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敢鬥先生

    這個話題並非沒有結果,而是過於龐大,很難解釋清楚。從經營模式解釋嘛,有人就轉進到藝術水平,美漫和日漫題材多元化嘛,就必須對兩國動畫、漫畫所有題材有基礎瞭解,大多數時候就演變成雞同鴨講了。扯到商業影響嘛,因為經營模式不一樣,美國的IP概念從來都是把電影、動畫電影、TV、漫畫、小說、遊戲以及各種周邊連成一條線,一旦某題材火了都不會只佔有某一個領域。美國所謂的漫展有大量電影、小說的東西在裡面。相對而言日本影視行業遠不如美國發達,在ACGH中小說到還佔有一席之地。所以,要怎麼比較,劃定好標準都是個難題。是用美國整個娛樂產業來比較日本娛樂產業呢?還是硬生生把美國電影和動畫、漫畫硬生生拆開來解讀呢?藝術方面就更難有標準了,文化差異不同就有藝術標準不同。而且有些作品就是針對大眾,有人就是探討人生哲理,定位也完全不一樣。再有的就是作畫風格,情節設計,動畫技術等等,等有人真的瞭解完這些方方面面的東西恐怕也都沒心情吵了,他一定已經是這方面領域的名家,忙著製作自己的作品。談論動畫片、漫畫沒必要帶著這許多優越感,哪怕是同題材都有人為了瞭解程度對噴不停。美漫往上還有DC和漫威鬥爭,日漫也時常有CP戰爭。我做一個假設前提吧,哪怕日漫代表全世界最高標準,但是在全球化的現在,多看點不同題材,理解些不同創作都會更有好處。限制自己的口味而錯過好的東西,只能是自己的損失。真正的美食家才不會只守著自己酷愛的幾種食物,不去做新嘗試。

  • 2 # 活著d知覺

    日本動漫以注重細節,激發想象力、造形精美、內容誇張、娛樂趣味濃厚風靡全球,與美國動漫的取材廣泛、富有英雄主義色彩,中國動漫單一的傳統題材、注重說教意義題材有著自己鮮明的區別。

  • 3 # 花點時間

    日本人最不希望拍成真人電影的動漫片有哪些?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漫畫和卡通被賦予真人血肉,搬上大銀幕變成真人版作品。不過“夢境成真”的同時,也因為無法符合所有人的期望,難免招來譭譽各半的評價。在日本民眾心中,最不希望哪些喜愛的動漫被“染指”,成為真人版呢?

    霍爾的移動城堡若變成實際的搭景,很容易摻有不真實的虛假感。

    霍爾的移動城堡

    這部吉卜力工作室監製的作品,場景在於魔法與科技並存的19世紀末歐洲。除了情節架空、想像豐富之外,景色也相當優美。移動著的城堡,是一個可愛奇妙的有機體,光是要變成實際的搭景就有困難,很容易摻有不真實的虛假感。而帥氣的霍爾,更是具選角爭議。

    《黑子的籃球》人物髮色繽紛,若是真人化,畫面相當怪異。

    黑子的籃球(黑子のバスケ)

    雖然勵志積極的籃球員故事並不難拍,但民眾不希望它被拍成真人版的原因在於“頭髮顏色”。在主要登場的人物當中,每個人幾乎都是不同髮色,有紅、藍、黃、綠、紫、藍……等,民眾表示“實在不想看到那麼多頭髮五顏六色的人。”的確,髮色過多很讓人齣戲。

    灌籃高手

    之前網路上曾有瘋傳真人版灌籃高手圖片,由於相似度極高,引起轟動。但這部經典作品至今還沒有真人版的熒幕作品出現。畢竟各個角色的形象已深植人心,很難找到完全符合的人選,更怕背上破壞經典的罵名。連日本人自己也認為“因為它是漫畫才感動人心。如果變成真人電影,不可能這麼令人感動。”

    海賊王不只人物造型不易實體化,角色的特殊能力更難以表現。

    海賊王(ONE PIECE)

    海賊王里人物們擁有的特殊能力,也是實體化的一大障礙。例如魯夫變成橡膠體質、羅賓的身上任何一處都能開花、喬巴從鹿變成人、艾斯能變成火施放攻擊等,若是特效太假,也將招致觀眾負評。更別提各種奇形怪狀的人物造型,似乎只能活在虛擬世界中。

  • 4 # 老典典看世界

    這個答案是必須的 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在追番,脫離低階的兒童趣味,是日本動漫在全世界一枝獨秀的鮮明特徵。熱血、理想、哲思、諷刺……都被涵蓋在日漫包羅永珍的題材庫中。在刀光劍影的市場競爭中一步步拼殺出來,日本動漫幾乎個個是精彩絕倫的傑作。這樣的作品走到國際上,怎麼可能不稱霸全球?

