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86333210396

    蕭何追韓信之事,《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然所追由何路,追至何處,兩書均未明指。後代史志及民間傳說,所說不一,約有三說:

    一、米倉道說

    宋《太平廣記》轉錄《玉堂閒話》載後蜀王仁裕事:“興元之南,有大竹路,通於巴州。其路則深溪峭巖,捫蘿摸石,一上三日而達于山頂。行人止宿,則以綆蔓繫腰,縈樹而寢。不然,則墮於深澗,若沉黃泉也。其絕頂謂之孤雲、兩角。彼中諺雲;‘孤雲兩角,去天一握。’淮陰侯廟在焉。昔漢祖不用韓信,信遁歸西楚,蕭相國追之,及於茲山,故立廟貌。”並載王仁裕《題詠孤雲絕頂淮陰侯祠》詩一首: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猶說漢淮陰。

    孤雲不掩興亡策,兩角曾懸去住心。

    不是冕旒輕布素,豈勞丞相遠追尋?

    當時若放還西楚,尺寸中華未可侵。

    宋《輿地紀勝·興元府》載:“仙台山,《晏公類要》一名玉女山,在南濂水縣。《道家生經》雲,此山仙人玉女所居之地,一名米倉山,與大巴山相連。有韓信廟及截賢嶺,雲蕭何追韓信至此。”《輿地紀勝·巴州》載:“兩角山,在難江縣北九十里。王子韶詩云:‘孤雲兩角,去天一握’。兩角山下有石刻雲:‘漢相國蕭何邀淮陰公韓信至此山。大唐集州刺史楊師謀為之記’……唐刺史楊師謀之石刻所以不顯於世者,蓋兩角山至高峻。據《海錄碎事》載:興元府之南,有路通巴州,三日而達于山頂,其高處謂之‘孤雲兩角,去天一握’,意者韓信逃於深僻之處。刺史楊師謀就其所逃之處而刻石焉。兩角山既非通衢,故碑不顯。今碑在難江縣學。而兩角山、米倉山之間有淮陰公廟,又有截賢嶺,則其跡可考矣。近者開禧逆曦之變,士大夫之逃難者亦多由米倉以東歸此,正趨荊楚之路,與大安之西走不同矣。惟此山追韓信之事不顯,而大安之人,遂至附會溪橋,立廟以自誇詫,而非其實也。今以唐碑所記,以巴州者為是。”“截賢嶺,在難江縣北百餘里,相傳蕭何追韓信至此,因名。唐集州刺史楊師謀有題記,今刻石移在縣學。”

    此處所言難江縣兩角山,即漢中南鄭縣兩角山,為一山南北兩屬,北屬南鄭縣,南屬難江縣(今四川南江縣)。

    宋郭允蹈《蜀鑑》載,“今興元南鄭縣米倉山有截賢嶺、韓信廟,或雲蕭何追信於此。”

    明《漢中府志》載:“兩角山,……興元之南有大竹路通於巴州,其路險峻,三日而達于山嶺,絕高處謂之‘孤雲兩角,去天一握’,有淮陰廟焉。”“仙台山,西南一百三十里,昔雲仙人神女所居,亦有韓信廟。”

    清《古今圖書整合·方輿匯覽》載:“孤雲山,南鄭縣南一百二十里……漢蕭何追韓信至此。按《明一通志》,蕭何追韓信至府城米倉山。今《通志》雲孤雲山,未知孰是。”此處之疑問,蓋不瞭解當地情況,孤雲、兩角二山均為米倉山內之山,曰米倉山者,取大地名;曰孤雲、兩角山者,取小地名耳,並無矛盾。不管稱米倉,或稱孤雲、兩角山,均謂韓信逃亡所走,是米倉山。

    二、褒穀道說

    此說未見明代以前史料,唯清《漢中府志》載:“馬道河:(褒城)縣北九十里,源發驛西山峽中,東流合褒水,古名‘寒溪’。昔韓信亡漢至此,水漲不能渡,蕭何故追及之。諺曰:‘不是寒溪一夜漲,哪得炎漢四百年’。”清《褒城縣誌》載:“馬道河有蕭何追韓信處,有樊噲造橋,大抵附會漢初故事。”

    今留壩縣馬道鎮樊河有碑兩通,其一上刻“樊河夜漲”四大字,上款“漢贊阝侯追淮陰侯,因溪夜漲,至此,故及之。”下款:“嘉慶十年旃蒙赤奮暮春吉日,馬道驛丞黃綬立。”另一通中刻“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上款“大清乾隆八年知褒城縣事萬世謨立”,下款“咸豐五年馬道士庶人等重刻立”。

    三、金牛道說

    宋《輿地紀勝·利州路·大安軍》載:“歸漢橋:軍市中有歸漢橋,舊《經》曰:俗傳韓信至此,因名‘韓溪’。”同時該書對此辨正說:“巴州南江縣有兩角山,有石刻雲:‘漢丞相蕭何邀淮陰侯韓信至此山。大唐集州刺史楊師謀記。’謹按:《大安軍圖經》亦云:‘軍境有韓溪,以蕭何追韓信至此得名,’謂有文潞公題記其事,及孫仲遠詩為據,而前此如《元和郡縣誌》及《寰宇記》諸書皆不載。其所援引者,不過國朝名公之詩及記耳,未有此刻自唐已有所據也。’然孫仲遠之詩云:‘小橋上有寒溪字,人道蕭何得信時,’與‘區區西走欲何為’,三句皆疑詞也。緣《寰宇記》‘三泉縣有大寒溪’,而《大安軍圖經》‘有溫水,有陳谷’,疑因有‘寒溪’,遂訛而為‘韓溪’。而大安之人遂至附會,名溪,名橋,立廟,自相誇詫,而非其實也。”

    綜上三說,米倉道之說最早,為唐代楊師謀碑記;而金牛道之說早在宋代已被否定;至於褒穀道之說,為清代當地人所附會,道光年所編《褒城縣誌》即指出其謬。以當時形勢度之,由褒出斜,即入關中。時關中在項羽控制之中,韓信原由項羽處逃出,且深知項羽為人,不可能重用他,因此他不可能重返項氏,即不可能由褒谷逃亡。米倉道之說近乎情理。今人陳顯遠先生亦曾撰文持此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肉湯並非人人都宜喝,哪些人不宜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