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健骨、補鈣、預防骨質疏鬆”都是老年人需要注意的事,事實上,很多年輕人的骨骼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
一項權威調查顯示:骨關節炎並非老年人的“專利”,由關節外傷、關節過度使用引起繼發性骨關節炎往往與年齡因素無關。
近年來,“有車一族”、“高跟鞋女士”、“上班族”、運動愛好者等中青年骨關節炎患者明顯上升。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專家袁林表示隨著年紀的增大,人身體的骨關節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比如,乾點體力活、做點家務,發現手臂抬不起了,肩膀像“凍住了”;對著電腦的時間稍微一長,脖子、肩膀和後背就開始又酸又疼;遇到下雨降溫,膝蓋酸脹地厲害,還隱隱作疼;偶爾爬個樓梯,竟然能聽到骨頭咔咔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骨關節炎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後第三大慢性疾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關節軟骨不可避免地發生退化和磨損。年輕時候,人體的關節軟骨較為光滑,機能也很好。但是關節軟骨也像發動機的零件一樣,時間長了就會開始產生磨損,而這種磨損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嚴重。而且中老年人體內修復軟骨的重要成分——氨糖,也在不斷流失和減少,因此,骨關節炎的高危人群一般都以中老年人為居多,但也有部分年輕人由於過度或不恰當的運動,從而導致膝蓋軟骨嚴重受損,出現關節問題。
骨關節炎,過去亦被誤稱為“退化性關節病”,是指動關節(即襯有滑膜的活動性關節)的結構功能異常。是受年齡、體重、外傷、內分泌、軟骨代謝、免疫異常和遺傳等多種因素影響的一種以關節疼痛、軟骨退化為核心,累及骨、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他結構的慢性無菌性炎症。
隨著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但是,與此同時,飲食無憂的年代體重超標現象也極為普遍,體重超標加重了承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脊柱)的負荷,使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逐漸增高。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
中國患有關節炎病人數量在1.2億以上
40歲以上患骨關節炎的比例近50%
75歲以上患骨關節炎的比例高達80%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骨關節炎患者就診率僅為50%,從出現疼痛到確診的時間長達2年,91.6%的患者在出現膝痛時才隨診。
為什麼就診率這麼低?對此,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認為,首先要提高大眾對於骨關節炎的認識。
骨關節炎長久以來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疾病,被認為是衰老的正常表現,往往得不到患者的足夠重視,尤其是早期的骨關節炎。患者往往到疾病晚期,不得不尋求手術治療時,才想起看醫生,因此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1、大多人用疼痛來衡量疾病,認為疼了就病了,沒疼就沒事。
實際上,出現疼痛是因為有神經支配;有些臟器沒有神經,出現損傷不會產生疼痛感。
比如關節疾病、腫瘤等,只拿疼去衡量,往往已經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這也是許多中老年人需要換關節的原因,很久之前已經有症狀出現了,但是不被在意。
2、正確就醫。
我們國家培養的醫生主要有兩種人才——
① 醫生專業化人才,不需要什麼都瞭解,專攻某項疾病。
② 全科醫生,每樣都懂一點,不需要很精(多見於基層社群醫院)。
骨關節炎病人應該找專業醫生來看,才更有可能獲得最佳治療方案。
3、迷信藥物。
很多人認為,只要吃對藥,病就會好。
其實很多疾病需要內科服藥+外科干預。
骨性關節炎離不開藥物來緩解症狀,同時也需要康復訓練、物理治療、外科治療。
骨關節炎的預防
骨關節炎的醫療策略一直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鍛鍊身體可以加強身體素質,但不同疾病對鍛鍊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走路、跑步、跳舞,對某些臟器有益的同時,也在加重骨關節炎病情。