      從小看著《哆啦A夢》和《灌籃高手》長大的80、90後,可以說是被日本動漫養大的一群人。

      日本動漫是如此普及和深入人心,以至於這些華人似乎從來都沒想過,為什麼是日本動漫,而不是別的國家動漫佔領了自己的童年,並持續佔領著自己成年後的業餘生活。

    灌籃高手劇照 / 豆瓣

      事實上,今天的日本動漫不僅僅是世界動漫產業的一部分,它成了動漫本身的代名詞,在全世界都有著無數的追番者。2016年,日本動漫已經佔據國際市場的60%份額,在歐美市場的佔有率更是達到了80%以上,全球約有87.2%的人口都觀看過來自日本的動漫作品。

      區區一個太平洋島國的動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魔力?日本到底靠什麼,讓原本屬於小孩子的動漫,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挖出了一個次元?

      所向無敵的日本動漫

      據日本動畫協會的資料,早在2005年,日本動漫就達到了出口產值3130億日元的峰值,成為了全球第一動漫出口大國。

      《寵物小精靈》、《海賊王》、《火影忍者》、《名偵探柯南》這些華人熟悉的“民工漫”,在歐美同樣擁有廣闊的市場。每年的聖迭戈國際動漫展上,皮卡丘出現的頻率並不亞於超人和蝙蝠俠。

    聖迭戈國際動漫展上的皮卡丘妹子 / Flickr

      文化輸出原本是美國的強項,好萊塢是全世界人民的電影工廠;但在動漫領域裡,日本完爆美國的動漫巨頭DC和漫威。

      從1963年《鐵臂阿童木》在美國上映開始,日本動漫就漸漸成為美華人童年的一部分。70年代製作的《高達》系列以及《哆啦A夢》在美國的紅火程度絲毫不亞於日本本土。《義犬報恩》熱播多年,以至於人們竟然忘記了這是一部日本動漫。

      從2013年起,美國每年對日漫的進口力度都高居全球前列,基本沒掉出過前四,並且常常佔據冠亞軍位置。很多美國作品中都能看到日漫的影子,如《獅子王》參考《森林大帝》,《駭客帝國》借鑑了《攻殼機動隊》,好萊塢還曾經翻拍過真人版《七龍珠》。

    好萊塢拍的《七龍珠》,裡面還出現了周潤發 / Filmonic

      近幾年,美國對日本動漫的熱情仍在持續。2015年,美國進口了298部日本動漫,位居世界第一;日本漫畫發行量也佔據美國漫畫圖書市場的半數以上,全面超越美國本土作品。

      而在與日本文化背景相近又缺乏優秀本土作品的中國,日漫已經佔據了主流地位,中國產漫畫反而成為了小眾。儘管這幾年中國政府大力扶持中國產動漫,其中還不乏具有民族主義氣質的國漫,但依然無法阻擋日本動漫的強勢輸出。

      中中國產業調研網的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本土原創動漫在國內動漫內容消費市場的佔比僅為11%,而日本則佔到了約60%的份額。2015年日本動漫的海外交易額達2.86億美元,總訂單量高達4345份,比前一年翻了4倍——而其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正是華人,一口氣引進了286部動漫,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這一年,中國的二次元使用者規模已經達到了2.19億人,其中常年泡在AB站、花大量金錢買周邊的骨灰級漫迷約有5900萬人。

    2006年,合肥國際動漫節上cosplay成日本動漫《美少女戰士》的女孩們 / Reuters

      根據艾瑞諮詢2015年釋出的中國二次元使用者調查,觀眾對日本動漫表達“喜歡及非常喜歡”態度的達到99.3%;在經常看的動畫作品中,日本產品佔82.2%,而中國產動漫只佔13.7%,簡直慘不忍睹。

      值得關注的還有中國的二次元觀眾。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一大批優質的日本動漫作品,透過電視渠道率先進入了中國家庭。70後、80後成為了享受到這一紅利的第一代人。

      到了90年代,日本步入第二次動畫產業高潮後期,恰好趕上了家庭電視在中國廣泛普及的時機。大量的日漫作品在相對寬鬆的市場環境下被輸入國內,《聖鬥士星矢》、《變形金剛》、《灌籃高手》、《七龍珠》等傳奇動漫,成為了無數人的童年記憶。

