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學私秘

    《無問西東》作為一部表現清華大學傳承的電影,應該繫上安全繩,平安落地公映才是常理,但這部電影卻被封存了六年。

    六年有多長?電影裡表現的抗日戰爭,按照過去的說法,也就是八年。八年抗戰的一大半時間都過去了,那麼,實在令人好奇,《無問西東》究竟因為什麼原因而被封存了?

    在網上尋找原因,最後都無功而返,最常見的隱約其辭的說法,說是這個電影裡有“政治敏感”的原因,而遲遲沒有公映。

    那麼這個電影裡的政治敏感表現在哪裡呢?

    查遍了網路,動用了所有搜尋引擎,都找不到隻言片語。

    無奈之中,自己來想答案吧。

    面壁三天,果然有收穫。我想,《無問西東》被封存的原因,大致有三點。當然,僅僅是個人的一點淺見,錯訛之處,敬請方家指點:

    一是在民國亂世,電影有無數種可能選取清華人的命運機緣,但偏偏選擇了一條貶損與譏諷清華的脈線,彷彿在國難當頭之際,清華人都是一幫腐儒,只知死讀書,拯救中國,還要靠美國飛行隊。

    這種媚洋化傾向,與張藝謀在《長城》裡把救亡中國的使命,放在外國僱傭軍身上,內在的肌理是一樣的。

    電影很巧妙地在民族大義的前提下,將美國的飛行訓練,在影片裡代替了西南聯大手無搏雞之力的空洞薰陶,王力宏對飛行員的選擇,實際上已經把清華傳統扔到了一邊。

    在影片裡戶外教學的場景裡,各路有名有姓的清華學人,在戰火臨頭的時候,還在那裡吟風弄月,講今道古,電影裡出現聞一多、朱自清等等一幫清華的名人,沒有一個在關心著中國的命運,他們好像不知道外面的戰火,依然津津有味地沉湎在鋒火硝煙中顯得明顯不諧調的陳辭舊調來,而歷史上,這些清華大學的老師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無一不是用自己的生命與熱血投入到救亡圖存的行列中。朱自清並非沒有政治取向,他不食嗟來之食,飢寒交迫而死;聞一多,我們知道他更是死在暗殺的罪惡槍口之下。

    現在電影裡,把清華的老師描寫成一幫腐儒,在國難當頭的時候,還兩耳不聞窗外事,沉湎在不“識”人間煙火的學問之中,只有王力宏成為這裡面的一個異類,影片裡,專門有一個鏡頭,表現他開啟窗戶,望向遠方,暗示他已經再也忍受不了西南聯大老師們的這種脫離中國實際的唯學問是瞻的喋喋不休了。

    於是,天下皆醉,唯我獨醒,王力宏在一群渾渾噩噩的清華師生中成為一個特別的個體,獨自尋找救國之路,而這個救國的途徑,就是加入美華人的飛行訓練。

    可以看出,電影裡刻意強化了美國飛行隊與清華大學的教育之間的反差,把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類進行了比對,最後得出美國的飛行隊才是救國的正途。

    於是,王力宏扔掉了清華大學裡那些陳腐的學問,而投身到真槍實彈的戰鬥中去。

    電影裡為什麼沒有表現西南聯大為抗日思想宣傳所付出的巨大的力量呢?整個校園裡只注重一個“教與學”,最終的效果,卻是諷刺了清華大學在國家危難之際放棄了自己的職守,只有王力宏,在美華人的訓練下,遠離了清華大學的戒律,才煥發出自己的生命的價值。

    一部歌頌清華大學的影片,卻在電影裡,暗示了一段時間內,清華大學不合時代的潮流,不識國家的真正需要,這種效果,恐怕不是編導開始時所設想的吧。

    這關鍵原因,還是因為沒有掌控好一個度,你電影裡只看到了清華大學有做學問的傳統,但沒有看到清華也有著為國家擔當的氣壯山河部分,電影把王力宏的戲份割裂出來,讓他投身到美華人的教誨之下,才找到了生命的存在,而把清華大學傳承下來的中國文化中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濡染一筆勾銷,導致了電影裡的這一份尷尬。

    過分強調美國飛行隊的作用,其實連美華人本身也不認同。連美華人自己所著的書中,都對美國飛行隊的腐敗作風作了深刻揭露,所以在《無問西東》裡,連美國飛行隊隸屬於一個什麼樣的組織,都不敢提及,實在有一些滑稽。

