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明帝派蔡喑等到印度訪求佛法,聘請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印度尊者用白馬馱經來中國傳教,並在洛陽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佛教寺院白馬寺以後,佛教寺院建築和佛菩薩像的塑造,隨著佛教深入民間,也在中國各地普遍建造起來。隨著從魏晉南北朝、隋朝到鼎盛的唐朝,佛教亦從流行到發展直至鼎盛,寺院建築和造像工藝更加發達。中國古時勞動祖先所留下來的珍貴藝術結晶和偉大的文化遺產,差不多都是經佛寺建築和佛像塑造而得以儲存的。例如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築,山西南禪寺和舉世馳名的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等佛窟,都是這些無數寶貴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佛寺建築和佛像塑造對中國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分的聯絡。
一、山門(三門)
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個門,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第一個大殿稱為三門殿。也有稱作為山門殿的。起初寺院有許多院落,其中房舍稱堂或者稱寮,自宋代崇寧二年(1103)以孔子廟為大成殿,於是佛寺建築除堂寮之外,其主體部分也稱為某某殿。因為寺院一般都地處山林中,所以把寺院的外門俗稱山門,其實,正式的名稱應叫【三門】,它象徵著“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但有些寺院只有一扇門的,也習慣地稱為【山門】。進入三門殿內,在門的兩旁塑有兩大金剛神像。
二、天王殿
這是山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奉的是韋馱菩薩(韋馱天),面向北;殿內東西兩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
三、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一座寺院的正殿,或簡稱為大殿。正中大都供奉的是教主釋迦牟尼佛。亦有供奉不止是一尊佛。殿內兩邊大都供有十八羅漢像;大殿背後一般是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菩薩像,立海島之上。正中所供奉的分為:釋迦牟尼佛。
有的寺院的大殿裡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左邊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左第二位是東方阿楮佛,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右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
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多有供奉十八羅漢像。這是因為佛在涅般(逝世)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要為眾生培福德。
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海島觀音一般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
四、觀音殿〔大悲殿)
觀音殿供奉的是觀音菩薩。他的形象姿態有多種,最普遍的是聖觀音像,一首二臂,結迦趺坐,手中或持蓮花或結定印的尊嚴像,天冠中有阿彌陀佛像。又有自在觀音像,就是一足盤漆,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像的旁邊大都有一淨水瓶,盛滿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徵觀音以大悲甘露遍灑人間。
五、地藏殿
地藏殿裡供奉的肯定是地藏菩薩了。地藏菩薩也是大乘經中所說的他方世界的菩薩。形象一般是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願。也有的是立像。又有的在像的兩旁侍立一比丘,一長者像。
六、伽藍殿
大殿的東邊有一配殿一般是伽藍殿。後代寺院的伽藍殿正中供奉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祗多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他們護持佛教的功德。
七、祖師殿
寺院裡都有祖師殿,以供奉佛教始祖,以及所在寺廟的【開山祖師】或【中興祖師】或【重興祖師】或【本寺所傳承之派別的大德高僧】或【傳法繼承之門人】此種佈局以禪宗寺院 最常見。
八、藏經樓〔法堂〕
在寺院的最後一層殿堂大都是藏經樓或法堂。其實寺廟裡藏經樓與法堂是一體的。一樓是法堂,主寺院內主持或高僧升堂說法之用處。樓上是【藏經閣】,是一個寺院儲存佛教大藏經或者屬佛教道具,及陳列很多佛教文物的地方。
九、羅漢堂
在佛經中常常提到【五百羅漢】隨侍佛陀。佛滅度後,又有【五百羅漢】結集三藏的故事。但是【五百羅漢】的名稱並無詳細的記載,後人便從各經中錄出名號,有佛在世時的,有佛滅度以後的,也有杜撰的,既無次序,且極雜亂,共湊成【五百羅漢】之數,見於明高道素錄《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也有加上【十八羅漢】成為五百十八尊的。(這些都是宋代以後形成的風氣) 如寺、舍、園、閣、苑、林、院、陀、堂、洞、慈航,多由佛家主持;
稱廟、宮、樓、觀、祠、館、殿,多由道家主持。
樓: 二層或二層以上的房屋。
軒: 有窗的長廊或小室。
寺: 佛教供奉佛祖的建築物。
廟: 道教供奉神明或舊時供奉祖宗的建築物。
觀: 道教廟宇的別稱。
舍: 房子,指佛教清修之地。
園: 供人遊玩的地方,指佛教清修之地。
閣: 類似樓房的建築物,指佛教清修之地。
苑: 舊時多指帝王的花園,指佛教清修之地。
林: 指佛教清修之地。
陀: 指佛教清修之地。
院: 圍牆裡房屋四圍的空地,指佛教清修之地。
堂: 正房;高大的房子。
宮: 帝王住所;神仙居所;廟宇別稱。
祠: 道教供奉神明;民間供奉祖宗的建築物。
館: 招待客人的房屋;公共場所;道教供奉神明及舉行法事的地方。
殿: 高大房屋;皇帝上朝的地方;供奉神明佛祖的地方。
洞: 指佛教清修之地。
慈航:指佛教清修之地。