      除了中、韓、美幾個日漫進口大國,世界其他國家也隨處可見日本動漫的影子。即便是在北韓,也有至少10部動畫登記在冊,可以正常觀看。北至俄羅斯、南到阿根廷,除了一些阿拉伯國家和非洲貧窮國度,全世界隨處都是日本動漫的身影。

      日本動漫不只給孩子看

      這句話精準地描述了日本動漫創造產業奇蹟的原因之一。就像漫威和DC忙著和好萊塢合作拍大片一樣,成年人市場才是產業最可靠的金主。

    這些昂貴的二次元手辦,如今主要的消費人群是成年人 / Reuters

      在二次元文化風靡之前,動畫一直被認為是兒童的專屬,甚至如今的很多二次元使用者依然會面對旁人的不理解:“你怎麼看小孩子看的東西?”

      但只有看過日漫的人才知道,日本動漫才不是什麼小孩子看的東西。且不說十八禁的裡番,即便是普通的民工日漫,故事情節之曲折、人物設定之複雜,常常讓人“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

      如《海賊王》、《名偵探柯南》這種能夠連載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動漫,都擁有龐大的世界觀架構和層次豐富的故事情節。路飛環遊世界的冒險並不亞於經典的西方冒險小說;而柯南一集死一人、結局必破案的設定,也能吸引大量的福爾摩斯粉。

      而更有神劇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在內地被刪減到面目全非的版本叫《新世紀天鷹戰士》),融入了大量基督教、古希臘神話和古典哲學的元素,以表達作者變幻莫測的思想,描寫全球通行的終極命題,就連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

    《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 豆瓣

      據美國塔夫茨大學日本文化學者蘇珊·J·納普爾觀察,日本動漫中有社會問題的隱喻、有現代化帶來的焦慮、有日本身份認同的思索、也有對戰爭殘酷的反思……這和日本10世紀以來的影象敘事傳統是吻合的。

      思考世界和人生,是日本動漫持續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這是國內的喜羊羊和光頭強完全無法媲美的。50年代現代日本動漫剛剛萌芽的時候,確實有過一段專為兒童創作的時期。

      當時,講談社和小學館等大型出版社,相繼創刊了自己的兒童漫畫週刊。後來出版社還大大降低漫畫雜誌的零售價格,讓兒童用零花錢就能買得起,孩子們由此成為了漫畫雜誌消費的中堅力量。

      而成年人熱衷漫畫則始於1970年代中期。那時候日本出版界掀起一股青年漫畫雜誌創刊潮,之前讀少年版雜誌的忠實小讀者已經長大成人,為了繼續滿足他們閱讀漫畫的消費慾望,面向成人(不僅僅是色情)的漫畫作品開始大量出現。少年漫畫期刊也紛紛朝“青年向”靠攏,逐漸形成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橫跨各年齡層的龐大市場。

      日本少年漫畫雜誌《週刊少年Jump》在90年代的樣子 / Aucfan

      從各類題材漫畫刊物的市場份額,可以間接反映出日本漫畫多元的受眾年齡、階層分佈。最主流的少年漫畫雜誌,佔據將近40%的最大比重,這類刊物面向中小學男生,充滿熱血、劇情多元。

      緊隨其後的是就是成人非色情漫畫(分為男性與女性),總市場份額接近47%,它針對年齡層更高的成年讀者,更多觸及現實題材。主打中小學女生的少女漫畫雜誌,佔據不到10%的市場;剩下的3%則是成人色情漫畫。

      當日本動漫被引入到中國後,保持了它面向成年人的風格。在艾瑞諮詢的調查裡,中國的二次元群體中,15歲以下的兒童只佔15.8%;絕大部分受眾是15-20歲的青少年,佔57.6%;20-25歲的青年佔到了20.9%,在25-35這個年齡段,也仍然有5.5%的忠實觀眾。

      由此可見,日本動漫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少兒題材,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優秀動漫作品。

  • 5 # 崔亞丁

    日本動漫有些是文化洗腦,但有些也是有經歷過戰爭期望和平的作品,有些是生活美好的寫照,有些是諷刺與批判,日本動漫在下認為會繼續風靡全球,而如今國內例如魁拔之類的動漫也是獨樹一幟 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 國內動漫沒準就能像戰狼2一樣披荊斬棘 只能說動漫無國界而觀眾有過界 激進或是不感興趣的可能就完全不看 沉迷過度的可能變成廢宅 任何流行之物必然糟粕與精華並存 一位否定不利於國內動漫吸取經驗升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NBA越看越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