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己
-
2 # sdqst聖殿騎士團
公元23年,綠林起義軍已發展到十多萬人,直接衝擊了王莽新政權的統治。王莽對此驚恐萬分,他立即派親信王尋、王邑親率42萬大軍從洛陽出發南下,劉秀被迫退回昆陽,王莽主力在陽關與嚴尤、陳茂部會合後,直奔王鳳、劉秀所在的昆陽。
駐守在昆陽的義軍只有八九千人。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怕對付不了,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劉秀號召大家同心協力打擊敵人,決定由王鳳、王常留守昆陽,自己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調救兵。
劉秀到了定陵,說服了將領們,決定跟著劉秀一起解救昆陽。義軍雖然人少,但作戰勇敢。打了一陣,王尋的軍隊開始亂了起來。義軍越打越有勁兒,大家看準王尋,圍上去亂砍亂殺,結果了王尋的性命。
昆陽城裡的義軍王鳳、王常,一見外面的援軍打了勝仗,就開啟城門衝了出去,兩下夾攻,喊殺的聲音震天動地。王莽軍一聽主將被殺,全都慌了神,亂奔亂逃,自相踐踏,沿路丟下大批王莽軍的屍首。當王莽軍逃回洛陽的時候,42萬大軍只剩下幾千人。
-
3 # 爾朱大魔王
首先明確的是昆陽之戰中王莽方能有效加入戰鬥的也就幾萬人,史籍記載,新軍憑藉強大的兵力把昆陽城裡三層外三層圍成鐵桶,在城外搭了幾百個營帳,但是昆陽城非常小,因此,雖然新軍人數眾多,但能進入戰鬥序列的軍隊人數其實並不多,充其量也就幾萬人而已,其次,戰爭以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一方面是漢軍抵抗意識非常強烈,昆陽城久攻不下,內心懈怠,而且新軍中大都是各地徵調來的民夫,相互之間並不熟悉,也不是心甘情願的為王莽賣命,同時,劉秀方又十分懂得調起部隊的積極性,一個是透過自己親自帶頭衝鋒激勵部下,二是假傳宛城漢軍已經取得勝利,即將來增援(實際上此時宛城已經攻破),同時,這個訊息也故意透露給新軍,這下攻守雙方的心態瞬間形成巨大反差,漢軍是越殺越勇,新軍是時刻擔心自己被內外夾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秀率領三千人的敢死隊出城,新軍將領王邑、王尋以中軍出戰,被擊垮,此時其餘部隊無人支援,紛紛作壁上觀,於是王尋被殺,失去指揮的中軍一潰千里,紛紛退去,這時候城內的漢軍出來夾擊,又碰上雷雨大風,於是新軍迅速土崩瓦解。
-
4 # 王俊傑猛
劉邦建立漢朝,這是西漢。
劉秀建立漢朝,這是東漢。
中間,王莽篡位,改漢朝國號為新朝,王莽是新朝的皇帝。
昆陽之戰,就是劉秀和王莽的直接對決。
昆陽之戰和官渡之戰一樣,都是中/國曆史著名的以少勝多之戰,昆陽之戰直接決定了新朝走向沒落。
公元23年,王邑,王尋統帥的大軍進攻劉秀的赤眉軍,綠林軍。
當時綠林軍的領/導其實是王鳳,但是王鳳的指揮猶豫不決,最後,實際劉秀指揮了整個戰役。
劉秀認為,己方兵力不足,糧草不足,如果逃走,勢必被各個擊破,如果破釜沉舟與王邑一戰,或許會有勝利的機會。
當時,王邑,王尋的百萬大軍圍困在昆陽四周,軍營綿延數百里,聲勢浩大。
劉秀建議,王鳳留軍守城,自己帶領李鐵等13騎,突圍出城,與外面的部隊裡外夾攻對方王邑。
王邑圍攻昆陽城,昆陽城岌岌可危,王鳳幾次想投降,但是王邑認為自己必能攻下城池,不允許王鳳投降。王鳳的守軍只能堅持守城,斷絕了投降的念頭——反正都是死。
劉秀,李鐵出城以後,在定陵,郾城附近召集人馬,準備反攻昆陽。
劉秀,李鐵率領大軍支援昆陽,劉秀親自率領1000騎兵衝鋒陷陣。
王邑派人攔截劉秀,被劉秀打得打敗。
昆陽城內的守軍看到劉秀勝利,士氣大振。
劉秀不但仗打的好,還充分利用宣傳攻勢,劉秀說綠林軍在昆陽附近都打了勝仗,很多綠林軍已經趕來昆陽支援。
王邑大軍人心浮動。
劉秀又親自率領3000敢死隊衝擊王邑的大軍,王邑大軍潰亂了。
王邑大軍潰亂,王尋又被劉秀陣斬,王邑大軍失去指揮,開始節節敗退。
王邑的大軍大部分都是拉壯丁組織的部隊,優勢時還能有效組織,一旦場面下風,許多人馬上反戈了。
王邑大軍打敗,死亡計程車兵屍體把蚩川都堵住了。
昆陽之戰後,王莽新朝風雨飄搖,王莽很快死了。
劉秀暗中積蓄實力,最終成為東漢開國皇帝。
司馬彪評價昆陽大戰:“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
給予劉秀很高的評價。
