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夫舟

    其實評價比較兩極分化,但是無論是誰,都無法忽視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儘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2.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羅馬帝王愷撒相提並論。大體說來,羅馬帝國與秦統治時期的人口、面積差不太多。但比羅馬帝國統治時間短,愷撒死後,帝國分崩離析。秦朝則不然,這是秦始皇獨具影響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個世界傑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幾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秦始皇最重要的不是前人的基礎上統一了六國,而是創造了一種超前的制度,能夠把當時各個國家融合起來。歐洲以曾經有過統一的大國,比如查理曼帝國但是後來分裂了,雖然很多人都試圖來統一,但是由於文化差異太大,基本上不可能。

    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立了獨特的制度,這種制度之前是沒有,這才是最重要的。

    從夏的部落邦聯,到商的方國聯盟,再到周的分封制邦聯,它們並不是真正的統一中國,由於中央對於地方的相對弱勢,他們不能有效管理地方,更不能對地方的分離做出有效的反應。而秦則不同,秦以一套全新的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真正意義上統一了中國,為當今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奠定了基礎。

    傳統的中國歷史家一向在褒貶品評人物。在臨到秦始皇頭上時則覺得題材之大,牽涉之多,不容易隨便處置。他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一個思想周密的讀者可能因秦始皇和他的隨從的野蠻行徑而感到困惱,可是在另一段文字裡,又為他不斷地努力企圖實現他超過匹夫匹婦所敢於想像的計謀,甚至冒著無限的危險,不折不撓地執行而感動。歷史記載中的始皇,顯示他虛榮心重,有時尚且行止古怪。在當日一般情形之下,所述迷信的趨向很可能是事實。史書中提及他有一次因風受阻而不能渡湘水,歸罪湘君女神作祟,於是遣發三千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樹木以資報復,可見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對,而不是震惑於超自然的力量。他以黑色代表帝國之色彩也是超時代的獨創。從他所樹碑文看來,他除了重視域內長久的和平之外,也極端注重性道德,認為與全民的休慼有關。他有二十多個兒子和至少十個女兒。史籍上除了提及他多夫的母親之外,對他一生有關的女子隻字未提。始皇帝遊歷極為廣泛,他不僅履足於市塵,而且遍歷名山大川,他曾在夜間微服巡行國都之內。雖說始皇愛征伐,他卻從未統帥三軍。此外他是一個不畏疲勞的工作者,他預定每天必須過目的竹簡,以重量作進度,不到目標不得休息。在有關國家大計的場合他總先諮詢下屬,可是最後的決策,始終出於他本身。可能最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鐵腕統治全國12年的時間,從未發生重大的事變。這是一個泱泱大國,前後遭兵燹(xiǎn)幾十載,而且追溯到以往的震盪局面,尚可以包括幾百年。他遺留下的位置,沒有人能接替。他剛一去世,丞相宦官和皇子以陰謀和政變彼此殘害。一年之內,全國各郡裡揭竿而起的叛變不知凡幾。又3年後秦亡,始皇帝的親人和重要的隨從也全部喪生。

  • 2 # 江郎說史

    首先感謝邀請,秦始皇登基之後除去呂不韋等外戚、權臣當朝,並且在李斯、尉繚制定了國策,之後重用王翦父子、蒙氏兄弟開始發動滅國戰。統一六國後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基礎,並且是中國不會陷於西方那種零零散散的小國,之後無論戰爭多亂終究還是會大一統。

    要說這也不能算秦始皇一人的功勞,賈誼在《過秦論》中就已經提到了: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見統一天下並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勞,自秦國在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後,之後六世一直在為秦國統一天下做準備。秦惠文王時候就開始以連橫破合縱,離間六國關係。秦武王時期吞併二週,讓秦國威震天下。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間,實行遠交近攻策略,步步蠶食三晉和楚。並且在長平之戰戰勝山東六國中最強的趙國,從此山東六國無力阻止秦國的東出。秦孝文王在位短暫,不到一年就死了。秦莊襄王最大的貢獻就是生了秦始皇。

    因為此時六國紛爭不斷,六國無力阻止秦國東出。到秦始皇時期就任用王翦父子和中原第一勇士蒙恬,開始發動滅國戰。自此秦始皇統一六國,從此開創了秦王朝,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 3 # 秦漢唐明中

