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離不棄丶丶

    怪就怪孫堅死的早,雖佔有那麼大州郡,東吳和蜀國魏國,不是一個檔次,魏蜀,敢打,吳基本是守,就一次赤壁,還是和劉聯合的,所以,你國再有牛逼人物,主不夠膽。能行嗎?劉備開始屢敗屢戰,雖沒地盤,沒人手,照樣曹操我怕他三分,畢竟胸懷大志者人,只要有機會,就會騰雲駕霧,一發不可收拾。

  • 2 # 曉木曰兮歷史系

    孫堅:感動大漢十大傑出人物一、帝王家世說孫堅,從他的妻子開始說。孫堅的妻子吳夫人,也就是孫策孫權的母親——她本來是吳郡吳縣人,後來搬到了同郡的錢唐。吳夫人早年父母雙亡,和弟弟吳景生活在一起。孫堅當時聽說吳夫人的才貌,便向吳家提親,希望迎娶孫夫人。孫堅與吳夫人的長子孫策生於175年,故而孫堅向吳家的提親年份不會晚於公元174年,這一年離黃巾起義爆發還有十年,這一年的孫堅才二十歲。而當時吳夫人的家裡是準備拒絕這門婚事的,為什麼要拒絕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孫堅的履歷:孫堅是吳郡富春縣人,是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人,但陳壽的原文是“蓋孫武之後也”。“蓋”有大概、大約、可能、也許等意思,連祖宗都只能用個“大概”,想必這記載的真實性就不會很高了。畢竟開國皇帝為自己找位有名氣的祖宗的心情,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那為什麼會找上孫武呢?首先,孫武與孫堅同姓(這不廢話嗎?);其次,孫武雖然是齊華人,也就是他老家是在山東地區,但他曾經為吳王夫差效命,活動在吳地一帶,又據《越絕書》記載,孫武死後就是葬在吳縣巫門之外的大墓裡頭,故而他有後代留在吳郡周邊也是有可能的——孫家認兵聖孫武為祖的說法大概是以此為據。陳壽在《武帝紀》中說曹操是漢相國曹參的後代,然後曹操的生父曹嵩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陳壽說不能知曉曹嵩的來歷,有言“莫能審其生出本末”。看來陳壽的意思是說曹騰才是曹參的後代,我們來看看:曹參是沛人,也就是如今的江蘇徐州治下的沛縣,而曹操(其實就是他的養祖父曹騰)是沛國譙人,也就是現在的安徽亳州,這兩地相隔幾百公里,搬個家的話也不算遠,故而曹騰確實有可能是曹參的後人,故而曹騰養子的兒子曹操也可以說是曹參的後人了。額,終於把話說圓了。二、祥瑞異象回頭看看孫堅的家庭背景,孫堅家裡世代在吳郡當官,就居住在吳郡的富春縣,與吳夫人後來搬家的錢唐縣相鄰。據裴松之注引韋曜的《吳書》記載,孫堅出生前孫家的祖墳幾次出現了怪事,有五色雲氣(駕著五彩祥雲?)上連到天上,蔓延了遠近數里,附近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都跑過去觀看,有經驗的長者們就說道:“這可不是一般的雲氣啊,孫家看來要強盛起來了”。等到孫堅的母親懷上孫堅的時候,曾經夢到腸子從肚子裡爬出來環繞在吳地的閶門,孫母醒來後就很害怕,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隔壁的老太太,老太太說:“沒準這還是個吉兆呢!”果然,孫堅容貌不凡,性情豁達,具體怎麼不凡,我也不清楚——但肯定和劉備的“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是比不了的。韋曜身為吳國大臣,官至中書僕射,又先後在孫亮、孫皓時期擔任過太史令、左國史。《吳書》便是他在擔任太史令時期所撰寫的,華核、薛瑩、周昭、梁廣等人也參與了《吳書》的撰寫。但周昭、梁廣二人先亡,韋曜又因罪遭誅,《吳書》的最後部分是由華核、薛瑩二人完成的。但該書體例都是韋曜所定,所以一般還是預設作者為韋曜。《吳書》其實在孫權晚年便開始撰寫了,但當時負責撰寫的丁孚、項峻二人史才欠缺,寫的東西估計都不能看,故而在孫亮時期朝廷又敕令重新撰寫。故而在《吳書》這麼一本具有吳國官方意志的書籍中出現孫堅祖墳的這種祥瑞異象是不足為奇的,這與《先主傳》中劉備老家東南角有株五丈多高、看起來還像車蓋的桑樹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也有人說那附近會出貴人之類云云。當然幹寶《搜神記》也有記載吳夫人懷上孫策孫權的時候分別夢見了月亮與太陽,所謂“日月入懷”,這種祥瑞夢異之事,看看就行。當時附近的父老們看到孫堅祖墳上冒雲氣了,都說孫家會興盛起來,這也說明孫堅祖輩雖然如本傳所說在吳郡當官,但做的不是很大,都是小官。三、年少成名孫堅年輕的時候在富春當縣吏,額,好像還是小官。孫堅和錢唐是很有緣分的,公元171年,孫堅十七歲,曾父親一起坐船去錢唐。當時正趕上海賊胡玉劫掠客商,正在岸上分贓,船隻都不敢靠近。常人哪裡敢趟這渾水,但孫堅一看這架勢,卻對他父親說:“這夥賊人應該好好打擊一番,讓我去吧!”孫堅他爸說:“這不是你能對付的啊!”孫堅當然不聽話了,直接提刀上岸,用手做出指東畫西的模樣,就像好像分派部署要包抄海盜的架勢。海盜也是慫,以為真有官兵來捉拿他們了,當即扔下財物四散奔走。