-
5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昆陽大戰,新莽軍團看似牛逼,實際上水分非常之大。
守仁君在這裡就班門弄斧了。
第一,新莽軍團號稱百萬,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王尋和王邑從洛陽帶來了四十二萬人,嚴尤和陳茂雖然早就到了穎川,但是他二人率領的軍隊早就作戰多日,且在和綠林軍的戰鬥中吃了不小的虧,因此,守仁君估計,新莽軍充其量不過六十萬。
第二,軍隊成分複雜,這龐大的軍隊裡,真正的精銳只有十萬先前在北方和赤眉君作戰的中央軍。但是這十萬人,先前在北方和赤眉作戰,劉玄稱帝后,又馬不停蹄的被調向南方。得不到好好休息,戰鬥力大打折扣,除這十萬人外,其它部隊都是各郡縣抽調來的郡兵和壯丁,組織分散,調令不一。很難凝聚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第三,主將分歧嚴重,王邑認為,他率領如此龐大的軍隊,就應該一線平推,沿路摧枯拉朽,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嚴尤則認為,現在綠林主機正在圍攻宛城,他們應該放棄昆陽等沒有戰略意義的城池,率軍直撲宛城,消滅綠林主力,其它的小據點就沒有意義了,雙方雖同處一軍,但是貌合神離,難以精誠合作。
第四,統軍將領水平不高,由第三點可知,很明顯嚴尤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但是王邑仗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軍隊裡搞一言堂,聽不進他人意見,而且王邑認為自己兵馬眾多,無論到哪裡都應該耀武揚威,“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事實上,新莽大軍和昆陽小城較勁的同時,宛城的守將岑彭已經投降。王邑的六十萬大軍已經失去了最佳進攻時機,而且非常有可能腹背受敵。而且王邑等人根本無法當將軍,作為全軍首腦,當聽說宛城失陷後居然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驚恐之色。這種行為使全軍很快陷入恐慌,士氣大跌。
第五,圍城策略失當,昆陽城內雖然只有一萬多義軍兵馬,但是昆陽也是一座小城,一萬義軍的兵力足夠無死角防守。而新莽大軍在攻城時也選擇了四面圍攻,這樣打完全發揮不出兵力優勢,縱然有六十萬人,但是每次攻城的人數都因為昆陽地狹而限制在一個很少的數量。而且四面圍城,城內軍民皆無生路,不得不拼死一搏,昆陽城反而能固守數日而不淪陷。
第六,新莽主將過於輕敵,劉秀率援軍剛到昆陽時,曾率千餘騎兵衝陣,王邑也只派了千餘人去應戰,白白讓劉秀討了便宜,大漲劉秀軍士氣。
最後一點,打仗人多固然好,但是人多卻得不到有效的指揮時反而會對自己非常不利,為什麼古代打仗講究陣形,就是怕這種事發生。新莽軍恰恰犯了這種非常嚴重的錯誤,當時劉秀率三千人衝陣,王尋,王邑等人只率萬人出陣,並且嚴令各營沒有命令不準妄動。
王邑等人打不過劉秀兵馬,並且王尋還被劉秀軍當場斬殺。
中軍被沖垮後,恐慌迅速蔓延全軍,再加上城內守軍出城迎敵,新莽軍由於得不到有效的指揮,頓時作鳥獸散。數十萬人亡命,後果可想而知,可以說絕大部分新莽士兵都是被自己人踩死的,掉河裡淹死的,真正死於戰場上的沒幾個。
回覆列表
其實這種所謂的兵力懸殊對戰本身沒有實際意義。在打仗的時候,區域戰役的規模很多受地形與氣候影響的。地形關係到兵力的部署與排開,氣候則影響後勤保障。以函谷關為例,函谷關地形僅容得下數萬人捉對廝殺,這時候就算有百萬大軍那也只能卡在函谷關外觀賞前面幾萬人在打仗。這昆陽之戰也一樣。新軍雖然數量多,但耗費的糧草也多,因此,這四十萬部隊能投入到前線的也就十來萬左右。而這支十來萬人的部隊又是從全國各地徵調來的,本身相互不熟悉,配合不起來。這種部隊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就是害怕混亂,一旦打起敗仗來會互相掣肘。在昆陽戰役中,劉秀利用的就是特點,他的三千多兵力全部是騎兵。在對攻的時候,三千兵對抗十萬兵肯定會被踩死,但如果只是騷擾,那無疑會有四兩播千斤。在戰役中劉秀繞過圍城的正規部隊,直接殺向那些戰鬥力弱的伙伕民兵,等消滅完了那些軍隊,敵軍也就混亂了。前線正規軍也會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