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阿嘛
-
2 # 林河圖
納蘭性德的一生就是翩翩濁世佳公子
生平是高配版賈寶玉
納蘭性德,生於公元1655年,清軍1644年入關後十一年。
滿洲正黃旗人,妥妥貴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
一開始取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納蘭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性德,這個名字其實才用了一年多。可是我們卻約定俗成,更愛稱呼他納蘭性德。也許,性德,比成德顯得少年感,顯得有文人的“真”和“性靈”,所以,我們自然而然選擇這個更加符合他人設的“納蘭性德”這個名字。
成德,也許來自《周易》,“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也許來自《宋史》“唯恕可以成德”。也許是朱熹的《論語集註》: “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都是那種叫兒子成為德行美好的男兒的好盼望,可是少了一絲絲“性靈”的少年感。
他與康熙皇帝同年出生,屬葉赫那拉氏,和出現在各清穿越小說中常見人物滿蒙第一美女東哥同族,也和清末慈禧太后同族。這個納蘭兩字,其實就是“那拉”二字的不同叫法。可是“納蘭”,和那拉一樣是音譯漢字,卻多了幾番風情。納,是吐納,還是海納,有一股大氣感;蘭,又自有一番清幽的感覺。叫做納蘭而非那拉,這位公子的姓,就多幾分滿漢融合之幽魅,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滿漢音譯翻譯腔。
納蘭性德,名字大氣和清幽細膩都有,又保持“性靈”的少年感,確實和適合一位詩人,一位情種,一位翩翩濁世佳公子。也許這也是後世為何更傾向用這個名字的原因吧。
一、相門公子
納蘭公子,滿洲正黃旗人。今天有人是我爸是李剛,納蘭公子的爸爸,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家族那拉氏隸屬滿洲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母親,是愛新覺羅家的女兒,是阿濟格的女兒。阿濟格是順治朝攝政王多爾袞的哥哥。
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臺什,又譯金臺吉,葉赫部落貝勒,就是王子的意思。他的妹妹孟古在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他的侄女東哥,有“東方海倫”之驚世之美。這位"女真第一美女",她的美麗名揚各部,引無數英雄爭奪,加上葉赫部公主的地位,註定而成為政治砝碼,有“一女亡四國”的傳奇。努爾哈赤嚮明王朝宣戰的“七大恨”中,其中一恨就是因為東哥。他認為明朝廷偏幫葉赫,使該部將本來許配給自己的東哥轉嫁蒙古(“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第二年八月,努爾哈赤用同樣的理由滅掉了葉赫部。納蘭一族,似乎就是和這種美麗多情的傳奇聯在一起,而且,東哥的傳說和歷史記載,涉及妖女亡國的評價並沒有多少。也許,失敗者喜歡將失敗理由歸為女禍,可是成功者從來不需要如此。所以滿人皇帝,無論是文學作品和各類傳說反映中,還是真正尊重歷史,愛新覺羅家對女人深情的情種真的不少,比如努爾哈赤和東哥、皇太極和海蘭珠、多爾袞(納蘭性德舅爺)和孝莊、順治與董鄂妃。哪怕乾隆這種,也有對孝賢皇后的深情。這個民族,也許接近現代,後世在對清朝女性的抹黑上,比前朝少了許多,對清朝男性深情的讚許,也是多了許多。納蘭公子,他的深情,只會叫現代安意如等人用筆傳播人間,而不是古代好像有些反對男人愛女人的口吻。
從出生看,他的一生註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還帶著骨子裡遺傳的情種DNA。也許是造化弄人,遺傳到了豪門卻沒有帶來“帝高陽之苗裔兮”的自豪感,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慼慼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遺傳到情種DNA,卻是叫他深情一生,情深不壽,英年早逝。
納蘭性德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卻是活過了一個——被羨慕的納蘭性德的一生。
十七歲,入太學讀書,享受大清國最好的教育。順便遇見徐文元被賞識,推薦給他的哥哥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
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學霸納蘭性德就考中舉人。也許是命太順,在他十九歲準備參加會試生了一場大病,沒能參加殿試。沒了這次機會的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
發奮學習的納蘭性德不是衡水一中和毛坦廠的應試模式,他在徐乾學的指導下,在兩年內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這大約是現在教授做的事。這也讓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也為今後被上司賞識的職業生涯發展打下了基礎。
順便,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
這種成就,簡直是理工男中的文藝男,詩人中的科學家,宗教學中的中科院,中科院裡又開了音樂系。相門公子,不好好做官,或者做個娛樂圈紀委,居然搞起來這麼多東西,真的是做到了跨越古今幾百年的迷人和有趣。
