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ikaei2cnBeta

    相信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科學擁有濃烈的興趣,但他們當中許多人卻苦於沒有好的辦法。近日,一本叫做《考古科學的探險(Adventures in Archaeological Science)》的書橫空出世,這或許將成幫到這些父母。這雖然一本關於科學的書籍,但它的展現形式--彩色繪本卻讓它變得不再枯燥。

    本書作者、微生物考古學家Christina Warinner將《考古科學的探險》稱為是一本對看不見事物的考古書。她對細菌等微生物如何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塑造人類健康展開研究。在這個過程職工,她研究了人類頭骨中殘留的牙齒、古代糞便、殘留在史前碗中的食物。

    據瞭解,這本書現在有英語、德語、西班牙語3個版本,未來它還將推出中文版、那瓦特語版、義大利語版、蒙古語版。

    Warinner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激發下一代對考古學的興趣,“人類的歷史屬於我們所有人,我們在書中提到的研究和發現都已經在世界各地發生。”

  • 2 # 龍影拳道

    從小做起,培養孩子的興趣,適當的引導孩子,時時關注孩子的動態,多讓孩子動手,帶孩子瞭解科學相關的知識內容,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 3 # 燕媽引雛飛

    作為一位父母,只要善於引導孩子觀察周邊的事物,和孩子一起探討身邊的科學,久而久之,學習科學的興趣猶如一粒種子在孩子身上播種。

  • 4 # 小落9318

    誤區一

    科學啟蒙不必太早,

    至少要到5、6歲吧

    孩子是帶著好奇來到世界的,很小的時候,這位“嬰兒床裡的科學家”就在觀察我們,他興致勃勃地試圖理解身邊的人,周圍的東西,聽到的各種語言,不斷的進行各種微小實驗來明白這個世界。

    國外科學研究發現,在0-2歲,孩子主要透過自由探索和自發的試驗,來發展肌肉的協調性,發展自己的知覺,形成對世界的感性認識。2歲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用動作、實物演示等方式,讓孩子對自然現象有特別的關注了。

    一般認為,3歲以後,就可以開始正式的科學啟蒙了。所以,5、6歲才開始,你就讓孩子的好奇心閒置太久了!

    誤區二

    科學觀念要多年學習才能建立,

    童年印象不重要

    其實很多對於科學的觀念,很小就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如果父母不做引導,錯誤的觀念會伴隨終身。如果父母也是這樣不求甚解地接受了很多錯誤觀念,孩子也常常會繼承下去。

    來看看這張圖,在孩子甚至很多大人的頭腦裡,這樣的場景很真實。

    你發現問題了嗎?

    對了!北極熊生活在北極,不可能和南極的企鵝成為鄰居。所以科學啟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幾乎所有孩子都希望他們能生活在一起,更好玩有趣),又要讓孩子在頭腦中構建一幅真實客觀的自然圖景。

    誤區三

    對孩子來說,

    知道“是什麼”就夠了,“為什麼”還不重要

    我們經常看到,爸爸媽媽把孩子帶進一座花園或一片田野,指著花草動物對孩子一一講解:這是喇叭花,這是蝴蝶,這是……似乎孩子記住了很多動植物的名字,就很長知識了。

    其實孩子更好奇的,是動植物背後的“故事”。

    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理論先驅費曼,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去附近的樹林裡散步,在別的孩子的父親忙著告訴孩子這是一隻什麼鳥,那是一隻什麼鳥的時候,他的父親鼓勵他去觀察小鳥為什麼有某種舉動。

    然後鼓勵他思考後提出假設,再去驗證。這是費曼在科學研究中終身使用的方法,他在沒上學前,父親就在樹林裡教會了他。

    誤區四

    男孩比女孩適合學習科學,

    讓他們玩去吧

    男生比女生更擅長數學和理工科學習,這已被證明是沒科學依據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學教授珍妮特·海德博士用700萬大樣本粉碎了這個成見。

    當該研究結果發表於2008年的《科學》雜誌後,海德博士收到了教師和家長、學生打來電話,只為告訴她:“是的,我們班上的男女生在數學和科學上的表現的確沒有半點區別”。

    海德博士坦言,這種“理科性別歧視”殺傷力巨大,因為“它會挫敗女孩們從事數學或工科專業的勇氣,也會影響數學教師對待男生和女生的態度”,以至於出現心理學上的“自動實現”效應(越是臆想和擔心的事,越容易真的實現)。

    記住,錯誤的理念,對孩子將是致命性的打擊。

    誤區五

    孩子沒科學天賦,也不想做科學家,

    沒必要科學啟蒙

    其實沒幾個孩子不喜歡科學,關鍵在於他最初是如何和科學接觸的。同時,也沒有多少喜愛科學的人,最終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也就是說,人人都有科學素養的種子。不是因為要成為科學家才學科學,正如不是因為要成為音樂家才去聽音樂,彈鋼琴。

    一個富有科學和藝術素養的公民,勝過一個蹩腳的科學或藝術工匠。科學和藝術是伴隨終生,無人可以剝奪的權利,除非你自己放棄。

    誤區六

    給孩子買一套百科全書,

    或者下幾個科學APP就夠了

    70後80後這一代,小時候的科學啟蒙,大概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吧。今天很多偷懶的父母,也是買一套書給孩子了事,或者在PAD裡下幾個科學遊戲APP,光榮完成任務。

    其實,國際上最通行的幼兒科學啟蒙方法是“創造性探索”。即讓孩子親自參與和體驗科學實踐,允許孩子個性化自己的科學活動,創造神奇、神秘的體驗,引發孩子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並在流程明確的操作過程中,熟悉掌握科學實驗的相關技能。

    誤區七

    科學啟蒙階段就是了解知識,

    不可能建立“科學思想”

    有一年世界中學生物理競賽出了這麼一道題:不用任何物理儀器,能自己提出一個科學論點,並來證明它麼?

    中國學生對這樣的題目很不適應,他們習慣了做試卷,解難題,做實驗,但居然要自己出題、並不藉助儀器來實驗論證?這個好難啊。

    最後美國中學生獲得了冠軍。他們提出的觀點是:食物從嘴巴往胃裡“下落”,並不是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

    給你10秒,猜一下,他們如何論證的?

    對了!倒立,吃東西,也能吃進肚子!BINGO!

    想出這個主意的孩子說:小時候很喜歡倒立,曾經邊倒立邊吃東西,當時就想過,為什麼東西都往下掉,但倒立吃東西不會掉地上呢?

    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有探究的能力,這些其實就是推動科學進步的源泉。

    誤區八

    好的科普讀物,科學性第一,

    趣味和實用沒那麼重要

    科學本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好的兒童科學讀物,除了科學可信之外,一定要好看、有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因為生活是兒童啟蒙認知的基礎,低幼兒童,尤其如此。

    分享一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歷了,寶寶今年3歲了,開始讓他識字,認字。之前都是從淘寶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

    然後我下載了好多軟體讓寶寶學習,一開始是不錯,但是呢用到後面都要收費,價格還不便宜,頓時有種坑爹的感覺。

    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簡單,寶寶自己都能獨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款軟體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

    而且我們家鄉口音特別重,就怕寶寶跟著學以後改不了,要是上學了帶有這種濃厚的口音,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寶寶現在特別愛學習,每天下班都纏著我給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裡面的遊戲,不僅學的快,還讓我這做麻麻的人也輕鬆了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吹空調引起的發熱咳嗽怎麼治,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