    秦始皇是近代被吹起來的。實際歷朝歷代對他評價都不高。

    秦始皇還沒出生,秦襄王已經讓白起,把最強大的趙國給打成殘廢,把楚國打的遷都。六國再也無力跟秦抗衡,可以說秦統一天下已經是大勢所趨。只不過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當時秦國有把六國打廢的能力,但還沒有統一天下的國力。所以需要時間修養,秦襄王如果壽命再長一點,其實就沒秦始皇啥事了,或的秦始皇他爹不是壽命太短,這統一天下的果子也輪不到秦始皇摘。秦始皇其實太被現在人拔高了,他各人能力並不強,滅六國,哪一戰是他自己帶兵打的?還不是秦襄王留給他的王翦父子,打的。他還不信王翦自己派李信出戰,結果呢?被項燕打個打敗。所以秦始皇自身軍事才能等於0,論知兵也不及秦襄王。

    然後談治國,很多人誇秦始皇的郡縣制如何先進,如何偉大。實際上秦朝就亡於郡縣制,劉邦為何聰明的用郡國制,中央集權跟分封制並行。因為制度並不是越先進越好,而是要根據當前的時代定製,好比在古代你去講民主制,你覺得可能麼?

    六華人家都是有自己的國家跟文化,秦始皇想短短用幾年就讓人心歸附根本不可能。所以郡縣制只會天高皇帝遠,六國貴族又死灰復燃,而學漢高祖封劉姓子孫到偏遠的地方為王,那些六國貴族要麼被鎮壓,要麼投靠大漢,而潘王想要做大,也必須讓自己封地的百姓跟六國貴族跟自己同心,認可大漢。潘王坐大雖然是弊端,會不服中央,但中央可以用推恩令讓潘王慢慢消弱,這種一環套一環,溫水煮青蛙,才是成熟的政治體系。故漢朝前後四百年,可謂歷史上最久的大統一王朝。

    更何況秦始皇在治國方面,拍馬也不及漢高祖。任何英明神武的君主都知道,剛結束戰亂,統一天下時,此乃百廢待興時期,也是讓百姓修養生息,善待百姓,收買人心時期。讓百姓感覺到,原來被統一後,日子比原來要過得好,新的皇帝比往日的君主要仁慈。中國古代百姓並沒有多大忠君概念,只要能吃飽,生命不受到威脅,你就是好皇帝。反之那就造反,再冷兵器時代,誰敢讓百姓活不下去,管你是秦還是漢,在百姓面前都得跪。

    而秦始皇就是狂妄自大,結束戰亂,不想的修養生息,各種大興土木,修長城你說為了抵抗匈奴,起碼能站住教。一個修長城已經讓百姓苦不堪言,你還要修路,修路雖然是對的,但是那應該交給你兒子修,飯要一口口吃,秦襄王把六國打廢,都懂得讓百姓修養生息一下,統一天下交給自己後代。秦始皇倒好恨不得一口吃個大胖子。這都不提,他給自己修宮殿算什麼?修了咸陽宮,還要修啊房宮,還要修皇陵,你說皇陵簡短修一下,就算了,還要修史上最豪華的皇陵,光假陵就的修幾十個。這種為了各人享受,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簡直是自私的昏君才幹的。難怪世人罵他暴君。

    如此拿百姓不當人,秦朝不亡才怪,可以說秦國祖上,六代人的奮鬥。才給秦始皇留下統一天下的果子,而秦始皇摘完果子,昏招連出,用了短短15年,又把果子丟了。

    秦始皇死後,也不知到了地下有何面目見他祖上。

  • 4 # 立志成蟲

    秦始皇傳承貫徹了法家治國的國策,秦統一六國的過程裡殺戮過重,統一後因濫用民力為亡國埋下了禍根。自漢武帝起確立儒家治國的國策被後世王朝沿襲了,秦朝的法家治國自然被徹底否定了,秦是“虎狼之邦”的“暴秦”,秦始皇是“暴君”,這一點也沒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對文字和度量衡實行統一的標準化沿襲至今,也是千古功業,更重要的是,中華必須大一統的觀念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觀念,至今不容動搖。秦始皇的一些做法後世皇帝一邊效仿一邊大肆詬病,就說“焚書坑儒”,焚書當然是為了愚民,禁錮思想有利於皇權的統治,歷朝歷代是嘴上罵著實際上都在搞,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清兩代的文字獄,還有“萬惡淫為首”,箍死了腦袋還要箍死民眾的褲襠,皇帝卻三宮六院,權貴們三妻四妾。坑儒這事兒史書上記載的很明確,被坑殺的是騙秦始皇錢財的方士們,跟儒生扯不上什麼關係,為什麼還揪著“焚書坑儒”不放,就是因為多少皇帝權貴包括漢武帝唐太宗的死跟吃方士“仙長”們煉的“仙丹”有關,這事兒當然要掩蓋了。還有一點很多人給忽略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雖說各國國君結局不好,但宗室親族沒有被斬盡殺絕,日後這些人藉著民怨沸騰起來反秦。後世皇帝普遍是不提這事兒的,對亡國之君和各種各樣的反對派大搞株連九族斬草除根。罵秦始皇轉移注意力,學秦始皇有利於統治,特別是方便獨裁的郡縣制的中央集權。

