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滔說育兒
-
2 # 勇赫大叔
無數案例表明,隔代養育與父母養育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可以說,是兩種愛的方式。老人有老人的經驗、耐心、時間等優勢,父母有理性、活潑、體力等特長。所以,我一直向家長們提出一個“合作育兒”或“分工育兒”的感念。事實上,孩子躲在老人的保護傘下,一方面可能是老人管理寬鬆的緣故,另一方面也可表明這位老人有著很強的教育魅力。在這個背景下,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教育孩子。
1、教育權威者與協同教育者。在早期教育中,母親是教育的權威者,其他家庭成員是協同教育者,負責解讀母親的教育口令、示範行為、協調親子關係等重要工作。當出現與母親意見相左的觀點時,不能當面給母親拆臺,而是私下與母親進行交流。
2、“在遊戲中交往,在閱讀中溝通。”親子游戲、親子閱讀等親子互動形式已經不僅是陪娃打發時間的小玩鬧,他更是進行家庭早教的重要課程。在有老人參與的過程中,父母,尤其是孩子母親可以扮演一名組織者,帶領一爸爸、孩子、老人一同參與。在親子互動過程中,不僅進行了社會交往能力、自我意識與角色規範能力的訓練,也同時樹立了母親的教育權威形象。在互動中,老人也更好理解你的教育意圖。
3、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與自我表達的平臺。孩子躲起來,有的是因為父母嚴厲,過度期望,有的則是因為父母過於強勢,沒有其展示自我的空間或舞臺。因此,我建議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民主開放的態度,儘量做到公正客觀,比如在家庭圓桌會議上,孩子作為平等的家庭成員,也可以談談家中的大事小情,參與家庭事務。 (via劉勇赫)
-
3 # 親子溝通如何說
首先我非常理解你的苦惱與困惑,和“保護傘”一般的老人在一起帶孩子並不容易,尤其我們希望孩子養成好的品格與規則意識。
其次關於怎麼解決,我覺得可以分成兩步。
第一步,先去與老人溝通。也許你會告訴我,你嘗試過但無效。我理解,我們與老人的育兒觀的確存在很大的分歧。不過我認為有時候也與我們的溝通方式有關,我自己就曾犯過這樣的錯誤:
1,把溝通當說服,準備好123點的理由,加上“專家說了”、“書上寫了”這樣的帽子,沒有傾聽老人觀點的意識,這樣的溝通顯然無效;
2,溝通時機不正確,要選擇一個孩子沒有出現挑戰行為的時候,事前或事後,在一個大家都放鬆的情況下進行會更好;
3,直接溝通,沒有鋪墊,老人很難接受。我們在溝通前,可以先對老人辛苦帶孩子表達感謝,這樣也會更利於後面的溝通。
當然,如果這樣做了,老人還是不贊同你的想法那也正常。好歹我們說出來了,自己舒服了不是?那麼我們採取第二步。
第二步,說服自己。勸別人不成就勸自己吧!
1,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永遠是父母,別人就算帶得再多也就是個養育環境而已。所以,你怎麼做很重要,你要讓孩子看到你對規則、界限的堅定。他就知道那條線在哪。而且,當你自己真的做好了,老人看到你的養育方式更好,才會真正激發他們的改變。
2,既然第一條無效,那就徹底放棄改變老人的想法。這事兒強迫不來,你用力說服也許最好的結果就是老人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他們還是會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樣於事無補。
3,多想想好的一面。育兒沒有標準答案。在你嚴厲的時候,家裡有老人去保護孩子,護著他安慰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呢,對孩子情感上也是個安慰,如果全家都是堅定的不留餘地,反而讓孩子感覺太冷冰冰了;另外,多想想有老人帶孩子的好處,感恩有他們,我們才有更多自己的空間,更輕鬆。這樣想就會好受多了。
-
4 # 娘娘說
最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如何。
有了孩子,父母又都要工作,孩子誰帶呢?送託班吧,很多地方根本沒有這樣的公共服務,很多家長也會擔心孩子得不到周到的照顧。找阿姨吧,也會擔心帶孩子的質量和阿姨的用心程度。於是,老人們就這樣不得不成為了帶孩子的主力。
不少老人帶孩子的家庭於是就遇到了,隔代親的問題。老人們溺愛孩子,無原則的妥協,孩子們也自然願意待在老人的“保護傘”下,讓父母們很難實現自己的育兒理念。
然而,這背後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當老人成為帶孩子主力時,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怎樣?
