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3
回覆列表
  • 1 # 王孫阿狸

    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加速了秦國政權的滅亡。

    焚書坑儒,指"焚詩書,坑術士",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趨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華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燬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坑儒,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術士全部坑殺。

  • 2 # 國家人文歷史

    歷史上,秦始皇最大的罪狀之一就是焚書坑儒了。一般的說法是,秦朝統一中國後,博士淳于越與李斯就郡縣制與封建制孰優孰劣發生激烈辯論,由此引發,李斯認為辦私學的人“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建議焚燒私人所藏的《詩》、《書》等典籍,“以古非今者”要滅族。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議,處死了私下誹謗秦始皇的方士與儒生460多人。如果依據這個事實來講的話,就要看當時所謂的“儒”是指什麼樣的人了。

    當時的秦國地處西北邊陲,屬於一個蠻夷國家,其文明程度與中原地區相比有很大差距,在以吏為師的思想指導下,秦國的人才政策還是比較開放的。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儒家和我們今天想象的儒家不大一樣,這個群體很複雜。儒家中包括了巫者、方士,他們之中有求雨者、做法者、求仙者,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先秦儒家就是宣揚“仁義禮智”的讀書人。對於崇尚法家的秦華人而言,儒家遭到排斥是很自然的事情。

    此外就是今年來一些歷史學者對史實的重新考證,提出“焚書坑儒”可以說是半真半假的歷史。焚書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史記·秦始皇本紀》對於焚書的記事準確、可靠,史料來源於記錄秦王朝大臣奏事和名山刻石文的史料集《奏事》,所以相當可信。坑儒是偽造的歷史,而且是一個三重偽造的歷史。《說苑·反質》所載的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一個版本。這個故事是西漢初年的方士們編造出來的,動機在於自我吹噓,遊說權貴以博取祿利。

    《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二個版本。司馬遷為了告誡方士行欺瞞必將自取滅亡,採用了《說苑·反質》故事的部分內容,加以改造寫進《史記》,他對於這個故事的真偽,沒有作嚴格的鑑別。

    《詔定古文尚書序》所載的秦始皇坑埋儒生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三個版本,是東漢初年儒學的經師們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基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故事加工編造出來。編造的目的在於將儒家的經典抬舉為聖經,將儒生們塑造為殉教的聖徒,為儒學的國教化製造輿論。

  • 3 # 帝國的臉譜

    【焚書坑儒:歷代帝王最喜歡乾的一件事】

    一、先說焚書:秦始皇統一後,乘勢而為,北驅匈奴,南征嶺南,一舉蕩平天下。僕射周青臣便在秦始皇跟前拍馬屁說:“之前,秦不過千里,陛下神功,放逐蠻夷,平定海內,古今王者雖多,但就建功而言,陛下空前絕後。”

    凡帝王皆好馬屁,秦始皇正中下懷。卻偏偏有個腐儒淳于越說:“殷周時期之所以久遠,皆因建國後大封子弟和功臣。今陛下擁有海內,子弟卻為匹夫,倘使將來有人作亂,誰能來救?今周青臣只知馬屁,助長陛下過失,怎能稱忠臣?”

    秦始皇聽後,很不高興。丞相李斯針對淳于越的言論,隨後上書秦始皇說:“古者不可法,儒生道古害今,飾虛亂實,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為名,異趣為高建議:把全天下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燬,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論《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晚上築城。所不取締的,僅只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秦始皇一看,大喜,馬上批字:可。隨即,通令全國,無論京城都市,偏遠鄉村,全民燒書,全國燒書!

    二、再說坑儒:秦始皇除了喜歡大興土木,還夢想成仙,長生不老。一些遊方術士對他的心思洞若觀火,盧生就是其中之一。

    盧生燕人,學儒不成,改學仙道。有一次,他聽說皇帝正遊碣石,想求仙,便毛遂自薦,憑三寸不爛之舌,竟說得秦始皇堅信不疑,命他到東海求仙。誰知一去好久不回,終於回來後,盧生向秦始皇大誇一通,但仙藥卻未得到,秦始皇只得繼續命他尋藥。

    秦始皇本是個暴君,忽悠一時不覺,久了人頭就會危險。盧生心虛,便與韓人侯生說,秦皇殺人不眨眼,我雖暫時得寵,但仙藥得不到,總有一天會穿幫,不如離去,免得受殺身之禍。於是,二人隨即開溜了。

    秦始皇得知盧生逃了後,不由大怒,立刻安排專人,傳訊在咸陽的諸生,問罪數百人,而且大刑侍候,打得他們皮開肉綻,屈打成招。接著,將這四百六十多人,五花大綁,推出咸陽城外,活埋了。