對於骨性關節炎來說,最好的鍛鍊方法是游泳、騎腳踏車等,總之一定要儘可能避免關節負重。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健骨、補鈣、預防骨質疏鬆”都是老年人需要注意的事,事實上,很多年輕人的骨骼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
一項權威調查顯示:骨關節炎並非老年人的“專利”,由關節外傷、關節過度使用引起繼發性骨關節炎往往與年齡因素無關。
近年來,“有車一族”、“高跟鞋女士”、“上班族”、運動愛好者等中青年骨關節炎患者明顯上升。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專家袁林表示隨著年紀的增大,人身體的骨關節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比如,乾點體力活、做點家務,發現手臂抬不起了,肩膀像“凍住了”;對著電腦的時間稍微一長,脖子、肩膀和後背就開始又酸又疼;遇到下雨降溫,膝蓋酸脹地厲害,還隱隱作疼;偶爾爬個樓梯,竟然能聽到骨頭咔咔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骨關節炎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後第三大慢性疾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關節軟骨不可避免地發生退化和磨損。年輕時候,人體的關節軟骨較為光滑,機能也很好。但是關節軟骨也像發動機的零件一樣,時間長了就會開始產生磨損,而這種磨損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嚴重。而且中老年人體內修復軟骨的重要成分——氨糖,也在不斷流失和減少,因此,骨關節炎的高危人群一般都以中老年人為居多,但也有部分年輕人由於過度或不恰當的運動,從而導致膝蓋軟骨嚴重受損,出現關節問題。
骨關節炎,過去亦被誤稱為“退化性關節病”,是指動關節(即襯有滑膜的活動性關節)的結構功能異常。是受年齡、體重、外傷、內分泌、軟骨代謝、免疫異常和遺傳等多種因素影響的一種以關節疼痛、軟骨退化為核心,累及骨、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他結構的慢性無菌性炎症。
隨著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但是,與此同時,飲食無憂的年代體重超標現象也極為普遍,體重超標加重了承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脊柱)的負荷,使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逐漸增高。
中國骨關節炎患者超1億,僅半數就診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
中國患有關節炎病人數量在1.2億以上
40歲以上患骨關節炎的比例近50%
75歲以上患骨關節炎的比例高達80%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骨關節炎患者就診率僅為50%,從出現疼痛到確診的時間長達2年,91.6%的患者在出現膝痛時才隨診。
為什麼就診率這麼低?對此,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認為,首先要提高大眾對於骨關節炎的認識。
骨關節炎長久以來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疾病,被認為是衰老的正常表現,往往得不到患者的足夠重視,尤其是早期的骨關節炎。患者往往到疾病晚期,不得不尋求手術治療時,才想起看醫生,因此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骨關節炎的認識誤區1、大多人用疼痛來衡量疾病,認為疼了就病了,沒疼就沒事。
實際上,出現疼痛是因為有神經支配;有些臟器沒有神經,出現損傷不會產生疼痛感。
比如關節疾病、腫瘤等,只拿疼去衡量,往往已經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這也是許多中老年人需要換關節的原因,很久之前已經有症狀出現了,但是不被在意。
2、正確就醫。
我們國家培養的醫生主要有兩種人才——
① 醫生專業化人才,不需要什麼都瞭解,專攻某項疾病。
② 全科醫生,每樣都懂一點,不需要很精(多見於基層社群醫院)。
骨關節炎病人應該找專業醫生來看,才更有可能獲得最佳治療方案。
3、迷信藥物。
很多人認為,只要吃對藥,病就會好。
其實很多疾病需要內科服藥+外科干預。
骨性關節炎離不開藥物來緩解症狀,同時也需要康復訓練、物理治療、外科治療。
骨關節炎的預防
骨關節炎的醫療策略一直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鍛鍊身體可以加強身體素質,但不同疾病對鍛鍊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走路、跑步、跳舞,對某些臟器有益的同時,也在加重骨關節炎病情。
對於骨性關節炎來說,最好的鍛鍊方法是游泳、騎腳踏車等,總之一定要儘可能避免關節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