自漢明帝派蔡喑等到印度訪求佛法,聘請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印度尊者用白馬馱經來中國傳教,並在洛陽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佛教寺院白馬寺以後,佛教寺院建築和佛菩薩像的塑造,隨著佛教深入民間,也在中國各地普遍建造起來。隨著從魏晉南北朝、隋朝到鼎盛的唐朝,佛教亦從流行到發展直至鼎盛,寺院建築和造像工藝更加發達。中國古時勞動祖先所留下來的珍貴藝術結晶和偉大的文化遺產,差不多都是經佛寺建築和佛像塑造而得以儲存的。例如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築,山西南禪寺和舉世馳名的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等佛窟,都是這些無數寶貴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佛寺建築和佛像塑造對中國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分的聯絡。
一、山門(三門)
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個門,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第一個大殿稱為三門殿。也有稱作為山門殿的。起初寺院有許多院落,其中房舍稱堂或者稱寮,自宋代崇寧二年(1103)以孔子廟為大成殿,於是佛寺建築除堂寮之外,其主體部分也稱為某某殿。因為寺院一般都地處山林中,所以把寺院的外門俗稱山門,其實,正式的名稱應叫【三門】,它象徵著“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但有些寺院只有一扇門的,也習慣地稱為【山門】。進入三門殿內,在門的兩旁塑有兩大金剛神像。
二、天王殿
這是山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奉的是韋馱菩薩(韋馱天),面向北;殿內東西兩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
三、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一座寺院的正殿,或簡稱為大殿。正中大都供奉的是教主釋迦牟尼佛。亦有供奉不止是一尊佛。殿內兩邊大都供有十八羅漢像;大殿背後一般是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菩薩像,立海島之上。正中所供奉的分為:釋迦牟尼佛。
有的寺院的大殿裡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左邊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左第二位是東方阿楮佛,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右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
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多有供奉十八羅漢像。這是因為佛在涅般(逝世)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要為眾生培福德。
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海島觀音一般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
四、觀音殿〔大悲殿)
觀音殿供奉的是觀音菩薩。他的形象姿態有多種,最普遍的是聖觀音像,一首二臂,結迦趺坐,手中或持蓮花或結定印的尊嚴像,天冠中有阿彌陀佛像。又有自在觀音像,就是一足盤漆,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像的旁邊大都有一淨水瓶,盛滿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徵觀音以大悲甘露遍灑人間。
五、地藏殿
地藏殿裡供奉的肯定是地藏菩薩了。地藏菩薩也是大乘經中所說的他方世界的菩薩。形象一般是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願。也有的是立像。又有的在像的兩旁侍立一比丘,一長者像。
六、伽藍殿
大殿的東邊有一配殿一般是伽藍殿。後代寺院的伽藍殿正中供奉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祗多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他們護持佛教的功德。
七、祖師殿
寺院裡都有祖師殿,以供奉佛教始祖,以及所在寺廟的【開山祖師】或【中興祖師】或【重興祖師】或【本寺所傳承之派別的大德高僧】或【傳法繼承之門人】此種佈局以禪宗寺院 最常見。
八、藏經樓〔法堂〕
在寺院的最後一層殿堂大都是藏經樓或法堂。其實寺廟裡藏經樓與法堂是一體的。一樓是法堂,主寺院內主持或高僧升堂說法之用處。樓上是【藏經閣】,是一個寺院儲存佛教大藏經或者屬佛教道具,及陳列很多佛教文物的地方。
九、羅漢堂
在佛經中常常提到【五百羅漢】隨侍佛陀。佛滅度後,又有【五百羅漢】結集三藏的故事。但是【五百羅漢】的名稱並無詳細的記載,後人便從各經中錄出名號,有佛在世時的,有佛滅度以後的,也有杜撰的,既無次序,且極雜亂,共湊成【五百羅漢】之數,見於明高道素錄《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也有加上【十八羅漢】成為五百十八尊的。(這些都是宋代以後形成的風氣) 如寺、舍、園、閣、苑、林、院、陀、堂、洞、慈航,多由佛家主持;
稱廟、宮、樓、觀、祠、館、殿,多由道家主持。
樓: 二層或二層以上的房屋。
軒: 有窗的長廊或小室。
寺: 佛教供奉佛祖的建築物。
廟: 道教供奉神明或舊時供奉祖宗的建築物。
觀: 道教廟宇的別稱。
舍: 房子,指佛教清修之地。
園: 供人遊玩的地方,指佛教清修之地。
閣: 類似樓房的建築物,指佛教清修之地。
苑: 舊時多指帝王的花園,指佛教清修之地。
林: 指佛教清修之地。
陀: 指佛教清修之地。
院: 圍牆裡房屋四圍的空地,指佛教清修之地。
堂: 正房;高大的房子。
宮: 帝王住所;神仙居所;廟宇別稱。
祠: 道教供奉神明;民間供奉祖宗的建築物。
館: 招待客人的房屋;公共場所;道教供奉神明及舉行法事的地方。
殿: 高大房屋;皇帝上朝的地方;供奉神明佛祖的地方。
洞: 指佛教清修之地。
慈航:指佛教清修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