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二十四歲稱“花信年華”。
男子二十四歲稱“逾弱冠”。
1、花信,開花時期。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意思是誰的腰鼓可以催開花,快點打揚州的腰鼓。
2、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
擴充套件資料:
其他年齡稱謂:
1、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赤子、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2、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2、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孩提:指2——3歲的兒童。
3、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
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4、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5、10歲
幼學:十歲。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6、12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7、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8、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9、16歲
二八:為16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10、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11、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12、12、30歲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三十歲。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13、40歲
不惑(不惑之年)
14、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15、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16、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女子二十四歲稱“花信年華”。
男子二十四歲稱“逾弱冠”。
1、花信,開花時期。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意思是誰的腰鼓可以催開花,快點打揚州的腰鼓。
2、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
擴充套件資料:
其他年齡稱謂:
1、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赤子、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2、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2、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孩提:指2——3歲的兒童。
3、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
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4、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5、10歲
幼學:十歲。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6、12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7、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8、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9、16歲
二八:為16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10、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11、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12、12、30歲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三十歲。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13、40歲
不惑(不惑之年)
14、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15、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16、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