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
2 # 童書媽媽三川玲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
兒童模仿行為的動機有兩類:一類是對成人世界的興趣和渴望像成人那樣行動的動機。另一類是遊戲動機,它們與遊戲過程的興趣相聯絡。這些動機在遊戲活動範圍之外,也感染著兒童的全部行為,形成了學齡前獨有的特點。幼兒可以把任何事情都變成遊戲。
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兒童往往覺得動畫人物的行為好玩,有意思。他模仿這種行為其實是在遊戲,體驗其中的快樂。
皮亞傑把自我中心語言分為三個範疇,其中之一是“重複”(無意義字詞的重複)。兒童為了感到說話的愉快而重複這些字詞和音節,他並沒有想到要和什麼人說話,甚至他在講一些有意義字詞時,也是如此。
學前兒童有說話的慾望,當他聽到一個動畫人物說話,他也本能的模仿、重複對方的語言,這屬於一種單純為了說話的愉快而模仿、重複。
如果孩子模仿的是不正確的行為,請家長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可能會產生什麼後果。
對於所收看的動畫片的內容,家長是可以干預的。有很多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畫風很美,配樂動聽的動畫片值得大人和孩子一起來看。
推薦幾部:
《粉紅豬小妹》這部動畫片最好的地方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溫馨的家庭:可愛的小豬佩奇,永遠抓著恐龍的弟弟喬治,偶爾會偷吃蛋糕的豬爸爸,偶爾會犯迷糊的豬媽媽。豬爸爸和豬媽媽很少生氣,佩奇跳泥坑,全家都會陪她一起跳。豬媽媽的生日,豬爸爸給豬媽媽放假一天,和孩子一起為媽媽準備生日驚喜,又是準備早餐,又是做蛋糕,折騰了一天,最後豬爸爸送給媽媽的禮物是兩個人的單獨約會。
《世界名作劇場》這是日本花了40年時間把世界各國的兒童文學和青少年文學名著改編制作的動畫片,包括《湯姆歷險記》《紅髮安妮》《小公主莎拉》《小飛俠》等等,共有26部1000多集。
《怕怕不怕》這部中國產動畫短片只有12分鐘,曾經獲得2010年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最佳短片獎等多個獎項。清新的畫風,簡單的故事,每個膽小害羞的孩子,都渴望有一個朋友的陪伴吧?這個故事,直擊心底最深處。
-
3 # 夕媽育女
我的孩子也喜歡看超級飛俠,他也是邊看邊模仿。我覺得大人這個時候不必干涉。大人一定要求孩子看完之後再模仿,第一:孩子可能沒了那個興趣。第二:可能有些動作或者聲音也忘了。所以我覺得不要在這些小細節上跟孩子斤斤計較。兒子在專心看電視的時候你打擾他,才真的是讓他注意力不集中。
-
4 # 一度甄選
孩子在四五歲階段,就會迎來身份確認敏感期,這個算是打聽出生敏感期的延伸。這個敏感期是在孩子比較懵懂自己是怎麼來的,然後來確認自己的角色以及特徵的一個敏感期,大概會在5歲左右到來。這個階段的孩子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去模仿明星或者動畫片裡的人物,形象;比如超人,孫悟空,豬豬俠,喜羊羊等動畫片的角色。起初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只是在模仿而已,但是這個時期的模仿已經不單純是模仿敏感期裡面的哪種類似的模仿了,孩子有更深層次的精神要求和思維在裡面。
如果題主耐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孩子們模仿的物件都會有一些特點或者特質一、往往會帶給孩子的力量有一類角色是非常有力量的,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怕,打不死,可以保護弱小,打敗怪獸和壞蛋,是英雄人物。孩子們崇拜英雄,自己也想變成這樣的角色。那麼,當孩子需要力量時,感到擔心害怕時,想起這些角色的特點,就會假裝自己也可以喊了口號吃了菠菜變得超級強大和厲害,藉助想象中的力量給自己勇氣,讓自己不擔心,不害怕。那麼,其實孩子是在用動畫片裡面的角色確認自己的身份。當孩子說我是孫悟空,我有金箍棒時,他的身份確認是:我是最厲害的。孩子的內心是渴望權利,力量和正義的。