    坑了咸陽儒生四百餘,秦始皇還不解恨,他又下一詔書,要求地方官廣徵名儒,送到咸陽,供國家錄用。全國儒生,紛紛報名,不久,各地七百多名博學鴻儒被選拔到京,秦始皇裝模作樣,都把他們封為郎官。

    當年冬季,秦始皇將這些人召至宮中,說馬谷那個地方長出了瓜果,非常奇怪,讓儒生們去看看。然而,當這些儒生趕到馬谷後,忽然土石鋪天蓋地而來,七百儒生,全部活埋於谷底。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表面上看是皇帝使性子,而深層次原因則是思想鉗制,天下只能有一種聲音,只能有一個聲音,別人只能禁聲,只能說吾皇萬歲,否則,就讓你橫屍荒野,永遠閉嘴。於是,歷朝歷代的讀書人便噤若寒蟬了。

  • 4 # 穎臻建材

    因為他與他的臣子有遠見!可惜他活的歲數太小!說 華夏為何無夏 因無文化傳承 即無果 商 周有祭 祀 禮 的對照物卻置百國 匯七國至秦聚之千年餘 有川有傳 有谷有承 皆奉己為正統 儒者不事生產 書之為尊 鄉野貴之 破之難 鳳凰涅槃 方顯其華

  • 5 # 詩書君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誤區,大家都說焚書坑儒,就把他們當成一件事情了,其實,這是兩件事情:焚書和坑儒。

    焚書和坑儒只是表面的一種現象,在深層次上是文化的衝突。

    秦國位於西陲,它本身沒有文化,到了戰國之後開始從東方引進。戰國時期的東方文化分為兩種,一種是齊魯文化,另一種是三晉文化。

    齊魯文化重視的是歷史文化精神,而三晉文化則比較功利。秦國中用的法家就是三晉文化,在秦國沒有六國之前,兩種文化各有各自的活動空間,而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天下的學人都聚集在了一起,矛盾就開始尖銳了起來。

    秦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當時的博士官周青臣和博士官淳于越就爭論封建分封制度的得失。李斯作為法家的代言人對分封制持否定的態度,他的觀點主要分為兩點:一是當時的儒生厚古薄今太愚昧太固執,不懂得變通,藉助古代的事情來擾亂社會的治安;二是儘管六國統一了,但是六國遺留下來的很多的辯士,這群人在民間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不利於統治。

    李斯認為改變這種現狀,肅清六國的毒瘤,就是燒燬諸子百家之書,讓人們沒有書籍可看,想要學習,只能學習法家,去當吏。

    秦始皇一聽李斯的建議,於是傳令開始焚書。

    焚書事件過了一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才有了坑儒發生。

    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就招了大量的方術來到咸陽為他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其中有侯生和盧生兩個人,私下裡面就議論,說;秦始皇這個人太剛愎自用,對權力從不滿足,這樣內心都清淨不了的人,怎麼可能長生?然後兩個人就跑了。

    他們通了簍子跑了不要緊,秦始皇就把所有的憤怒都發洩在了咸陽的方士身上,四百六十多人被坑殺在咸陽。秦始皇認為這樣做還不解氣,就把天下的儒生方士都發配到邊疆去戍邊。

    其實焚書也好,坑儒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維護新的執政制度——郡縣制。

  • 6 # 北國風向

    華人熱衷於歷史,卻極度迴避現實。誰見過秦始皇焚書了,坑儒了?為何秦前歷史還在,為何儒家思想至今還在?

    華人為何對歷史如此狂熱,因為能從歷史中找到與我有利的史料,稱為正史,與我不利的,統統打為野史。

    因此我主張尊重歷史,但非常反對添油加醋的過度解讀歷史,甚至按照自已的思想篡改歷史。

  • 7 # 華中小隱

    二千多年以來,懦生們一直以焚書坑儒為由頭,大加渲染,罵秦始皇為暴君,卻從不講焚書坑儒的前因後果。但這無疑僅僅是一面之詞。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儒家之鼻祖孔子,當魯國司寇的時候,殺了不同政見者少正卯。若以儒生之見,孔子也是個暴官。焚書坑儒這段公案,史書多有記載,最詳細的還是《史記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諸君可去詳考。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並未將國土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子女和親屬。一改以前的分封制為郡縣制,選派有德有才的人去各郡縣任軍政官員。這是秦始皇確定的國家大政,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和歷史意義。

