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午門是紫禁城(故宮)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午門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稱承天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其後有太和門(明稱奉天門,後稱皇極門,清代改今名)。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一共“明三暗五”五個門洞。

    午門一般舉行皇家的重大活動。只要有:1、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比如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朔之禮”,即針對頒發第二年的歷書舉行頒發儀式;2、舉辦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如皇帝在立春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等;3、重大祭祀活動,當皇帝祭祀壇廟、太廟時,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內鐘鼓齊鳴;4、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5、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

    在大明朝,大臣膽敢觸犯皇家的尊嚴,會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東側打屁股,名叫“廷杖”。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罰的為數頗多,該處罰起初只象徵性、警示性的責打,當場被杖打死亡的這種說法是沒有的,在明朝中後期由於宦官權力極度擴張,後來發展到打死人。最典型的有正德十四年明武宗朱厚照因大臣阻撓自己到江南選美女皇命,廷杖舒芬、黃鞏等130人,有11人被當場打死。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惱火大臣反對追封他的生父興獻王為帝,下令廷杖群臣,當場斃命17人,所以民間或戲詞裡“推出午門斬首”之說由此流傳。

    其實明清皇宮門前的午門極為森嚴,絕對不是犯人斬首的地方,而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場處決的。菜市口在一千年前的遼代是安東門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門裡的丁字街,明朝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沿街菜攤、菜店眾多,所以“四九城”的許多人都來此買菜,並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稱為“菜市街”,清代時改稱“菜市口”。明朝殺人的刑場主要在西四牌樓(當時叫西市),清朝轉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 。以後“菜市口”逐漸成為“刑場”的代名詞,戲文中唱道“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是拉到菜市口“出紅差”——砍頭!

    據說刑場選在菜市口,是因為這裡是水陸要衝進京的必經之道,南來北往的人多,殺一儆百的警示效果好!

  • 2 # 劉文強

    “推出午門斬首”是我們在看戲劇和影視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在人們的印象中,午門成為皇帝處置官員罪犯的行刑場地。但是經過學者們的考證,對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是錯誤的說法。那麼到底午門是不是斬首的地方呢?

    “午門”又被稱作“五鳳樓”,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墩臺,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這五個門洞各有用途: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又透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佈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此外午門還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佈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歸來,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這樣看來,午門是個很重要的場所,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顯然不合情理。

  • 3 #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戲劇、電視劇電影裡經常提到“推出午門斬首”,並不是真的送到午門這個地方把人砍了!

    先說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通高37.95米,興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所以,明清戲份裡面才會出現“推出午門斬首”!

    午門在紫禁城裡,三大殿的外面,午門因為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大清門,其後有太和門。所以,你說這地方能殺人嗎?

    那是去哪裡殺人?

    大概是從漢朝開始,在鬧市殺人,就是所謂“棄市”。漢朝時,晁錯進言削藩,加強中央權力。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殺晁錯就是“朝服斬於市”的。

    元朝時期,刑人多固定在柴市口(今菜市口)、交道口(原名“交頭口”)或西四牌樓。

    清代殺人的方叫菜市口 ,犯人被押出宣武門(順承門),過斷頭(魂)橋,經迷市,送往菜市口法場。在京處決犯人多的時候,犯人由東向西排列,劊子手執刀由東向西順序斬決。犯人被殺後,屍體被人運走,並用黃土墊蓋上血跡,馬上便有人在此賣菜,菜市生意興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得名。

    菜市口就在現在的宣武區菜市口百貨商場附近。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實行首次垂簾聽政時,受咸豐皇帝遺詔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中的肅順,就是在此被殺頭的。“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譚嗣同、劉光弟等志士同仁也是殺害於此。

  • 4 # 鄧海春

    午門斬首隻是戲曲裡的臺詞,不能當作真實歷史來對待。

    戲曲裡很多符號化的指代,比如服裝,多以明朝樣式,分不出戰國三國漢唐還是宋,後宮也籠統的稱之為“昭陽院”,也不是和歷史一致。

    午門以及午門廣場舉辦的儀式會有獻俘、頒朔,也會配合太和殿的典禮鳴鐘擊鼓,也會在皇帝去太廟的時候擊鼓,皇帝出巡出入時或其他祭祀時鳴鐘。唯一與刑罰有關的是廷杖,也不是斬首。

