革,一改法國經濟發展的頹勢,並使歐盟有著更強大的決策機制,對世界發展來說將又是一個好訊息。然而馬克龍這種少壯派的改革,絕對缺少不了像默克爾這種具有洞見與穩健領導力的領導人的大力支援,否則絕難成功。

    就目前來看,歐盟迎來了新機會,因為法德同時迎來了強大而有決心的領導者,這已是多年未見了。法國如果自己不自強,德國推動不了法國這破車。馬克龍提出來的歐盟財政改革措施,默克爾與德國非常難得的給予了支援,這事實上是基於對馬克龍個人能力的欣賞與信心。如果法德這次能抓住機會,迎難而上,共同合作解決歐盟存在已久多年未解決的一些老問題,歐盟很有可能會再度產生爆發力。

    時值中國“一帶一路”開始向縱深推進,如果中歐攜手合作,整個世界經濟的走向在未來幾年一定會產生新的革命性變化。

  • 4 # 儲殷教授

    默克爾的連任對德國和歐洲經濟都是利好,但是對德國的利好程度要大於歐洲。

    這可以從歐債危機對德國的影響中解釋。德國經濟在歐債危機中一枝獨秀,兩方面原因。一是它的社會福利包袱最小。德國在歐洲有一點是獨一份的,就是它主動削減了社會福利。21世紀初的時候,當時的德國總理叫施羅德,本來他代表的左派的社民黨。但他一看當時經濟不景氣,咬牙搞了個叫“2010議程”的改革,其中有很多特別不得人心的措施:降低失業救濟金、強制長期失業者接受低薪職位、延長退休年齡、提高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等等。這些措施在選舉面前就是政治自殺,所以施羅德很快在大選裡頭輸給了默克爾。結果默克爾繼續施羅德的改革,而且還藉助後來的改革紅利——持續降低的失業率,一手締造默克爾王朝。

    二是它的實體經濟強大,製造業發達。這背後的原因有在中國快成為神話的工匠精神、國民教育、勞工素質,還必須感謝歐洲:歐洲的共同市場基本相當於自由貿易,而自由貿易一般都會導致馬太效益,弱者愈弱,強者愈強。本來,這種情況下德國的貨幣會升值,抵消它的出口優勢,但是德國又用的是統一的歐元。加上前面說的,較低的福利意味著更低的成本,德國製造業怎麼會不強?

    哪怕是歐債危機以後,即便因為歐洲的普遍不景氣和希臘等國的倒下,德國失去了一些市場,承擔了許多救助的義務(歐洲有的地方可是有Germany pays we play的順口溜的),但許多避險資金和失業的高階技工湧入德國。這麼算來,德國哪怕在危機中受損,可能也不是受損最厲害的。

    如果德國和歐洲都不變,那麼對德國經濟有利的未必對歐洲整體有益,反之亦然。也可以說,德國的發展對歐洲而言是汲取式的。可以說,從俾斯麥時代起,對德國怎麼辦就是歐洲一直頭疼的問題。德國或許是歐洲的德國,可歐洲也快成為德國的歐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生日祝福語,女性簡短八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