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嘗歷史百態

    1、《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

    正史中沒有借東風一說,長江地區在冬天的某個時間吹東南風是常有的現象;

    而草船借箭是移花接木,諸葛亮沒有這個行動。草船借箭的原型是東吳孫權前往曹軍附近檢視軍情,曹操不明敵軍,令人放箭,孫權的船身一側受箭太多發生傾斜,不得已調轉船頭,讓另一側也插滿箭,保持船的平衡才安全駛回。不是借箭,是被迫受箭。

    2、《三國演義》八陣圖,正史提到,但此乃優異的行軍佈陣之法,絕非演義所描述的奇門遁甲之術。

    3、奪取益州。起主要作用的是龐統,《三國演義》將龐統之死提前,讓諸葛亮起主要作用。

    4、諸葛亮氣死周瑜,純屬虛構

    5、火燒新野,純屬虛構

    6、火燒博望。歷史上只有劉備與夏侯敦、于禁相拒與博望,是在三顧茅廬以前,與諸葛亮無關。

    7、空城計屬於移花接木,原型可能是正史中提到的,趙雲的空營計之改版,趙雲在漢中之戰用空營計嚇跑曹操大軍

    8、徵漢中。徵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

    9、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10、智取三郡、罵死王朗、雪夜破羌兵、奇襲陳倉、火燒上方谷,都是虛構的。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但是論計謀他不屬於頂尖型別的

  • 2 # 善良之子86

    我只知道赤壁之戰是假的。

    赤壁之戰完全是周瑜的個人表演,跟諸葛亮沒半毛錢關係,而且當年的赤壁之戰也沒有演義裡說的那麼龐大。

  • 3 # 倁紀的力量

    虛構的有很多,先說博望坡的戰役,那是就被自己指揮的,並不是諸葛亮,還有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等等都是虛構,草船借箭是有的,只不過主人公是孫權,而且是赤壁之戰五年以後的事。包括還有空城計也是虛構,天降大雨的上方谷也是。雖然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把一些人的功勞安裝在諸葛亮的身上。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和三國演義裡相比,雖然沒有那麼神,但是也絕對差不多,沒有太大的差距。諸葛孔明永遠是大家所崇拜的化身。

  • 4 # 風去了無痕D

    兩漢文武尚末分道,士人全是文武兼資,估計諸葛亮也能彎弓躍馬,明清時興起的演義戲曲按當時文武分明的形象給他弄了個純文士打扮,估計是虛的

  • 5 # 愛尚文史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奇門遁甲,巧舌如簧,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可以憑一張嘴,說遍江東群臣;他可以氣死周瑜,氣死曹真,罵死王朗;他可以借箭,借東風,甚至可以借命;擺個空城計,即可嚇退司馬懿大軍,一個八陣圖,便可困住陸遜大軍;“演義”中的他,早已被神化,生時教人害怕,死後也教人恐懼;當然!“演義”中很多故事是杜撰的,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故事,諸葛亮才得以封神,成為三國時期第一“智囊”,流傳至今;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在“演義”中,諸葛亮有哪些故事是杜撰的……

    空城計:

    一次北伐失敗,司馬懿大軍追趕,諸葛亮無兵可用,於西城擺下“空城計”,成功嚇退司馬懿大軍;當然!在正史中,曹操擺過“空營記”,趙雲擺過“空營記”,真正擺過空城計的,只有曹操手下大將“文聘”;

    七星燈續命:

    這就是“演義”中最牛的地方,諸葛亮不僅可以借風,借箭,他還可以借命;他點下這七星燈,如果七日不滅,便可多活一紀,也就是十二年,幸虧被魏延無意中破壞,要不他這次借了,下次還借,人間非得出個幾千歲的人魔!

    舌戰群儒:

    一個人,一張嘴,即可說的江東群儒啞口無言;不禁想起一句俗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江東群臣在怎麼不濟,也比這臭皮匠厲害吧!

    三氣周瑜:

    這段最讓我不爽,把我東吳大都督,寫成那種目光短淺,氣量狹小,意氣用事的小人物形象,真是不知說什麼好!

    七擒孟獲:

    我的大丞相,這樣七擒七縱真的不累嗎?不無聊嗎?沒仗打閒的嗎?

    火燒上方谷:

    純屬虛構,故事講述的是,諸葛亮將司馬懿大軍,引入葫蘆口地形的上方谷,準備一把大火燒死司馬懿,沒想到被一場大雨澆滅!

