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語言矯正師
-
2 # 看我三十六變化
1.摸一摸 目的:透過手的觸控,來間接感受聲音的存在。 準備:鼓一面(或音像一組)方法:家長敲鼓,請聾兒雙手觸控鼓面。讓聾兒體會因敲擊鼓面而發出的聲音,並感受不同節奏所出現的變化,還可以隨敲鼓的聲音做跳躍或拍手的動作。提示:此遊戲是透過觸控,讓聾兒體會聲音的遊戲。在遊戲過程中,可以教會聾兒用語言表達“有聲音”、“沒有聲音”。
2.豆子跳起來了 目的:讓聾兒透過視覺的幫助,感受聲音的存在。 準備:豆子數粒,盆面繃好布的小鋁盆一個,小木棍一根。方法:把豆子放在盆面上,聾兒做在旁邊,家長用小木棍敲擊盆邊,使豆子在盆面上跳起來,同時來感受聲音的存在。提示:此遊戲是讓聾兒透過看,瞭解聲音存在的遊戲,也可以讓聾兒敲擊盆邊,感受聲音的存在。遊戲時,家長要以積極的態度,充分調動聾兒的視覺、補償聽覺,進行大量的語言刺激。如:豆子跳起來了……
3.聽音拾物 目的:培養聾兒學會判斷聲音的“有”、“無”。 準備:鼓一面、各種小玩具若干(如:小貓、皮球、娃娃、小鈴鐺)方法:小玩具分別擺放在聾兒面前,家長敲鼓,聾兒聽到鼓聲後,馬上從地上拿起玩具舉過頭頂;鼓聲停止,玩具放回原處;沒有鼓聲,聾兒不動。遊戲反覆 提示:此遊戲適合剛剛戴助聽器,開始進行語言訓練的聾兒。遊戲時,聾兒要背對聲源。在家庭訓練中,可由其它物品代替鼓,如臉盆,碗,木棒等可發聲物4.聽音樂拍球 目的:培養聾兒學會判斷聲音的有、無,鍛鍊身體的協調能力。準備:錄音機一臺、磁帶一盤、皮球一個。方法:聾兒手拿球,在離錄音機一米遠的地方站好。家長示意開啟錄音機,當聾兒聽到音樂後,開始拍皮球,音樂停止,聾兒抱球站在原地不動。音樂又起,聾兒繼續拍皮球,音樂停止,聾兒原地抱球站好,這個遊戲可以反覆進行。提示:在遊戲中,家長應注意培養聾兒聽聲音的習慣及聽音做動作的協調能力。對於不會拍球的聾兒要先教會拍球再進行此遊戲。音樂磁帶應選節奏感較強的適合兒童欣賞的磁帶。5.搶椅子 目的:培養聾兒分辨聲音節奏的快、慢。 準備:鼓一面、椅子數把。 方法:把椅子圍成一圈,聾兒站在椅子圈外。遊戲開始,家長敲鼓,聾兒聽到快節奏的鼓聲就快跑;聽到慢節奏的鼓聲就隨著節奏慢慢走;當鼓聲停止,聾兒馬上搶椅子坐下。 提示:每一次遊戲後,要拿走一把椅子,直至最後剩一把椅子。6.尋聲找物 目的:培養聾兒對聲音大、小的理解。準備:小玩具一個。
回覆列表
聾兒離說話有多遠?
最近看小影片,發現很多聾人直播,他們敢於大膽地暴露自己的缺陷,自食其力,力更生,傳遞正能量,為聽障人群代言,真的很感動!
有的粉絲不理解,為什麼他們配了助聽器還不能正常說話?也有的人心懷惡意猜測說這些都是為了博人眼球,裝出來的。他們覺得聾人恢復語言功能很容易。實際上不從事語言障礙矯正行業,普通人很難理解,聾人語言康復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聾兒?
據估算,1000個新生兒中,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先天性的聾兒,0-3歲的寶寶如果聽力得到康復後,語言發育在後期可能會很快恢復到正常同齡水平,如果6歲後也沒有得到聽力補償,那麼基本可以肯定,寶寶的語言發育一定會落後,甚至與語言相關的其他能力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包括影響兒童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
聽力障礙主要成因:1、最常見的是遺傳因素:40%的聾兒,都有遺傳因素。近親或血緣關係較近的機率更高。
2、分娩時因素: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黃疸這些情況比較多見。
3、孕期感染:懷孕期間感染病毒等有可能引起寶寶聽覺受損。
4、用藥不當:有些用於治療新生兒的藥物具有耳毒性,均可導致聽力損失。
為什麼每個聾兒語言康復不一樣?以上都是比較易懂的常識,相信很多待產的媽媽們,早就耳熟能詳。下面談談,聾兒語言康復的問題。
聾兒的語言康復受限條件很多,比如語前聾、語後聾,聽力補償、年齡、心理因素、智力水平等等,可以說,在語言康復訓練中,每個聾兒都是獨一無二的。所有語訓計劃都需要謹慎而行,單獨制定,並且在訓練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修改。
所以,面對眾多不確定的因素,也需要父母對寶寶的語言康復,設立正確的期望值,最好是有一定的階段性目標,這樣才能有信心,有耐心的輔助語言矯正師更快、更好的幫助寶寶早日開口,清晰講話。
為什麼聾兒要先進性聽覺訓練?佩戴助聽器後的孩子,特別是大齡兒童,需要進行聽覺的訓練,很多父母不理解,有助聽器的幫助,孩子就能聽得到聲音了,應該直接教孩子說話了。
1、助聽器只是解決了聽的途徑,孩子對聲音的感知和辨別,還差得遠。
2、助聽器與孩子達到完美的結合,需要適應,透過聲音訓練開發寶寶殘餘的聽力,很重要。
3、透過前期的聽覺訓練,可以給孩子一個適應環境,適應老師的時間,有利於安撫情緒、緩解煩躁心理。
所以,看似多餘的聽覺訓練,對於後期的語言能力康復,是非常必要的,為了讓孩子順利銜接到下一個訓練步驟,矯正師會挖空心思,想方設法與聾兒建立多種溝通方式。
科普時間到,聽語言矯正師說聾兒失去聽覺,不僅僅是聽不見那麼簡單,有的孩子是感音性耳聾,它不是單純的聽力低下,而是聽覺系統對聲音的頻率、聲壓、時間性等,無法正常感知,也就是說對聲音的感知,也就是說失去了對聲音的辨別能力,而助聽器對聲音僅有增幅功能,並不會提供對音質等方面的改進。所以有些聾兒佩戴助聽器後,依然是一頭霧水,特別是錯過了語言發育期的大齡兒童尤為明顯。
歐美在聾兒語言訓練中,以大量的手語符號作為轉化輔助,但是大量的訓練結果顯示,很多聾兒最後適應了手語,並且習慣了以手語為主要表達方式,這一點估計很多父母難以接受,因為從最低的期望值來說,我們追求的最終還是口語的流利表達,畢竟手語使用的再熟練,相比之下,還是聲音能更加便捷、高效的表達。而且使用手語的孩子,會存在另外一套語法系統,這會給將來的認知、思考帶來很大的影響。
但是,唇語、手語等可以作為短期內的輔助訓練手段,幫助孩子透過視覺加深對訓練內容的理解,但是在進入語言訓練的後期,或者高階課程階段,語言矯正師都會注意減少使用頻次,更多的是透過聲音符號,進行思維引導和理解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