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鴨梨心理
-
2 # 東方夜談2
為什麼人們不願將自己做心理諮詢這件事告訴別人?做心理諮詢的人首先是因為心理上的障礙導致心理不健康,對人對事對己缺失信心,社會世俗的病態心理都這樣認為,需要做心理諮詢的人都是另類精神病患者,正常人尚且如此看待做心理諮詢者,何況本身心理上有問題需要做心理諮詢的人,更是對做心理諮詢一事諱莫如深,社會世俗的偏見如匕首如投槍,或明或暗,有形無形,令本不健康的心理雪上加霜。這人瘋了,這人有精神病態,……人前人後的指指點點,異樣的眼光,足以殺死心理本就不好的人,誰又敢把自己做心理諮詢的事告訴別人呢!更何況對於心理諮詢自己本人就有一種病恥感,好象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好比人們願意炫富,沒人願意炫窮!更沒人願意炫病!
-
3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心理諮詢還沒有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很多人還會覺得來做心理諮詢是羞恥的,好像自己心理有病才會去做諮詢。這是大眾對心理諮詢的誤區,心理諮詢進入中國時間短,大眾對心理諮詢還沒有深入瞭解,特別是我們中國文化是非常注重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所以對心理諮詢這件事又會特別敏感,生怕被人知道了不知會如何議論。
所以,如果有人來做諮詢有這樣的想法,我們需要向他澄清,如果他能夠從內心裡面接納心理諮詢,不會因為心理諮詢帶來羞恥感,這是有助於治療的。在我這裡來諮詢的人也有好多有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呈現本身是對心理諮詢有效的。從這個問題中能看出這類人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對羞恥的感受性特別強,當這類人做了有違於社會規範的事情,就容易心理出現問題,這樣的模式本就是病因之一。
心理出現一些問題就和我們身體上得感冒一樣,“心理感冒“是很正常的現象,本來感冒是一件小事,由於你害怕被別人知道你感冒了,這種害怕反而加重了感冒的病情。
心理諮詢本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應該說對自己生活有要求的人才會來諮詢,有這樣的需求本就是積極的,這種積極的態度是值得他人學習的。所以,讓來防者明白看“心理感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心理諮詢的有效因子。
-
4 # 仙女兒本人Sunny
這中間有很多的誤解。先說說什麼是心理諮詢吧。中外學者各有說法。羅傑斯解釋心理諮詢是透過與個體持續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幫助併力圖促使其行為、態度發生變化的過程。威廉森等把心理諮詢解釋為,A和B兩個人在面對面的情況下,受過心理諮詢專門訓練的A,向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祈求解決問題的B提供援助的過程,這裡的A是諮詢師,B是求助者。陳仲庚認為,心理諮詢是幫助人們去探索和研究問題,使他們能決定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心理諮詢應該明確三個問題:待解決問題的性質,諮詢師的技術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還有認為心理諮詢是心理諮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發展性問題或心理問題以及由心理問題引發的行為問題及軀體症狀問題的過程。
心理諮詢有三大方面的貢獻,一是促進個體內在精神世界的發展,二是幫助個人與環境的協調,三是加深社會對心理諮詢的理解。
所以人們不要對心理諮詢有誤解,認為來心理諮詢是有精神類疾病才來,不是這樣的。心理諮詢主要面對的是心理正常的人群,其中有心理健康的人群,他們是沒有心理問題的,只有有發展性的心理問題,比如職業發展等問題,這屬於發展心理諮詢;還有是有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他們主要是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又叫可以神經症,這些屬於健康心理諮詢的範疇,這些都是透過心理諮詢室提供的幫助和求助者的配合,能夠有效解決的。來心理諮詢就像我們打預防針預防疾病一樣,不是有病才打預防針,我們是預防,所以大家不要再不敢面對心理諮詢這件事情吧。
-
5 # 心理小白闖天下
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根本原因,是目前大眾對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誤會所導致的。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村子裡一旦有人精神不正常了,父母就會和我說,別去那裡,小心他殺了你。
這是一種危言聳聽的做法,但是社會上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
往往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在生活中收到的歧視最嚴重,大家都怕他殺人。
其實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會去傷害別人,比如抑鬱症患者,傷害的是自己。
病人精神狀況不好,大家忽視,排擠病人,病人的缺乏社會交往,病情越來越嚴重。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現在我們都把它叫做“心理感冒”。
就像感冒一樣,可以治療,沒有那麼可怕的。
以己度人,當聽到別人說,我去進行心理諮詢了。
我們第一反應是不是說,他是不是有什麼病啊?然後下意識開始和他保持距離。
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情,人的潛意識裡就會這麼做,因為我們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
只有當社會上對心理方面的寬容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這個問題才會消失。
希望有幫到您。
-
6 # 暖心理
心理諮詢在中國還沒有被人們普遍推廣和接受,對心理諮詢存在偏見和誤解。認為去做心理諮詢的人是神經病,是不正常的人,會對其排斥並帶有有色眼鏡去對待。這會讓做過心理諮詢的人感覺很難過很受傷,好像自己做了什麼不光彩的事一樣,在人前抬不起頭來。所以對於接受過心理諮詢的人來說,有一種家醜不可外揚的逃避心理。
記得小時候村子裡有一個女人,她被家人送去看心理醫生,在村子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沒事在一起談論的話題就是這個女人瘋了,被送進精神病院了,等她回來大夥可離她遠點兒,別讓她打了。其實那個女人當時是和她老公以及婆婆間的關係不好,經常吵架,甚至被家暴,時間長了有些心理問題。在醫院回來後跟正常人一樣,沒有人們想象的和瘋子一樣,見人就打見人就罵。只是隔段時間就會復發,因為她的家庭內部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等她再受到刺激時又引發了她的心理問題。村子裡的人沒有人願意接近她,使她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時間久了,她也不出門了。這對於她來說,不被接納不被理解使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回覆列表
臨床心理學家Ryan Howes博士說,“人們不會介意把看牙醫、看病這種事告訴別人,但對於做心理諮詢則會保持緘默。”因為,人們普遍會有一種病恥感,即便是透過諮詢已經獲得一些改善的人,也會覺得做諮詢是難以說出口的。
“很多人對於自己的症狀都會感到尷尬或羞恥,”臨床心理學家Nikki Massey-Hastings博士說道,“因為我們的社會對心理健康有著比身體健康更多的不合理的偏見。”
臨床心理學家Deborah Serani博士,一個曾經經歷過抑鬱症的人,採用了兩個步驟來幫助別人消滅病恥感:首先是進行有關精神疾病知識的科普,其次是以身作則。
她重點科普的內容就是,什麼是精神疾病、什麼不是。正如Living with Depression的作者Serani所說,精神疾病由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因素共同的影響所致,它並不是簡單的人格弱點或人格缺陷。Serani博士還以自己的生病經歷告訴別人:在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恰當的治療之後,你可以和你的抑鬱症和平共處,繼續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Howes強調,當你選擇直面自己的問題時,這不僅不是脆弱、“瘋狂”,反而是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