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媽育兒
-
2 # 親子成長手冊
1歲之內的小寶寶都要經過口腔敏感期,吃手是正常的,是寶寶在用口認識世界(具體可以查一下口腔敏感期)。另外,吃手有可能是表示飢餓,或者缺少安全感時尋求心理安慰。孩子都三歲了,出現吃手的問題很不正常了。
1、合理阻止-三歲的小孩開始自我意識成長,“不”字當頭,不要天天和孩子 說不許吃手,吃手是不好的行為,這樣就不可愛了,如果越這樣說,孩子越願意逆反,要從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出發,比如和她玩一個小手歷險記的遊戲,不能放到嘴裡,不然小手會弄溼,渾身不舒服,這樣他接受起來會好一些。
2、吸引注意力-當發現孩子要吃手的時候,喜歡孩子的注意力,和她玩拍手的遊戲,這樣慢慢的就會有效果。
3、行為校正-對於孩子吃手的次數進行行為量化,如果覺得吃手的次數在減少,時間在減少,就對孩子及時的表揚,強化行為,鞏固成果。
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改變也需要一個過程,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慢慢來,希望可以改掉這個毛病。
-
3 # 英語方老師
嬰兒有口腔敏感期,抓到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因為他在用嘴巴來感知世界。嬰兒常常有吃手現象,對他來說,這是一種感知自己身體的方式,也是一種自我安慰,有點類似於吃安撫奶嘴。到了1歲左右,這種現象會逐漸減少,因為他的手開始發育,他開始用手來感知世界,於是就不再依靠嘴巴到處咬了。那麼,為什麼孩子三歲半,還存在吃手現象呢。我曾聽過一位媽媽去諮詢蒙臺梭利資深教師,那位教師的回答是,這孩子可能內心存在焦慮。他無法透過哭、擁抱等方式抒解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心理退化到嬰兒時期那種吃手的狀態了。
因此,如果孩子過了一歲半仍在吃手,家長要引起注意,是不是平時在生活中給孩子營造了一種緊張、壓抑的生活氛圍。
一般來說,吮指是嬰兒常見的行為,是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嬰兒在一歲末就自動放棄了,但也有一些嬰兒一直繼續到四、五歲。
對吮指的危害性,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看法。一般來說,過去比現在對它看得比較嚴重,中國比英美看得比較嚴重。
解決的辦法有:
1、帶她到牙醫那兒去,讓牙科醫生對她說吮指對長牙不好(事先和大夫說好),現在就不吮指,就沒關係了。孩子對大夫的話會聽得進去些。
2、注意她吮指的時間,千萬不要讓這種毛病從睡前擴充套件到整天。讓她的雙手整天都有事幹,不空閒,會好得多。
3、吮指在不同兒童那裡,有不同表現,有的兒童白天也吮指。但你孩子只在睡前吮指,這就如同成人睡前看報紙一樣,成為睡眠的一部分了,要糾正更為困難,因為會影響睡眠。可以在睡前給她講講故事、看看圖畫書、甚至推遲一點睡眠時間,以使她累了,不吮指也可以睡了。你們用過轉移注意的方法,效果不大,很可能轉移注意力的東西吸引力不夠大。換些內容,行不行?
4、改正毛病要有動機。可以用:“你是大孩子了,馬上要成為幼兒園的小朋友了,再吃大拇指,小朋友會說你還是小妹妹呢!”“再吃大拇指,老師會不喜歡哦!”等,經激發她想“長大”的心理,而放棄這個小弟弟、小妹妹才做的毛病。
5、千萬不要嘮叨,因為嘮叨會激發兒童的逆反心理,更加這麼做了。
6、不要恐嚇、打、罵,這會使兒童更緊張、更要依賴吮指,以求得安全感。
7、在手指上塗上異味的東西,使吮指時不愉快,也可能她就放棄了。
8、在顎上放一塊小金屬塊兒,使吮吸不舒服而放棄。這種方法在國外已經有用的了。可以和口腔科大夫打聽一下,咱們國家有沒有。自己千萬不要裝。
9、家長不要太緊張,其實吮指真正影響長牙,讓牙列不齊,要到五歲才可能,三四歲時,如果毛病改了,是不會影響長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