    秦始皇原本對儒生不僅無偏見歧視,反而十分重視和重用,以禮相待,重金任用七十位儒生為博士,參與軍國大政。相當於副國級和部長級幹部。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49年),始皇過生日,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巨在酒宴上,讚頌秦始皇統一中國,建郡縣制的豐功偉業大德。始皇悅。然而,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秦始皇聽了,並未決斷,只是讓朝中群臣商討議論一下。議了一番之後,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上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之不舉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制曰:可(秦始皇批覆)。於是照章執行,收繳焚書。

    第二年,盧生勸秦始皇求仙藥和仙人。說秦始皇應當避免與俗人碰面,勸秦始皇修建從咸陽宮直達阿房宮的俑道,以隔絕俗人,好讓仙人不受驚擾,秦始皇才能與仙人碰面。秦始皇依言而行,又命令隨從人員不準洩露秦始皇的行蹤。可是有一天,秦始皇在梁山宮,看見丞相前呼後擁,從山下過,有點不高興。秦始皇身邊的人把不高興的事告訴了丞相,丞相就減少了隨從人數。秦始皇又在山上見丞相的隨員大減,知道有人洩密。於是,立案審查,沒有人敢承認。秦始皇大怒,把那天在梁山宮裡的隨從人員全殺了。從此以後,秦始皇的行蹤再也沒人洩密。盧生見狀,嚇得不輕,就與侯生商量,商量的結果是逃走。

    秦始皇聽說二人逃走,大怒:‘’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秦始皇命令,追查盧生和侯生交厚並有反動言論的儒生。眾儒生互相揭發指證,共有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於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以上就是焚書坑儒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需要強調的是,秦始皇沒有殺不同政見者淳于越,孔子卻殺了不同政見者少正卯。以古為鑑,今日網上妖言惑眾的人少嗎?

  • 8 # 源易緣

    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焚書坑儒”,為何獨留下這本書

    自古以來,很多的朝代都尊文崇儒,不敢得罪文人。

    秦始皇不愧為千古第一皇帝,13歲登基後就做出了許多離經叛道的事。

    其中,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就是犯了天下大忌諱。

    他的這一離奇做法,招來了不少的罵名,很多人後來還冠以他“暴君”、“殘暴”的形象。

    看來,讀書人是得罪不起的。

    (一)

    歷史上的秦始皇,剛開始還是很重視人才的。他在成為國君後,廣納賢士、為己所用,使得全國加速了統一的程序。

    但那些失去權勢的奴隸主們卻也經常揭竿而起,多次派出刺客刺殺秦始皇。

    公元前213年,在秦始皇舉行的一次宴會上,一些儒生批評指責他的話,引起了秦始皇的極度反感。

    丞相李斯當場對儒生批駁,斥責他們為“愚儒”。

    為此,李斯還建議秦始皇要制止儒生的一些非法活動。提出“焚書”的建議。

    (二)

    1、除《秦紀》以外的六國史書一律燒掉;

    2、《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

    3、談論《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同罪,令下30後發現私藏書者罰其為修城的奴役;

    4、《醫藥》、卜筮、植樹等書不在禁列;

    5、如果有人想學法令,以官吏為師,不準私辦學堂。

    秦始皇看了這個荒唐的建議後,竟然批准了,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焚書”運動。

    因為儒生對秦始皇的不滿,緊接著,又發生了坑儒事件。

    秦始皇認為這些人“或為妖言,以亂黔首”,一共460多人,全部在咸陽坑殺。

    秦始皇的這些做法,也使自己名譽掃地。

    (三)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中,諸子百家、孔孟之道的書籍都被燒掉了,卻獨留下一本《易經》的書。

    這本《易經》 書,聖人孔子也整理詮釋過。

    民間傳說,這是因為《易經》是神秘的“神書”、“天書”。所以,秦始皇也敬畏他,不敢燒。

    秦朝的人民群眾,都很相信占卜,尤其是秦始皇,更是對易學極其崇拜。

    比如,這位陰陽家的創始人鄒子。

    鄒子在“五德”(五行)始終論中指出:“周重火德,秦重水德,五德之數週而復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採用納了鄒衍的“五德始終論”學說。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秦王朝便以水德王自居……農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6為紀……更名河曰德水。”

    如今看來,《易經》一書能得以儲存至今,除了秦始皇的喜好信仰有關。更與李斯建言的“焚書”內容有關。

    在“焚書”中的第4項,寫得很明白:“醫藥、卜筮、種植等書不其列”。

    興許,正是由於《易經》是大道之源,是中國文化與思想的源泉,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及“保合太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才使得華夏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火車呀火車你慢些開,讓我把親孃,在看一眼是誰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