請老人幫忙帶孩子,重點應該在“幫忙”,而不是讓老人替代父母。如果老人替代父母,成為孩子最親的人,那麼父母無論想怎樣去影響孩子,都不如老人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了。
相反的,如果親子關係非常穩固,那麼老人就只是外界影響孩子的一個因素,就像老師可能會對孩子更嚴格,就像孩子周圍的小夥伴,並非都成長在價值觀一致的家庭中。但這些多元化的外界因素,都只能部分影響孩子的成長,而不會是主要原因。
所以,家長可以去和老人交涉,要求老人跟自己的育兒觀念一致。但同時,也要在自己可能與孩子相處的情況下,儘可能去和孩子相處。比如,陪玩、陪吃、陪睡。這些點滴時間,不僅是去影響孩子,更是去鞏固親子關係。
還有一點,不要過於擔心老人對孩子在某一階段的影響。在可以自己帶孩子的時候,儘可能早的“獨立”帶孩子。雖說三歲看老,但其實人的發展是終其一生的,從老人離開小家庭開始,再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
5 # 雪地寒鴉許老師
這個很不好把握,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了,孩子就倒到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那邊尋求幫助了,在老人面前訓斥打罵孩子,又怕老人會多心傷了感情。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爸爸媽媽連起手來,共同教育孩子。爸媽可以單獨把孩子叫到跟前,明白告訴他,老人疼你是疼你,但是你要明白他們愛你,並不是你犯了錯誤就不用承擔了,相反,如果錯了還狡辯是更大的錯誤。爸爸和媽媽絕不會就此打住,過後,你不但要承受錯誤的代價,還要為你錯了不認錯而承擔責任,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如孩子以後改掉讓老人保護的毛病,一定要大力誇獎孩子,讓孩子知道爸媽對此很重視,孩子也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了,以後就是大人了,爸媽為你自豪。孩子一定會牢牢記住這次表揚,終身不再依靠老人的庇護。
回覆列表
老人為什麼會阻止我們教育孩子?一方面源於孫輩是他們老年生活中情感的重要寄託,疼愛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因為他們自己的“面子”。他們會在心裡覺得,你就是我帶大的,孫子孫女我照看起來自然更有經驗。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父母做主體的教育狀態應該是必要的,老人只是一個補充的作用。老人和父母教育觀念有衝突,父母要去協調和溝通,做更多工作。在處理孩子和老人關係上,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協調的能力。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同輩交往,祖孫交往最大的不利可能是會削弱和阻礙孩子的同伴交往。比如,在孩子小的時候,老人覺得孩子出去不安全,願意把孩子放在身邊,這樣孩子就減少了同伴交往。
祖輩和父輩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出現差異的時候,有時會引起成人之間的矛盾,因為兩代人的教育方法肯定會有所不同。孩子會感覺到這裡的矛盾,然後可能會在這中間鑽空子。孩子還沒有能力獨立判斷是非對錯,還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面對同一件事情,祖輩和父輩的教育態度不一致,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不同。有對孩子就會利用矛盾甚至挑起矛盾,為自己的錯誤找“避風港”。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聽不進去任何的批評和意見,過分依賴表揚甚至是虛假的讚揚來調節自己的心理平衡,抵抗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既然教育態度不一致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而三代人在一起生活,態度不一致又是難免的,這就要求父母要掌握妥善處理這個問題的技巧。當一方對孩子進行稱讚或批評時,另一方即使不贊成也不要“唱反調”,要學會沉默。然後,當孩子不在場的時候,父輩與祖輩之間再冷靜地交流意見,儘可能在孩子的教育態度上達成共識。雖然說老人對孫輩的過度寵愛是個普遍現象,但並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多數老人即使再寵愛孫輩,也明白孩子還是要讓親生父母管教的道理。要事先和老人溝通好,“徵求”他們的意見,對教育孩子有些怎樣的想法,孩子犯了某些錯誤,要怎樣具體處置。最好是能在細項上立規矩,甚至可以讓孩子也參與。
這樣,當要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即使有些不忍,但這些規矩都是一早自己定下的,自然也不好違背。同時,平時要有意無意地多向老人灌輸一些“溺愛孩子成禍害”的真實事例,說大道理不見得聽得進去,但是到了具體的人和事上,老人還是會放在心上的。另外,只要孩子不是犯特別嚴重需要馬上批評和處罰的錯誤,那麼在教育他們酌時候,確實可以避開一下老人,維護老人疼愛孩子的不忍心情。而這種心情,也同樣可以適當傳達給孩子,讓孩子體會到老人的愛,打消爺爺奶奶是“保護傘”能隨意犯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