到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後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能文能武的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文藝的詩文活動,還隨皇帝南巡北狩,遊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能皇上唱和詩詞,還能譯製著述,皇帝自然非常喜歡這個同齡人。文武兼備,年少英才,還是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從能力看,他如果不是早逝,也許能和父親明珠的官位接近,可是從性格看,他應該不會達到,也許他會自己選擇離開官場。
畢竟,若以才華比美,那麼男人美,需要不自知,美而自知,容易油膩成只會耍酷的油膩黃曉明,或可惜那往油膩路上一去不復返的楊洋。帶著清貴,又清又貴其中的納蘭性德,怎麼可能如此,那樣就少了幾百年來的粉絲追隨。所以,有粉絲的納蘭公子不能油膩,實際上,他就是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無心功名利祿的。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的才華應該在文,不在官場,才能千古留清名 。今天我們看他,詩文都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
最受人歡迎的,是他24歲時的個人詞作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因為受人歡迎,自然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一起編輯到《納蘭詞》裡。傳世的《納蘭詞》其實在當時康乾時就享有盛譽,不僅得到文化和學術圈的高度評價,還很接地氣,有井水喝水的地方,都有人唱《飲水詞》。今天,大約只有金庸這種有華人的地方就讀金庸的影響力可以相知媲美,可是,金庸並沒有納蘭性德那樣得到學術圈那麼高的讚譽。二十世紀有名的國學大師梁啟超與王國維都有經典評價。梁啟超評價是“清初學人第一”,作為學者達到無人企及的地位。王國維都承認,“北宋以來一人而已”。金庸,也許未來會獲得學界承認,但是,說實話,金庸早年也一直未自己沒有獲得嚴肅文學獎而鬱悶。
到今天,北京後海宋慶齡故居里,有兩棵明開夜合花,那是三百多年前,納蘭公子親手栽種的。後海依舊歌舞昇平,除了我這種俗物玩樂者,還有竇唯廖一梅等才子才女繼續寫傳世的作品。好像冥冥之中,這是激發人創作的地方呢。
二、高配版賈寶玉:精緻的淘氣PK精緻的狂
乾隆末年,有一本小說悄悄流行,那就是《紅樓夢》。
有多火,洛陽紙貴都不能形容,據說當時抄本可以賣到幾十金。連最高國家領導人也看這本。
和珅送《紅樓夢》給乾隆看,乾隆一看,說,這不就是明珠家的事嘛。
不只是乾隆,清代許多人認為賈寶玉的原形是納蘭性德。 很多閒話筆記記錄(大約理解成現在的部落格微博人人網網文整理)都這麼說——“紅樓夢一書膾炙人口,世傳為明珠之子作,明珠之子何人也?餘曰,明珠之子,名成德,字容若。”(清 俞樾《小浮梅閒話》)
納蘭與《紅樓夢》有沒有關係呢?這無法考證。只能說,清朝人說清朝事,還是比現在人靠譜。現代人謠傳《紅樓夢》是鳳凰男吳梅村或者直男癌冒闢疆寫的,那才是可以馬上否認的。
納蘭性德和《紅樓夢》賈寶玉,那是至少有許多相似之處。
可是納蘭性德和賈寶玉又是那麼不同。也許說他是高配版賈寶玉才是。
論相同,他們都是富貴公子,一樣有貴氣,有少年感。
不過納蘭家應該比賈家更富貴。納蘭家是正牌的皇親國戚,絕對的貴族世家,按親屬關係來說,納蘭容若是康熙的表弟。這出身,這家世,比賈家比賈寶玉可說是高了許多。若是代入紅樓相比,納蘭性德,應該是接近北靜王級別了。
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但是在康熙十五年捲土重來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獲進士出身。這一路下來,可說是一帆風順,飛黃騰達。
在仕途中,納蘭是一路順風,這與鄙視仕途經濟的賈寶玉是完全不同的一類人。可也有些一樣,畢竟納蘭是一邊仕途順利,一邊心在江湖。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否認賈寶玉,其實也天資過人。只要他稍微用點心,科舉什麼也是一定能行的。
要說不同,也許是相比賈寶玉那“精緻的淘氣”,納蘭性德是精緻的“狂”,似乎更高階感。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
淘氣是少年感,狂也是少年感。
納蘭性德,本是追求肆意、放任自流的人,卻生在王謝之家,烏衣門第。
狂,是比納蘭性德大很多歲的文壇泰斗,也是寫給好朋友顧貞觀的這首詞句中,納蘭性德的自詡。頗有李白“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的味道。
“狂”,常常被當做肆意。比如當一個大臣想要對皇帝作激切的批評時,便會自稱“狂愚”,如魏徵對唐太宗說“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任情而發、不遵規度的生活態度,可以自稱是“狂”。李白說“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兩者合起來,再考察納蘭性德的詩詞,也是一片真誠、性靈、自然,他被視為人生價值尺度的“狂”,是“循規蹈矩”的反義詞。
當然賈寶玉,也是“循規蹈矩”的反義詞。更接近淘氣。
“精緻的淘氣”,系《紅樓夢》賈政對賈寶玉這兒子的訓話。賈政毫不客氣,指責家族私塾偏離正統,子弟倒只念了些“流言混言”,學了些“精緻的淘氣”。父親如此說兒子,一來類似有些埋怨兒子為何不學高考考綱所規定內容,卻成天看金庸武俠小說或哈利波特;二來,其實也是帶有暱稱的歡喜,畢竟我家孩子看的書品味也不錯。這種心情,始終貫穿父子關係。
