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尺”這個長度來說,今天的標準尺大約是33.33釐米(據《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但是在秦漢間,卻只有23.1釐米(據《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也就是說,漢代的一尺,大約只有現在標準的70%。以此來算,張飛丈八蛇矛的長度實際是4.16米。
有點長嗎?看看他的身高吧,《三國演義》第一回裡有交代:“身長八尺,豹頭環眼”,也就是說,張飛身高為1.85米,這在今天也算是個大個子的人。
那麼,身高1.85米的張飛,拿著他的4.16米的長矛,能使喚得開嗎?這可是個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尤其是張飛本人。我們知道,兵器是用來克敵制勝的,使用自如、得心應手的兵器,是保全自己、消滅敵人的前提,兵器合不合手,實在是個“要命”的問題——不僅要敵人的命,也有可能丟了自家的性命。
下面,我們就從古代兵器的長度說起,來認真研究一下這柄“丈八蛇矛”。
古代的矛一般有多長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矛。矛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軍隊裡裝備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兵器。它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經歷過由獸骨、青銅到鐵的演化;矛柄一般用木頭製成,講究點的,還在木芯外包上竹片以增加彈性和韌性,號稱積竹柄。在名稱上,矛也被稱作“槍”,騎兵所使用的、加長的矛,也叫做“槊”。
俗話道“一寸長、一寸強”。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自然越能拒敵於遠處,從而儲存戰鬥力。但是,這“長”,也要有個度,如果一味追求兵器的長度,而造成使用不靈活,那就適得其反了。
古代的矛,大致有多長呢?從現存的考古發掘實物來看,其長度還是很可觀的。比如,湖南長沙出土過春秋時期的積竹柄,長達2.97米;在秦兵馬俑中出土的積竹柄,長達2.80米左右,這些還僅僅都是矛柄的長度。那矛頭又有多長呢?一般在30多釐米左右,也有再長一倍即60多釐米的,甚至在四川金堂縣還出土過84釐米的漢代長矛頭。
以此來推算,一件標準的長矛,矛柄為3米左右,矛頭為30~80多釐米,它的長度應該是3.3~3.80米,取箇中間數,大致可以認定古代普通長矛的長度為3.5米左右。
矛的長度和兵種、身高的關係
還有一點我們也應明確,即在對武器的選擇上,普通士兵和將軍、統帥是有所區別的。比如,士兵可能是被動地、集體地使用某種兵器,而將軍則有可能自主選擇自己所擅長的兵器,甚至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武,去特製超常規的兵器。
另外,馬上、步下和戰車裡,所使用的兵器也不相同。在春秋戰國前的戰鬥中,車戰十分常見,這種武裝車輛,既能保護自己,又能衝破步兵的佇列,所以是騎兵出現之前冷兵器時代的重灌備。戰車的作戰半徑,據研究在3.20米左右(見《輕車銳騎帶甲兵》,王學理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若以車內士兵手持長矛來看,算上手持的部分,其長矛的長度也該在3.5~4.0米左右。
一個士兵所持武器的大小,和他自身的身高、力量有直接關係。力量可以後天練成,身高卻很難改變,所以,古人總結出一個身高和兵器長度的大致比例關係,如《周禮》“考工記”裡說:“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則弗能用。”(《顏氏家訓》勉學第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即所持兵器不能超過自己身高的3倍,這大概是從實戰經驗中得出的經驗教訓。
秦漢時古人的身高大致是多少呢?我們可以從俗語“七尺男兒”來做個推斷,按照前面所述尺度標準來換算,秦漢時身高七尺的男子,相當於今天1.62米;這是普通人的平均身高,軍隊挑選士兵,可能儘量要求身材高大些的,像秦兵馬俑裡計程車兵,最矮的,也有1.75米高,即七尺六的身高,像張飛是“八尺漢子”,算是比較出眾醒目的。
若以平均1.7米計程車兵高度來看,他所持的長矛,在定製上的最大極限是5.1米。從前文可以看出,古代普通的矛長度在3.5米左右,其實正好比士兵平均身高長一倍。
騎兵的身高——馬和騎手的總高度,我們也可以大致推算一下,還是以秦兵馬俑為標準,秦時戰馬高度約為1.33米,士兵騎在馬上大概在2.0米左右,那麼他就應該使用4.0米左右的長矛。
所以,以張飛身高1.85米的大塊頭,騎在馬上,使個4.16米的長矛,只能說是正合適。