    秦始皇統一六國確實離不開秦國曆代國君打下的堅實基礎,但統一六國不是一帆風順,消耗巨大資源修築了鄭國渠,先滅誰後滅誰不是張嘴隨便說的,而且也用了十幾年,中間還被趙國的李牧和楚國的項燕重挫過。秦始皇雖然是最後的收穫者,但秦一統六國他的個人貢獻和作用還是要肯定的

  • 5 # 青絲蘸白雪Cy

    秦始皇的一統

    以下內容,是個人沒有任何歷史研究的胡說,僅供參考。

    先說個人意見:秦始皇絕不是隻靠前代基礎統一。

    秦始皇的統一和前面幾位先王有關係沒有?肯定是有的,如果沒有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秦國還是一個弱國。如果沒有武王兵進三川,問鼎中原(別跟我說問鼎中原是楚王的典故),秦始皇肯定沒那麼容易進行戰爭。及至後面的長平之戰,王翦滅楚之戰,如果沒有先王們積累下的底蘊,秦始皇縱使天縱奇才,也不可能滅六國,大一統。

    但這不能抹殺秦始皇的功績。

    從正面一一點評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是很難看清他掃蕩朝堂,重用武將的意義的。我們做一些類比的反例來看:

    1.漢武帝能夠“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難道不是因為文景之治帶來的豐厚底蘊嗎?可很少聽說有人認為武帝是依靠前人功績的。雖然他的前任也的確沒什麼功績。

    2.隋朝楊堅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可是隋煬帝二世而亡。難道隋文帝給出的隋朝不是物資豐厚,國家昌盛嗎?可隋煬帝手裡,連一個小小的高句麗(還是高麗?)都打不贏。反倒是經過數年戰爭之後的唐朝,可以輕易平定高句麗。這不是因為個人才能的影響造成的嗎?

    (當然,事實上勝敗一念,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3.最後看秦朝本身。就像引自過秦論的“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其後還說“銷鋒鏑聚以為金人十二”之類的事情,“據崤函之固”,秦國比以往更強盛,六國比以往更衰弱。可“贏糧而景從”,秦朝二世而亡。僅僅是因為暴政嗎?

    秦二世比秦始皇做了更多苛刻的事情麼?

    最後說到荊軻刺秦。有些人認為天下大勢已定,荊軻刺秦成功也不能改變任何可能。我們不妨做一個不恰當的類比:如果希特勒在第一次刺殺中就被炸彈炸死,二戰是不是會提前很多結束?

    秦始皇如果真的死了,由扶蘇即位。扶蘇是否會像前輩們一樣繼續征伐大業,這是一個問題。而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以上就是個人的粗略看法。因為對戰國秦漢史研究的膚淺和缺失,很可能會有巨大的疏漏和錯誤,請大佬不吝指正。

    “以史為鑑,方能知興衰。”

  • 6 # 伏羲八卦

    焚書坑儒是誰提出的?試圖完成愚民政策

    我看樓下的回覆說秦始皇焚書坑儒。

    在《戰國策·秦策》中記載,商鞅曾向秦孝公提出要“焚書”,雖然不知有沒有執行,但在100年後他的思想繼承者替他完成了。

    商鞅的軍爵制度把秦國士兵變成殺戮之士。

    商鞅的政策是兩條。第一,“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收回貴族所有的爵秩,取消特權,重新分配,只有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才能夠重配爵秩,列籍貴族。第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只要有軍功,無論貧賤都可以獲得貴族的爵秩。

    商鞅設計了20個等級的爵位,都以殺敵多少來計算。比如,作戰時殺一甲士,憑其首級可賜爵一級,並賜田一頃,宅九畝。斬得兩個首級,可當“百石之官”。斬得33個首級,可成為“屯長”。

    在商鞅的強國之術中,打仗是第一要義,這是檢驗變法成功的唯一標準。

    其實在他的治國邏輯中,戰爭是起點,也是終點,並且迴圈往復不應該停止:民眾都去耕作了,糧食就會迅猛增加,打仗就有了物資,然後用軍爵制度激發人民戰鬥的熱情,攻城略地之後,土地和人口又增加了,就可以擴大農耕,繼續發動下一場戰爭。如此,國家就成了一臺強大而無比恐怖的戰爭機器,人民則成了無知無畏的殺戮之士。