這種“表面訓斥內心歡喜”的父子關係,最大的體現就是在“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裡。大觀園開放,賈政讓寶玉題額對聯。寶玉就跟隨賈政眾人題額對聯了十幾處,如:“曲徑通幽處”“沁芳”“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有鳳來儀”“寶鼎茶閒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稻香村”“新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蓼汀花漵”“蘅芷清芬”“吟成豆寇才猶豔,睡足酴糜夢也香。”“紅香綠玉”等。
寶玉題額對聯時,賈政貶多褒少;就是訓斥多讚許少,生氣多喜悅少。曹雪芹寫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味深長:
“不可謬獎。他年小,不過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罷了。再俟選擬。”(賈政拈鬚點頭不語),(賈政聽了,點頭微笑)(說畢,看著寶玉,嚇的寶玉忙垂了頭),
“他未曾作,先要議論人家的好歹,可見就是個輕薄人。”“休如此縱了他。”
“畜生,畜生,可謂管窺蠡測矣。”“也未見長”“無知的孽障!你能知道幾個古人,能記得幾首熟詩,也敢在老先生前賣弄。你方才那些胡說的,不過試你的清濁,取笑而已。你就認真了。”
“無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樓畫棟,惡賴富麗為佳,哪裡知道這清幽氣象。終是不讀書之過。”
“更不好”,(賈政聽了,更批胡說),“誰問你來!”(嚇得寶玉倒退,不敢再說),
“怎麼你應說話時,又不說了?還要等人請教你不成!”“誰按著你的頭,叫你必定說這些字樣呢!”
說這些時候,賈政其實內心是歡喜的得意的。這可不是我這後人胡亂猜測,是脂硯齋批在紅樓夢正文一邊的。
當然,若是你深諳二十一世紀以前的中國父子關係,這些對話太容易叫人知道生命叫做中國式的父親兒子日常了。實際上,對於親密的人,我們才是這種方式,對於討厭憎恨的人,才不是如此。對於不親密的人,我們才稱呼“親”,對於親密好朋友,我們都叫賤人婊子們。
和精緻的淘氣相對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系錢理群教授的名論。錢先生振聾發聵,揭示現代教育追逐功利。每當看到“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詞,耳朵裡立馬就響起黑豹樂隊在《無地自容》中唱的那句“裝著正派,面帶笑容”。
試想,若是一個翩翩少年沉迷“精緻的利己”,著實讓人倍感“後生可畏”。
又想,一個懵懂少年樂衷“精緻的淘氣”,反倒令人覺得“孺子可教”,還“可愛”。
可是,這個淘氣,雖然很可愛,多少有被父親壓制的“畏”。若是可以更自由,那才是納蘭性德的“狂”。
自稱“狂生”,納蘭性德對自己真性情的自豪。會投胎,一出生就是八旗子弟那富貴坦途,他享受卻不依賴。一方面,他文武雙全,是真才子之,也被年齡相仿的康熙賞識選為近身侍衛。另一方面,他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才可以江南名士與相交。有意或者無意,作為清代貴族的代言人,贏得了江南名士、明朝遺民的心。
所以說,納蘭性德,是高配版賈寶玉。不只是家世和才華,更是少了壓制,少了怕父親的“畏”,更放任自流,是“狂”。也許賈寶玉多一些成長,那也說不定是納蘭性德,當然,世界上沒有“也許”。
無論是狂還是淘氣,二人都帶有一點點離經叛道的叛逆感。這是二人最討人喜歡,也是最受人尊敬的地方——他們都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眾所周知,國學是受人討厭的,因為去其糟粕。畢竟中國傳統文化裡最好最精華的部分是文學藝術。而糟粕的,也許並不是那些維護等級制、培養奴隸為目的的道德教條如女戒女則弟子規教你的,而是表面學著上訴經典所提倡的行為,實際上只拿這些混個功名利祿,轉眼間翻臉無情。
納蘭性德和賈寶玉,都是可以拋棄討人厭的,只保留討人愛的部分,所以三百多年來,民間粉絲不斷,學術上也有紅樓夢的“紅學”,和納蘭性德的“蘭學”。
大清國應該會為有此佳公子而感到幸運。
回覆列表
納蘭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納蘭容若這名字風光旖旎,教人驚豔:胸納幽蘭,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濁世才子翩翩風貌,歷歷眼前。
納蘭容若誕於清順治十一年,正黃旗人,其祖於清初從龍入關,戰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又精騎射,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後晉一等侍衛,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歿。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後,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於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而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築,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鬱,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參考資料:風雨蓮城∩の∩ 納蘭容若和他的詞 http://caihui2369.bokee.com/viewdiary.1239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