拿“尺”這個長度來說,今天的標準尺大約是33.33釐米(據《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但是在秦漢間,卻只有23.1釐米(據《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也就是說,漢代的一尺,大約只有現在標準的70%。以此來算,張飛丈八蛇矛的長度實際是4.16米。
有點長嗎?看看他的身高吧,《三國演義》第一回裡有交代:“身長八尺,豹頭環眼”,也就是說,張飛身高為1.85米,這在今天也算是個大個子的人。
那麼,身高1.85米的張飛,拿著他的4.16米的長矛,能使喚得開嗎?這可是個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尤其是張飛本人。我們知道,兵器是用來克敵制勝的,使用自如、得心應手的兵器,是保全自己、消滅敵人的前提,兵器合不合手,實在是個“要命”的問題——不僅要敵人的命,也有可能丟了自家的性命。
下面,我們就從古代兵器的長度說起,來認真研究一下這柄“丈八蛇矛”。
古代的矛一般有多長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矛。矛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軍隊裡裝備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兵器。它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經歷過由獸骨、青銅到鐵的演化;矛柄一般用木頭製成,講究點的,還在木芯外包上竹片以增加彈性和韌性,號稱積竹柄。在名稱上,矛也被稱作“槍”,騎兵所使用的、加長的矛,也叫做“槊”。
俗話道“一寸長、一寸強”。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自然越能拒敵於遠處,從而儲存戰鬥力。但是,這“長”,也要有個度,如果一味追求兵器的長度,而造成使用不靈活,那就適得其反了。
古代的矛,大致有多長呢?從現存的考古發掘實物來看,其長度還是很可觀的。比如,湖南長沙出土過春秋時期的積竹柄,長達2.97米;在秦兵馬俑中出土的積竹柄,長達2.80米左右,這些還僅僅都是矛柄的長度。那矛頭又有多長呢?一般在30多釐米左右,也有再長一倍即60多釐米的,甚至在四川金堂縣還出土過84釐米的漢代長矛頭。
以此來推算,一件標準的長矛,矛柄為3米左右,矛頭為30~80多釐米,它的長度應該是3.3~3.80米,取箇中間數,大致可以認定古代普通長矛的長度為3.5米左右。
矛的長度和兵種、身高的關係
還有一點我們也應明確,即在對武器的選擇上,普通士兵和將軍、統帥是有所區別的。比如,士兵可能是被動地、集體地使用某種兵器,而將軍則有可能自主選擇自己所擅長的兵器,甚至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武,去特製超常規的兵器。
另外,馬上、步下和戰車裡,所使用的兵器也不相同。在春秋戰國前的戰鬥中,車戰十分常見,這種武裝車輛,既能保護自己,又能衝破步兵的佇列,所以是騎兵出現之前冷兵器時代的重灌備。戰車的作戰半徑,據研究在3.20米左右(見《輕車銳騎帶甲兵》,王學理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若以車內士兵手持長矛來看,算上手持的部分,其長矛的長度也該在3.5~4.0米左右。
一個士兵所持武器的大小,和他自身的身高、力量有直接關係。力量可以後天練成,身高卻很難改變,所以,古人總結出一個身高和兵器長度的大致比例關係,如《周禮》“考工記”裡說:“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則弗能用。”(《顏氏家訓》勉學第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即所持兵器不能超過自己身高的3倍,這大概是從實戰經驗中得出的經驗教訓。
秦漢時古人的身高大致是多少呢?我們可以從俗語“七尺男兒”來做個推斷,按照前面所述尺度標準來換算,秦漢時身高七尺的男子,相當於今天1.62米;這是普通人的平均身高,軍隊挑選士兵,可能儘量要求身材高大些的,像秦兵馬俑裡計程車兵,最矮的,也有1.75米高,即七尺六的身高,像張飛是“八尺漢子”,算是比較出眾醒目的。
若以平均1.7米計程車兵高度來看,他所持的長矛,在定製上的最大極限是5.1米。從前文可以看出,古代普通的矛長度在3.5米左右,其實正好比士兵平均身高長一倍。
騎兵的身高——馬和騎手的總高度,我們也可以大致推算一下,還是以秦兵馬俑為標準,秦時戰馬高度約為1.33米,士兵騎在馬上大概在2.0米左右,那麼他就應該使用4.0米左右的長矛。
所以,以張飛身高1.85米的大塊頭,騎在馬上,使個4.16米的長矛,只能說是正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