    在他看來,戰爭是讓國家強大和穩定的最好辦法

    商鞅身死之後,秦國在他既定的政策軌道上繼續暴烈地前行。它的重農戰略及國有專營體制為財政充沛提供了保障,而獨有的軍爵制度更是激勵了軍事上的野心和兇悍。

    修長城的目的

    嬴政統一天下後,並沒有適時地改變商鞅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國家仍然處在緊張的、高度管制的“戰爭機器”狀態。就在統一六國的當年,秦始皇下令沒收天下兵器,全部銷燬,鑄成12個巨大的“金人”,同時,把天下富豪統統遷徙到都城咸陽,共有12萬戶之多,這在以土地為最重要資本的農耕年代無異於把民間財富連根拔起。

    當這頭龐大、嗜血的戰爭怪物突然失去了亟待征服的“假想敵”之後,它的高消耗和低效率變得非常驚人。為了讓“機器”繼續運轉,秦始皇只好展開移山倒海般的浩大工程,他徵用70萬人修建自己的陵墓,動用40餘萬人北築長城,派50餘萬人南戍五嶺,用70萬人修建阿房宮。

    所以秦始皇是在前代基礎統一的六國。

  • 7 # 欣印2

    近代民族受盡恥辱,在民族存亡時,哪些儒生在哪裡??哪些四書五經能夠打到小日本,能夠保家衛國麼?你懂什麼叫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什麼叫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樓主記得,小日本為什麼這麼囂張,就是因為帝國很多很多年沒有出現過秦始皇這樣的帝王了!!

  • 8 # 滴水載舟

    秦始皇統一六國,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其創立的君主專制制度為後世朝代沿用2000年。

    秦始皇乃千古一帝,中華萬世功業的開創者,為何後世多有詬病,評價不高。

    最主要原因:從西漢開始獨尊儒術,而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針鋒相對,秦始皇是貫徹法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所以成為儒家集中貶抑的物件也就順理成章。

  • 9 # 歷史沉澱的理性

    秦始皇的一生譭譽參半,而他揹負的歷史罪愆,使其墜入了“塔西佗”陷阱,也使後人對秦始皇形成了意圖倫理的思維模式。“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謂之地主階級本性使然,如此一言以斃之,無論具體表現,即是典型。

    秦吞滅六國後,秦始皇以開放相容的心態,總結了春秋戰國的政治管理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強力推進制度和文化整合,書同文,幣同壹,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以敢為天下先的巨大勇氣,廢分封,立郡縣,遷豪富,實邊地,築長城,修馳道,墮壁壘,鑿靈渠,驅匈奴,拓疆域……秦以後朝代嬗遞,而基本社會政治結構則始終未變,正如毛澤東說的“千載猶行秦法政”。秦始皇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像自己的名號“皇帝”一樣震古爍今。

  • 10 # 歷史三日談

    如果說對秦始皇評價不高的原因是因為他“吃老本”,憑著前代基礎統一六國,敢問一句,中國歷史上的偉業,哪一個是一代人就完成的?

    我們是不是對於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太苛刻了,明明是很好的接過了先人留下的基業,併發揚光大,怎麼就成了吃老本,難道非要把爹媽留下的東西敗壞光才值得人尊重。

    如果把這種典型的仇富心裡用在這個地方,那才是混淆視聽,不知道哪裡得來的認識,道聽途說到的流言蜚語。

    再說,如果秦始皇本人就是個不學無術的二流子,就戰國亂局,莫說統一六國,恐怕秦朝想要站穩腳跟都難,別說前代基業,就是祖墳,也得敗壞到無處安放。

    有些人就喜歡看人倒黴,見不得人好別人稍微有點成就就心裡不舒服,就覺得妨礙到自己了,歷史是用來被尊重的,不是隨隨便便用來玷汙質疑的。

    尤其是用自己的小肚雞腸質疑質疑這些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東西。單純為了顯示與眾不同而大放厥詞,並不表示自己有多麼高的見地,反而證明了自己的無知。

    做為雄主,秦始皇在識人用人方面的造詣,在一些關鍵節點的謀略,都為他創造開天闢地的偉業奠定了基礎。

    他不是吃老本,更不是富二代,而是一個踏實肯幹的戰略家、謀略家!

    不知道評價不高是有所指還是隨嘴一說,但無論如何,都是不成立的,站不住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說話特別不尊重人的那種素質低下的人,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