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螢火之微光
金庸在《神鵰俠侶》裡這樣評價張良:子房志亡秦,曾進橋下履。 佐漢開鴻舉,屹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遊,功成拂衣去。
張良,字子房,出身於南韓貴族世家。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後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
劉邦稱張良“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楚漢戰爭中,張良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
張良為何誓死追隨劉邦呢?
一是張良從來沒有軍權,僅僅是劉邦的高階幕僚,可以稱為帝師。
二是兩人的大目標一致,即誅滅暴秦。張良身為南韓貴族後裔,為故國報仇實在情理之中。劉邦“仁而愛人”,認為“天下苦秦久矣”,立志要誅滅暴秦。
三是兩人脾氣相投,都是性情中人。張良“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嘗殺人,從良匿”。是一個純純粹粹的少年俠客。劉邦以信陵君為榜樣,廣交朋友,行俠仗義。
四是劉邦的人格魅力令張良折服。劉邦氣度恢宏,“仁而愛人”,從諫如流,讓張良佩服得五體投地,由此死心踏地跟隨劉邦,最終成就一番大業。
-
3 # 月望與東山
讓我們先來看張良是個什麼樣的人,即可知道為什麼誓死追隨劉邦多年不棄。
張良,字子房,南韓人。其祖父曾事奉過三任韓王,其父亦曾中奉過兩任韓王,且祖父兩代當的都是韓相。秦始皇滅南韓後,張良身為南韓貴族後裔,誓為南韓報仇。
後來,張良散盡家財,遊走天下,尋找可以替他報仇的刺客。終於,他找到了一個能掄一百二十斤重鐵椎的大力士,然後埋沒伏地博浪沙,等待秦始皇出巡的車隊經過。可惜的是,鐵椎扔出以後,只砸中副車,秦始皇躲過了一劫。
張良為躲避秦始皇的搜尋追殺,跑到了下邳藏起來。就在這裡,他從一個神秘的老人手裡,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的奇書。等到張良研究兵法成功以後,陳勝吳廣造反了,於是便決定出山,參加反秦起義。
最初,張良本來是投奔楚王景駒的,但是半道上卻遇見了劉邦,倆人相識恨晚,決意追隨,此後張良儘管離開劉邦回韓地復國,但復國失敗以後,便又跑回來跟隨劉邦,再也不棄。
問題來了,張良為什麼偏偏跟定這個劉邦呢?
眾所周知,張良躲下邳的時候,項伯曾經因為殺人而被張良營救。而此可見,張良跟項家應該是有來往的,而當時項梁造反時,張良為什麼不去追隨項梁等人,而要留下來追隨劉邦?
其實,張良當時就已經講出了這個答案。
《史記 留侯世家》有這麼一句話: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原來是張良跟劉邦講《太公兵法》,劉邦不但聽得懂,而且還常用他的計策。但是張良跟別人講太公兵法,幾乎無人能懂,於是張良都不得不感嘆地說,劉邦的智慧簡直是上天賦予的。
所謂士為知已者死,劉邦給張良運用《太公兵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是張良追隨劉邦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 還有一點我們不得忽略。
張良對秦王朝有著刻骨之仇,他終生念念不忘滅秦大計,但他身體不好,不能率兵作戰,只能畫策。而劉邦胸懷大志,知人善任,廣納勸諫,無疑是替張良實現滅秦大計的最佳合夥人。事實也證明,在劉邦征戰天下之時,凡是張良的計策,他無不聽從,君臣合作無間,消滅了秦朝,消滅了對手項羽,安定天下,十分完美,張良也因功被評為漢初三傑之一。
由此看,作為身懷亡國之恨的兵法之王,人生遇此替人報仇血恨的知已君王,生何所憾?
回覆列表
張良是後人眼裡的“謀聖”,也是劉邦眼裡的“人傑”,劉邦在統一天下後,曾大發感慨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這個人雖然有點流氓習性,但說話卻從不拐彎抹角,非常直爽,喜歡就喜歡,討厭就討厭,佩服,也是真心佩服,比如他佩服張良的謀略、蕭何的治理、韓信的勇猛,便衷心佩服,大力宣揚,喻為“人傑”,“漢初三傑”,來源於此,就是來源於劉邦的衷心喜歡和大力宣傳中,對部下如此毫不掩飾的表揚,並做到天下皆知,這也是作為皇帝難能可貴的一面。
反過來說,這也就是張良誓死追隨劉邦的重要原因。
張良原是南韓貴族,其祖父張開地為韓宣惠王、韓襄哀王時期的丞相。父親張平,是韓釐王、韓悼惠王時期的丞相。秦始皇滅亡南韓後,張良因南韓滅亡而生家仇國恨,立志反秦復韓,曾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大亂,張良也聚集一夥人,加入了反秦的隊伍,後投奔劉邦。劉邦西征,取宛城、收嶢關、抵霸上、招降秦王子嬰,這一路勢如破竹的勝利,處處時時可見張良在戰爭中所提的建議和所起的作用,真應了劉邦那句“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評價。
尤其是進入咸陽後的“約法三章”,獲得了民心;在項羽強破函谷關,要消滅劉邦的緊要關頭,張良在項伯通風報信之後,他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為劉邦出謀劃策,最終使劉邦在鴻門宴安全脫離虎口,轉危為安;之後,暗渡陳倉、平定三秦,最終,張良以其大智大勇,更是幫助劉邦在楚當戰爭中打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
所以,張良與劉邦,也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劉邦,張良不過秦末亂世中的曇花一現的南韓丞相而已,沒有張良,劉邦統一之路也不會那麼快速和平坦,君臣知遇,成就了張良位居人臣之極的事業,更成就了劉邦創立漢家三百年基業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