    其他的比如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等……諸葛亮的故事太多杜撰成分,

  • 6 # 祥子談歷史

    人們只要提到諸葛亮,就很容易想到神機妙算、料事如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華橫溢、舌戰群儒,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忠扶幼主、匡扶漢室等等讚譽之詞。

    如果說,這一切都是羅貫中老先生的妙筆生花,大家又會怎麼看呢?

    一、三顧茅廬經過太過渲染誇張

    提到“三顧茅廬”,大家是否會想到那首諸葛亮出場時的詩句“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同時,是否也會很容易想到名動天下的“窿中對”吧,說的是諸葛亮未曾出山便知三分天下事。

    其實,真實的歷史沒有那麼精彩,寫得非常簡單。權威史書《三國志》僅有五字描寫:“凡三往,乃見。”

    就這麼簡單的五個字,劉備便請動諸葛亮出山相助。

    二、儀表形象描述虛構

    每當諸葛亮出場時,《三國演義》都會有這樣的描寫: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有時坐一輛四輪小車。

    晉朝裴啟所著的《語林》中,是唯一記載有諸葛亮儀表的史書。書中記載,蜀漢與魏對峙五丈原時,司馬懿派細作去偵察諸葛亮的舉動。後細作回稟,諸葛亮經常坐一輛簡陋的二輪小車,頭戴葛布挽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聞聽後,司馬懿感嘆道:諸葛亮真名士也!

    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華容道”均是無中生有

    據史料所載,在赤壁大戰前後,約十餘年的時間段裡,劉備沒有任命諸葛亮指揮過任何一場作戰、率領過任何一支軍隊。所以,“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華容道”的精彩片段,純屬羅老先生為了烘托主角的感染力而無中生有出的情節。

    同時,諸葛亮出山之時,劉備還借住同宗劉表處,自己並沒有任命軍師之類官職的權力。只是在赤壁大戰結束不久,劉備藉機奪取了荊州的部分地盤,自任荊州牧後,這才任命諸葛亮做了 “軍師中郎將”。

    四、“草船借箭”、“借東風” 、“火燒赤壁”嫁接他人,“三氣周瑜”、“柴桑弔孝”、“舌戰群儒”等純屬劇情昇華

    草船借箭:原為孫權與魯肅偷窺曹操水寨時,被曹操大軍亂箭射退時,無意中發生了“草船借箭”之事。

    同時,“借東風” 、“火燒赤壁”等經典劇情,實際上為周瑜的輝煌之作,跟諸葛亮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也是羅老先生為了突出主角諸葛亮的妖孽智慧,才將周瑜的生平力作嫁接到了諸葛亮的身上。

    諸葛亮初次出使東吳之時,僅僅是一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而張照、顧雍等文臣均已是江東的重臣,怎麼會和諸葛亮這樣的無名之士一般見識,那不是自掉身份嗎?所以,“舌戰群儒”僅是羅老先生的劇情需要。

    再說,被稱為“曲有誤周郎顧”的周瑜,雅量高致、氣度不凡、心胸寬闊才是其真實寫照。所以,自然就不會發生“三氣周瑜”、“柴桑弔孝”等橋段了。

    五、七擒孟獲誇大事實

    對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平定南蠻王孟獲時發生的“七擒孟獲”之事,史學界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真要如此收服人心,一是將會消耗太長時間,外有東吳和曹魏虎視眈眈,諸葛亮的南征大軍根本耗不起這個時間。二是那樣做的話,是用蜀國將士的生命和鮮血來換取,這樣的犧牲未免也太大了。所以,七擒孟獲之事是不會發生的。而以蜀國弓弩、衝車、投石車等精良的攻城器械,打破南蠻之地七座木竹城堡可是輕而易舉之事。

    六、馬謖領軍數量無限放大

    馬謖守街亭之時,諸葛亮早已將大軍部署完畢。面對魏國張合的突然奔襲,諸葛亮身邊最多也就能派出3萬兵力,用以拖延魏國的援軍。又那裡有《三國演義》中所講的10萬大軍可用呢。只是令人遺憾的是,馬謖並未按照諸葛亮的叮囑進行當道紮營,而是選擇一座小山丘進行駐軍,最終導致大敗。

    對此,大家怎麼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鎖骨髮型適合什麼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