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陶德中士
-
2 # Nick尼克
美國海軍“麥凱恩”號驅逐艦,於8月21日在馬六甲海峽與油輪相撞。與上次在日本海,美國驅逐艦與菲律賓貨船相撞如出一轍。不是美海軍驅逐艦上的通訊系統受干擾所至,實則是天意。因為美國總向別人吹噓自己的軍艦隱身性有多好,別人的雷達(除中國的)發現不了它。其實呀!人家幾萬噸級排水量的普通貨船,比美國先進的宙斯盾驅逐艦隱身效能還好。即使聽到轟隆一聲撞船的巨響,“麥凱恩”還以為中了新加坡海軍佈下的水雷。這就是吹牛的下場,咎由自取!
-
3 # 區域拒止
2017年8月21日,希臘斯迪爾斯海運公司證實,該公司管理的三萬噸級“阿爾尼克”號油輪當天早些時候與美國海軍“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在新加坡附近海域相撞。算上2017年6月17日“菲茨傑拉德”號導彈驅逐艦在橫須賀外海,5月9日“張伯倫湖”導彈巡洋艦南韓海域的遭遇,美國海軍在今年已三次發生艦艇碰撞事故。但這一次事故性質尤為惡劣,擁有現代化偵查探測裝置的現代軍艦怎麼會與3萬噸級的大型船舶相撞呢,的確引人好奇。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大背景入手,隨著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海運貿易量不斷上升,使得海上運輸更為發達,海上運輸船數量也開始增多。但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世界貿易主要航線卻沒有太大改變。這樣,作為航運繁忙區的南洋海域船隻密集度自然上升。
而與此同時,美國海軍又根據“重返亞太”這一國家戰略,回到了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並在爭議海域進行所謂的“海上巡邏”活動。而且,隨著中美在南海對峙強度的增大,軍艦巡邏時間和頻率的增加,使得相撞事故的機率大大上升。
其次,從細節上入手,以美伯克級驅逐艦為例,人員編制為300人左右,在夜間值班人數僅為50人。而若論事故另一方,郵輪,其人員編制更少,夜間值班人員也更少。高負荷的值班工作量可能會使兩方的值班人員“碰巧”疏忽導致事故發生。
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到民用船隻海上的航行路線與速度基本是固定的,美軍軍艦又擁有先進的探測裝置,按理說應該早已發現郵輪,但按美海軍的“霸道”習慣,選擇無視對方並“超車”引發事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當然,如果大家相信玄學的話,或許這也是美軍長期挑戰中國海洋主權,給亞太緊張局勢煽風點火的報應。
回覆列表
美國海軍DDG56“麥凱恩號”(USS John S. McCain)宙斯盾級導彈驅逐艦於7月21日凌晨在馬六甲海峽和賴比瑞亞籍油輪發生碰撞意外,也是今年度美軍第4次在亞洲海域發生軍艦相撞或擱淺意外。事故發生4天后,美國海軍官方在公開了這起意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相撞意外發生前一刻美軍的宙斯盾戰艦的轉向系統突然發故障,同時船員也沒有及時採用備用系統,直接導致了這起意外的發生。
當然,除了美國海軍之外,許多媒體也對這起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其中就有關於中俄駭客入侵導致撞船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基本站不起腳,沒有說服力。如果駭客攻擊,那麼加上這次已經是4次發生相似事故了,對於美軍來說不可能會讓同樣的問題連續出現4次?另外,軍艦上的海軍指揮導航系統也不是輕易就能被滲透的,在非戰時特殊情況,也不會有國家級別的指示來支援如此的不智操作,這不符合戰略需求。
還有說法是GPS攻擊,導致美艦失控導致撞船。此種說法也是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首先,美國海軍航行引導手段不只是GPS,還有陀螺羅經、導航雷達、避碰聲吶、綜合艦橋等多種手段。第二,想要干擾一艘軍艦的GPS訊號,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這種情況下,軍艦周圍的民船也會收到干擾訊號,也就成了要亂一起亂,不可能只有麥凱恩號自己被幹擾。
綜合以上的因素,可以看出,所謂通訊被幹擾的可能性很低。這樣排除技術原因後,就剩下人員的翫忽職守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大原因是由於美國海軍任務太重,可用船隻又少,使得人員的訓練時間被壓縮。據美國戰略暨預算評估中心資深研究人員克拉克2015年曾指出,從1998到2015年,美國海軍縮減20%,降到只剩271艘艦艇,但部署海外的艦艇數卻仍維持在大約100艘。他的結論是在艦少任務重的情況下,每艘戰艦需要多增加20%的工作負擔,才能符合要求。
美國國會問責局(GAO)2015年5月一份有關美國海軍軍力的報告,其中針對部署在本土與海外的巡洋艦與驅逐艦,分析訓練、保養與任務部署的時間分配。其中一張圖表顯示,以2015年2月為例,在美國本土的艦艇,22%的時間用於部署任務、41%的時間在訓練、19%的時間在保養,剩下的時間也都處在可供適航狀態;反觀基地在日本的艦艇,67%的時間都在出任務,33%時間在保養,用於訓練的時間則為零。沒有足夠的訓練,會導致艦員缺乏必要的處置突發事件能力。沒有大量的演習,艦員們就無法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迅速做出最正確決定的。如果整支艦隊都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麼事故發生就只是時間問題,或早或晚,肯定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