孫堅提刀追上,砍殺了一名海盜。孫堅他爸對此表示很震驚。因為這件事,孫堅出名了,“府召署假尉”,也就是吳郡政府徵召他為代理校尉。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2年,與吳郡相鄰的會稽郡有個叫許生的人造反,和他的兒子許詔煽動各縣,上萬人跟著鬧騰起來,這許生還自稱陽明皇帝(真不知道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知不知道這件事情)。孫堅當時作為郡內司馬,招募了一千多位壯士,與州郡官兵合力討平了這次叛亂。參與這次平亂官兵有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夤等人。臧旻的兒子便是在《三國志》與呂布同傳的臧洪,從《後漢書·臧洪傳》我們可以瞭解到這次平亂連續征戰了三年,有言“連戰三年”,那具體這次叛亂是什麼時候平定的呢?我們再看《後漢書·靈帝紀》可以知道:熹平元年十一月,會稽人許生自稱“越王”,寇郡縣,遣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夤討破之。熹平三年十一月,揚州刺史臧旻率丹陽太守陳寅,大破許生於會稽,斬之。從熹平元年十一月到熹平三年十一月,前後歷經三年,但真正的平定時間是兩年整,故而《後漢書·臧洪傳》中的“連戰三年”也沒有錯——也就是孫堅在174年的十一月才結束了他的這次征伐。事後,臧旻向朝廷表奏了孫堅的功勞,朝廷授予孫堅鹽瀆縣丞一職,故數年後擔任了盱眙縣丞,接著又擔任了下邳縣丞。據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傳》的記載:孫堅在這三個縣的政績都相當不錯,百姓官員都很愛戴他,不少年輕人當時都與孫堅往來,孫堅將他們好生接待,就跟自家人一樣,前後有幾百位之多。鹽瀆縣在廣陵郡,盱眙縣與下邳縣都屬於下邳國,而廣陵郡與下邳國都是在徐州刺史部。於是我們可以知道,孫堅最早應該是二十歲(熹平三年年末)在徐州的鹽瀆縣擔任縣丞,幾年之後又先後在盱眙縣與下邳縣擔任了縣丞。四、年歲推定問題來了:孫堅從十八歲到二十歲一直在參與平定許生的戰爭,接著便前往徐州任鹽瀆丞。而孫策是在孫堅二十一歲那年出生的。孫堅本傳寫“詔書除堅鹽瀆丞,數歲,徙盱眙丞”,可見孫堅是當了幾年的鹽瀆丞之後才去盱眙任職的,故孫策應出生在鹽瀆的——盧弼在《三國志集解·孫堅傳》 “數歲,徙盱眙丞”所注條目認為孫策生於盱眙,這一點我個人不贊同。如果孫堅是在熹平元年到熹平三年這之間吳夫人提親的,一來孫堅當時正在努力平亂沒什麼時間,二來當時孫堅也算是正經差事,幫助揚州刺史與丹陽太守參與平亂,也算是正經為朝廷翦除禍患的少年英才了。吳家人也不會因“輕狡”而嫌棄他,孫堅也不會為此感到“慚恨”了。故而孫堅向吳夫人提親的時間應該是比較早期的時候,當時他只是一個縣裡的小吏,不大招人待見,再衝孫堅十七歲就敢拿著刀吆喝忽悠海賊,後來擔任縣丞之時還接待了幾百位青年,便可知道他之前也不是什麼好惹的角色。因此吳家人才對他作出“輕狡”的評價並嫌棄他,孫堅也因此感到“慚恨”了,吳夫人也因此說出“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這樣認命的話,生怕孫堅當時一發火對她的家人做出什麼引起災難,看來孫堅當時確實有不務正業的跡象。孫堅在十七歲“智擊海賊”後便在郡內任代理校尉,比之前縣吏的那個基層公務員可是強多了,就不會那麼被出身一般的吳夫人家裡嫌棄了(吳夫人的弟弟吳景後來還是跟著孫堅混的),可見孫堅向吳夫人提親應該是在這之前的事情。由此,我們得知:1、 孫堅向孫夫人提親應是在十七歲任代理校尉之前,當時應該只是縣吏;2、 孫堅從十八歲那年的年末到二十歲那年的年末一直在參與平定許生的叛亂;3、 孫策出生的時候孫堅二十一歲,當時孫堅任鹽瀆縣丞。我們明白了:吳夫人懷上孫策的時候應該是孫堅平定許生叛亂之後沒幾天。我們更可以進一步地得出腦洞:孫堅在平定叛亂期間甚至沒有和吳夫人同房,但終究是夫妻情深,久別勝新婚——故而熹平三年十一月的叛亂平定之後,吳夫人立馬懷孕了,繼而在第二年,也就是熹平四年生下了孫策。孫堅為了大漢的和平,為了平定許生父子的叛亂,居然兩年不曾與吳夫人同房,這決心大有當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懷啊!孫堅無愧為當年的“感動大漢十大傑出人物”(這稱號是我瞎編的),無愧為軍人的典範!但,當年孫堅向吳夫人提親終究有“威欺豪奪”的嫌疑,吳夫人當時甚至擔心如果不答應孫堅的話,孫堅會對她的家庭帶來災難,可見,孫堅當時在吳地還有一定的負面新聞,更一步說明孫堅不是吳郡的大族,也埋下了後來揚州那些地方大族與孫吳政權的各種摩擦。注:《孫堅傳》記載會稽郡謀反之人為許昌(怎麼瞅著像地名),其子為許韶;但對比《後漢書》中的相關人物傳記以及章懷太子注,應是許生叛亂,其子為許昭,《孫堅傳》的“昌”與“韶”應屬於誤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彬彬說熱巴性格很好是個好姑娘,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