    抗日戰爭正是無數華人用自己的血與肉,築成了真正的長城。這裡也包括清華的學子們,而不是電影裡表現的那樣,一個清華學生,離開了清華的校訓,在美國飛行隊的召喚下,才能效忠國家。

    二是在建國後的和平段落裡,電影裡卻製造了一場血淋淋的慘案。

    1938年時段,是中國處於最危險的時期,但電影裡洋溢在一種和諧,一種融洽,而到了和平年代裡,電影卻交織著一種陰森的氣息。

    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雲南鄉間的村民們,能夠用美聲唱法,聲情並茂地演唱西洋歌曲。從影片的斷片的鋪墊裡,我們看到抗戰時期的一群孤兒,是由一個外國的獨腿傳教士來管理的,在飢寒交迫之中,這位洋人教這些孩子們以西洋歌曲來充實他們疲憊的肉體與精力,後來出現在鄉間的那些爐火純青、洋腔洋調的鄉民們,大概是這些孤兒們長大成人之後的記憶留存吧。

    也就說,電影裡的洋人對中國普通民眾的影響,幾乎達到了觸及心靈的地步。

    而建國後,章子怡卻遭遇到心靈與肉身的雙重戕害,給人的感覺是,和平年代更加危機四伏,人與人之間卻沒有平和與融洽,與民國時段裡的天方夜譚的場景,呈現出一種截然的反差。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1962年的那個時光裡,章子怡竟然遭受到民眾的瘋狂的毆打,而那個時間,還是看電影前的休閒時光。1962年還不是文革,還不是天下大亂的無政府狀態,一場批鬥會就置人於死地,這是難以想象的。而更匪夷所思的是,當發生命案之後,所有人竟然一散而空,而恰好趕過來的黃曉明,竟然能夠旁若無人地把屍體揹走,挖坑埋掉。這可能嗎?可能嗎?可能嗎?

    編導在這裡顯示出對中國過往社會的缺乏瞭解,僅僅根據道聽途說,源自於自己的想象就把曾經的和平年代,想象成一個暴力可以肆無忌憚地展現它的淫威的時代。而為了自己的想象能夠得以實現,電影在這一段情節中,連基本的合理性與常識感都棄之不顧,這樣的電影還能有什麼真實性可言?

    所以很多觀眾,以為章子怡段落是文革期間,殊不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間是1964年,黃曉明回來的時候都沒有到達文革時段。

    三是電影裡本來有一段八十年代最後一年的時段情節,但現在電影裡已經無影無蹤。

    從電影的拍攝介紹情況來看,電影曾經複製了上世紀下半葉出現的筒子樓建築,這是為了電影裡有一段八十年代的那個特別的蛇年場景而設定的。

    據有限的資料來看,這一段的情節,是電影裡現代時的主人公果果在筒子樓上向下觀望所涉及到的部分。

    這一部分是什麼內容,不得而知,但為什麼電影裡不見了任何一點蹤影,連筒子樓的道具,在電影裡也沒有露面的機會。我們可以大致地猜測一下,導演顯然想演示一下清華大學,在那個特殊的時間段裡,也有過與歷史的曾經的交集。

    但從現在電影裡蕩然無存的情節來看,刪掉的部分,恰恰可能是電影可能存在的敏感處。

    從目前電影裡果果的部分來看,情節相當的平淡,幾乎與清華大學的傳承毫不相干,我們可以合理想象一下,編導在原來的設想中,可能對果果的段落有更多的鋪排與陳辭。

    《無問西東》最大的問題,就像整個電影的臺詞無一句是接地氣一樣,充滿著一種學生腔,比如黃曉明掀翻另一位支邊男孩文縐縐地責問一句:“你給了她什麼什麼”的話,令人啞然失笑。而它的情節基調,又因為編導缺乏對時代的瞭解,而採取了一種簡單化的處理方式(如打人、埋人、藏人都只能是一種幼稚的想象,社會不可能如此簡單到猶如學生作文一樣),導演的鏡頭處理方式,同樣充滿著一種幼稚味,如泰戈爾的一番演講,在電影裡簡直被捧上了天,可以想象,編導對泰戈爾崇拜得一塌糊塗,而實際上,對中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絕不是來自於印度的泰戈爾。電影裡最為幼稚的情節,就是黃曉明拉著章子怡奔跑吧,在清華園裡,有何必要,肉麻不肉麻啊?當然這僅僅是可笑的外表的部分,而內質的被禁的原因,大致是上面三個,如果有不同意見,也希望你能提出更為合理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到底是選擇與自然對抗中進化,還是在藥物控制中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