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02086823712

    三顧茅廬是三國時期的佳話,當年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連續三次去造訪諸葛亮的宅邸。諸葛亮在感受到劉備的誠意後,和劉備暢談了自己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在劉備的誠懇請求下,諸葛亮毅然決定,出山輔佐當時勢力最小的劉備。這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有描述,諸葛亮寫道: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是君臣相惜的典型。當時是亂世,各個勢力,稍微有頭腦的君主都知道人才的可貴。而也正是亂世,也給了人才更多的選擇。這就造成不但是君主選擇人才,而且還是人才選擇君主的局面。雖然劉備對諸葛亮誠心誠意,希望諸葛亮輔佐他,但是諸葛亮也可以選擇不輔佐他。

    我們可以看到,劉備一生中錯過了多少人才。在來到荊州的時候,他手下雖然有關羽張飛這樣的武將,卻沒有安邦定國的文臣。如果說劉備在北方征戰半生,居然連一個人才都沒有遇到,這未免太牽強了。這是因為,劉備的政治理念和北方那些世家大族的人才不合的緣故。

    比如說,劉備在徐州的時候,就遇到了陳登父子這樣的人才。劉備曾經對陳登的能力讚不絕口,而陳登也為劉備出了不少主意。可是當陳登一遇到曹操,馬上就被曹操給拉攏過去了,併成為曹操的得力助手,幫助曹操奪取了徐州。

    劉備也曾經感嘆,自己尋訪山野,想要找到遺賢,可是卻一個也找不到。這不是說他找不到人才,而是找不到和他理念相同的人才。他遇到的人才,不是看勢力的大小,就是看君主的出身。不是貪圖富貴的引誘,就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這樣的人才,劉備豈能看得上,而這些人才又豈能看得上劉備?

    直到有人給他舉薦了諸葛亮,他才恍如撥雲見日,看到了希望。這個舉薦諸葛亮的人就是徐庶。劉備信任器重徐庶,對他舉薦的人當然也認可。當徐庶說道諸葛亮只能去請,而不能去叫的時候,馬上對諸葛亮產生了興趣。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出於求賢如渴的心情,這才出現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和諸葛亮相見之下,由於意氣相投,終於確定了君臣的名分。這中間的功勞應當歸功於徐庶。正是徐庶在中間牽線搭橋,才促成了這樁美事。可以說,正是雙方的理念相同,徐庶才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在徐庶舉薦他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如果劉備三顧茅廬而諸葛亮依然不出山,那麼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諸葛亮和劉備的政治理念不同,不肯加入他的陣營。這隻能說徐庶眼力有錯,不能怨劉備和諸葛亮兩人。

    那麼,諸葛亮就不會那麼熱情的接待劉備,還和他大談什麼《隆中對》了。那麼,以諸葛亮的才能,他會做得比司馬懿更高明。他會讓劉備感到,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徒有虛名的人罷了。徐庶的舉薦,只是出於友情,而並不瞭解諸葛亮的真心。

    這樣,劉備會毫不在乎的離去,只能感到自己運氣不佳,沒有遇到真正的人才。諸葛亮也會安然無恙,或者過他隱居的生活,或者另尋明主。

    但是,劉備的眼力也是很犀利的。如果讓他看透了諸葛亮不出山的用心,後果是很嚴重的。劉備雖然會在表面上做出惋惜的姿態,怏怏不樂的離開。但是,轉眼之間,諸葛亮就可能有不測之禍。這也是梟雄的作風,無可奈何。他不可能將人才留給自己的敵手,增加自己事業的阻力。

    而沒有了諸葛亮的劉備,事業發展會減慢,這是確定無疑的。不過,劉備在荊州已經收羅了部分人才,徐庶就是一個例子,劉備的實力也在慢慢壯大。諸葛亮在劉備麾下,主要是發揮治理政務的能力,對劉備的軍事行動影響不大。

    到了赤壁之戰的時候,即使沒有諸葛亮,東吳的魯肅也會前來聯絡,孫劉聯盟依然會結成。因此,劉備的事業依然會自覺不自覺的向跨有荊益的方向走下去。只是沒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劉備的政務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勢力發展較慢而已。

    但是,由於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劉備如魚得水,開創了自己的三分天下的事業。諸葛亮對於劉備的事業功不可沒。更重要的是,在劉備去世之時,諸葛亮接受託孤的重擔,為了蜀漢政權的存續,嘔心瀝血。他將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穩固下來,南征蠻中,五次北伐,最終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往事已矣,回首那段往事,依然讓人感慨萬千。現在時過境遷,諸葛亮三顧劉備而不可得。回想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際會的場面,怎會不讓英雄淚沾襟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幾招男女通用的瘦大腿和臀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