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慧瀟美音

    我是偶然在一個文藝節目中認識弟子規的,打扮成小書童的孩子們在整齊的節律中唱唱跳跳,煞是可愛。後來瞭解到她們表演的是《弟子規》

    根據瞭解,《弟子規》是清代的落第秀才李毓秀編寫了一本蒙童讀物,主要是教導孩子們日常生活規範,內容很豐富,行住坐臥衣食行都有涉及。

    它的形式呢,是三字一句的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篇幅也不是很長,算是比較輕鬆的一本蒙學讀物。

    弟子規有一段時間,好像受到很大的追捧,被奉為國學經典。這可能跟我們現行的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和文言教育的低效有關。

    它其實就是一本普通的蒙學讀物,沒有必要拔得太高,更沒有必要貼上封建糟粕的標籤,抵制排斥。每個時代的作品都會留下時代烙印,今人學古,也不必把人都看死了

    我會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弟子規的,一是方便識字認字,一是學習灑掃應對。良好的日常行為規範,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什麼時候都需要的。

    至於一些,與實際不大符合的東西,姑且觀之。

  • 2 # 妙蓮華794

    弟子規這本書。決定人的一生。思想品德。言行舉止 。都從這裡 修出來的。應該要小孩讀這本書。養不教父之過。中國有句諺語。10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家長。應該讓小孩學的。

  • 3 # 快樂學習360

    我教我的孩子批判弟子規。《弟子規》是對少兒正常健康發展的傷害,是對少兒天性的禁錮。孩子還沒有從成人身上學會愛的表達和傳遞,還沒有獲得足夠的愛,就已經被理性的條條框框約束,這樣的孩子成人後都會存在親密關係問題,都無法與人有正常的感情溝通。

    傳統中國式家庭裡面的家長我們還沒有看後嗎?賈政,王夫人這樣的家長,只問功名,不問感情,只有約束不問情感,還要有多少才夠啊?

  • 4 # 居士亭

    何止讀過,我已記不住讀了多少遍。

    所以書我們首先要讀,背不背過沒有多大關係,重要的是明白其中的道理以及事情以後,把它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與每一個與我們有關聯的人身上。

  • 5 # 嶺南人文歷史
    不得不說,《弟子規》是一本很好的蒙訓教材。

    弟子規將中國數千年的為人之道,透過極其精煉的語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學起來豪不費勁。最值得稱道的是,裡面的道理,貼近生活,從不故作高深,踐行起來也非常容易。弟子規的入則孝教給小孩從小要懂得孝道,出則第教育小孩如何正確對待兄弟和長輩,謹和信教育小孩日常立身行事的行為準則,泛愛眾和親仁篇則教育小孩心胸寬厚,自我修養。在以上幾點都做好之後,餘力學文篇則教育小孩讀書的方法。

    總有人喜歡拿“親有疾,藥先嚐”或者“喪三年,常悲咽”等語句來證明弟子規不適合現代社會,其實我想說的是,這種人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並沒有真正理解弟子規的精髓。

    時代不同,我們學習弟子規,要理解其本質和精神,正所謂“吹盡黃沙始見金”。

    “親有疾,藥先嚐”是說父母生病時,最需要後代關心,子女應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藥先嚐”嘗的是藥的冷熱,甘苦,而不是“以身試藥性”。“喪三年,常悲咽”說的是父母去世後,心裡要常常思念,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惠,而不是真讓你到父母墳墓旁邊搭棚子守孝。如果這樣生硬的去理解,那就會鬧出笑話了。

    我小孩三歲時,就教他《弟子規》,現在他能倒背如流,老師和朋友都說他很懂事,有禮貌,會關心人,性格活潑開朗,各方面成績也排在班級前面。

    前不久,我受邀給廣州黃埔區一重點小學五、六年級的同學講孝道。

    學校老師同學共800多人參加聽課,我重點講了《弟子規》入則孝章節,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回答問題非常踴躍。之後聽家長們的反饋,小孩變化之大讓他們非常吃驚。吃飯時,會主動幫父母盛飯、夾菜;生病時,會主動幫父母查資料,買藥了。 總而言之,《弟子規》是一本非常好的蒙訓教材,對小孩長大成人立身行事,健全人格的塑造非常有幫助。但是,必須正確理解該書的精神和本質,才能有所獲益。

  • 6 # 掛在明堂射古今

    我覺得《弟子規》對孩子是有很多行為教育的,而這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對孩子不光是言傳的,還是要身教的。我在初中的圍欄上看到對“老禮”的宣傳,我現在覺得如果《弟子規》和“老禮”結合起來,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再看《弟子規》的內容有很多是和“老禮”相通的,如“或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都能看到“老禮”的影子。

    應當說,一個人的兒童時期是決定其一生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候,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對孩子的行為教育加以教育引導的話,那對這個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幫助的。

    我一直覺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社會教育的結合,是教育發展的方向。這裡尤以家庭教育是其重點,而教育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在孩子的身上可以反映出家長、學校還有社會的影子。

    所以《三字經》中“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有道理的。

    再從《弟子規》的內容看,通篇都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所以,這裡有很多是要落實到行為上的。

    而《三字經》對孩子主要是自然、人文、歷史的教育,《弟子規》和《三字經》在教育上起到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透過這些,我覺得如果要拿《弟子規》教育孩子,那就要在身教上多下工夫。

    《三字經》裡面內容包含的很多典故是要言傳的。

    這就是我的認識!

  • 7 # 老金頭100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講大道理,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沒做到只要求孩子去做,孩會認為你在騙他,不可能按你的道理去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上老掉皮是否跟缺少維生素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