二、可以像動畫片裡一樣隨意搞破壞還有一類角色就是動畫片裡面的壞蛋或者怪獸了。這類角色的特點就是特別討厭,總喜歡搞破壞,或者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那麼當孩子模仿壞蛋時,就可以假裝不是自己在搞破壞,而只是在模仿而已,但其實孩子發洩的是心中的怒火和被壓抑的搞破壞的慾望。也是力量的象徵和宣洩。面對孩子模仿壞蛋時,我們要意識到這是孩子的需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適當的搗亂,發洩,把情緒疏匯出來。其次,我們要引導孩子去觀察動畫片裡的壞蛋哪兒不招人喜歡,為什麼大家不喜歡他,應該怎樣做會更好。
三、大多是孩子喜歡正面的角色比如有些孩子喜歡模仿像喜羊羊這樣的角色,或者是動畫片裡的主角。其特點就是這些主角都是很收大家歡迎,社交很好的角色。這裡面有孩子社交的需要,比如其他的小朋友可能也會模仿,然後一群孩子們有聊天的內容和方式,如果大家都變成動畫片裡的角色,對情節進行復述和演繹:大家都在玩兒,都在說的一個形象,也就更容易讓孩子融於一個社交圈。所以,現在其實有很多專家提倡不要看電視,我認為,動畫片還是有必要的,對於社交的孩子來說,電視節目是社交中的一項談資,也是融入一個小群體的快速方式。
四,做什麼事都很厲害,很聰明的角色有的孩子喜歡模仿像博士這樣的角色,讓人覺得自己很聰明,很厲害。那麼,在這樣的角色中,孩子很崇拜主角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會假裝自己也很厲害。有些家長可能會在孩子某次退縮或者不願意的時候,用激將法讓孩子去嘗試,比如說:“你不是超人嗎? 你這個都不敢去啊?”其實如果是這樣說的話,有諷刺的意味在裡面,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
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家長應該正向的引導孩子,比如家長的說法可以是:"你是不是最喜歡超人啊,你想一想,如果你是超人,在這樣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你要不要像你喜歡的超人一樣試試看!我們一起喊變身好不好。"家長這樣的方式就是在鼓勵孩子,讓孩子從自己喜歡的角色身上獲得力量,讓這些角色成為自己的榜樣和學習的物件。
其實孩子在身份確認敏感期,能學到什麼取決於家長的引導,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能真正獲取到正能量和好品質,我們需要觀察孩子模仿的物件有什麼特質,提取我們喜歡的特質,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我們喜歡的這些形象的某些特質,讓孩子著重這些特質的培養,慢慢的,孩子會從嘗試模仿角色變成模仿角色的某些特質,甚至會把幾個角色中很好的特質糅合在一起呈現,那麼這個時候,孩子對自己身份確認的過程已經完成,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和認知,成為了自己。
回覆列表
很多家長會糾結於讓不讓小孩子看電視,之所以如此困惑,實際上就是因為看電視既有利也有弊,假如某些活動對孩子就是簡單的好或者不好,選擇起來就不會左右為難了,對吧?那麼孩子看電視或動畫片究竟有什麼利弊呢?
動畫片兒色彩鮮豔、畫面靈動、故事有內容有情景等,這樣一些特點都接近孩子的認知偏好。小朋友可以透過觀看有益的節目,獲得資訊和知識,發展認知能力,所以很少有孩子不愛看動畫片。
然而也有很多研究證明:長時間看電視(通常指每天平均看一小時以上),可能影響到視力的健康發展,又因為擠佔過多運動遊戲的活動而可能導致肥胖,更明顯的不良影響則是“培養”了孩子——被動的、模式化的思維方式,進而阻礙心智的更好發展和長遠發展。
為了揚長避短,小孩子看動畫片可以注意幾個原則:1、控制觀看時間,最好每次控制在20-30分鐘以內,每天總共不超過1小時;2、由大人陪著看並跟孩子交流討論,從而避免孩子只是被動思維;3、將節目內容當做素材,轉化擴充套件成各種其它可以親身參與的遊戲活動。
現在可以得出結論:孩子邊看動畫片邊模仿,是非常好的參與和擴充套件方式,不僅無須制止反倒應該認同、讚賞。假如孩子模仿了一些不好的行為,那不是動畫片或者邊看邊練的方式不好,只是選擇的動畫內容不好,家長只需注意控制特定的“壞片子”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