    清朝斬首之刑是在菜市口,這個透過影視劇,知道的朋友很多。明朝不是在菜市口,我簡單的介紹一下。

    在明朝自成祖遷都北京後,直至明亡前夕的二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是把西四作為處決罪犯,或殺或剮的場所。

    “西四牌樓者,乃歷朝行刑之地,所謂戮人於市者也。”明末楊士聰所撰寫的《甲申核真略》一書中就是這樣明確的記載這件事。而在史玄所撰的《舊京遺事》及計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則記述得更為詳細具體一些。兩書不僅同樣指出西四牌樓在當時還被稱為“西市”,而且還分別記載了行刑時的一些情況。根據兩書所載,行刑前在刑場上搭有蓆棚供監斬的官員使用,另外還要豎起一根高高的木樁,做處決犯人後懸首示眾之用。在當時,殺與剮不在同一個牌樓下面,殺在西而剮在東。殺頭自然是身首異處,而“照律應剮三千六百刀”的犯人,雖身遭寸磔,但也還要割下頭顱的。按規定,行刑之後由大興縣領屍身投漏澤園,而首級則由宛平縣領去。這樣分別處理,顯然是使死者在死後也不能落個全屍。

    二百多年間,不知有多少人屍橫西市、血染黃塵。試舉幾例。

    他們當中,有的人是死有餘辜,在刑場受刑時,百姓是拍手稱快的。如明武宗時專權的大太監劉瑾,活著時候作威作福,被人稱為“北京城裡站著的劉皇帝”,一旦因權勢過盛被人揭發有謀反跡象而被處以剮刑時,“都人人鼓舞稱慶,兒童婦女亦以瓦石奮擊,爭買其肉啖之”(見王鏊《震澤紀聞》)。上圖京劇《法門寺》中劉瑾,尚長榮飾演。

    與此情況迥然不同的是,當明英宗復辟後把保衛北京城有功的于謙加以“謀逆”罪名殺害時,當時是“行路嗟嘆,天下冤之。”天順元年(1457)正月二十二日,是于謙被殺害的那一天,“公被刑之日,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有的人甚至不顧個人安危,帶著酒及紙錢到刑場祭奠慟哭。這種悽慘的景象,令人窒息的場面,在明代北京的西市,決不是僅此一見的。

    明世宗是個崇通道教,煉求丹藥,企求長生的皇帝,他在宮中種種摧殘幼女的行為引起宮女楊金英等人極大的憤怒,她們趁世宗醉睡時用黃花繩勒其頸部,想除掉這個昏君。但繩結並未勒緊,雖使其氣息奄奄,但終被解救。事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楊金英等十六名少女被綁去市曹,“依律凌遲處死,剉屍梟首示眾”,就是有名的“壬寅(嘉靖二十五年)宮變”。

    嘉靖年間,慘死於西市的還有那位敢於不畏權奸直言上疏彈劾嚴嵩、嚴世蕃父子的楊繼盛。他臨刑前還賦詩以明志:“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在明代慘死於西市而當時又遭到痛罵的人,莫過於袁崇煥了。崇禎二年(1629)。後金的軍隊兵臨城下圍困了北京城,袁崇煥星夜入援,挫後金軍於廣渠門外,保衛京師有功。崇禎皇帝卻中了後金的反間計,反把他投入詔獄並於第二年八月處以磔刑。當時的一般市民並不知曉事實真相,以為袁崇煥真是與後金勾結,通敵賣國,所以在詔磔西市時,對他恨之入骨“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見《明季北略》)。

  • 5 # 葫蘆金剛爸爸

    這是以訛傳訛的,真正執行死刑的地方是在柴市或菜市口。

    午門建於明代,由永樂皇帝朱棣所建。

    在明朝,只是“廷杖”時會在午門進行,不過有時會把人“杖斃”,所以百姓心中,午門就是殺人的地方,其實死於午門的很少。

    到了清朝,只是打仗回來慶祝在午門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豬的是哪年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