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跪射俑
-
2 # 時光山人
1884年,在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成功攫取剛果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後,他開始掠奪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而勞動力不足是他要解決的重要問題。1898年,利奧波德二世派出代表餘式爾與中國當時總理各國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簽訂了《中國與剛果專章》。
條約的內容主要有兩條:一、中國與各國所立約內,凡載身家財產與審案之權,其如何待遇各國者,今亦可施諸剛果自主之國。
二、議定中國民人可隨意遷往剛果自主之國境內僑寓、居住,凡一切動者、靜者之財產,皆可購買執業,並能更易業主,至行船、經商、工藝各事,其待華民與待最優國之人民相同。
可以看出,條約簽訂的目的就是為了剛果能夠從大清合法地招募華工出國,剛果也想取得與其他列強一樣的最惠國待遇,並對華工在剛果的各項權益提出了保障。
不過,這個《中國與剛果專章》最終沒有獲得清政府的批准。
條約簽訂的時候,正處於維新變法期間,這個時候政局動盪、關係錯綜複雜,根本不會有人重視這件事;另外,李鴻章隨後就退出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調到兩廣。所以,這個條約沒有獲得清政府的批准,只是一個無效的條約,利奧波德二世也沒能實現他招募華工的目的。
-
3 # 汐於子
是有怎麼回事的。
剛果作為一個小國,在1483年開始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國不,他們相繼來到這片神奇的土地,為爭奪統治區吵鬧不休,還不惜兵戎相見。終於在1884年11月在柏林坐下來進行談判,用和平手段劃分勢力範圍。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談判中,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棋高一著,利用列強相爭、互不相讓的心理,居然縱橫開闔、火中取栗,獲得英、法、德等國首肯,將剛果(金)全部劃歸他己有。而且這塊殖民地不屬於比利時國家政府,而是屬於比利時國王的私有產業。
但是被清政府決絕之後,透過中介招募華工。
從1892年開始,利奧波德二世跟比利時在華代理人,還有以中國沿海城市為據點的勞工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讓其在中國為剛果自由邦招工。
可是這樣招工一則代價太高,中介漫天要價;二則是招工規模太小,第一批華工只招去了542人,滿足不了需要。
於是他叫讓餘式爾伯爵為自己的全權代表,跟清政府有關部門談判招工事宜。
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6年寒暑的不懈努力,李鴻章大人跟餘式爾先生在天津簽訂名一個條約——《中剛天津專章》
《中剛天津專章》很簡單,主要內容只有2款,條約內容對中國似乎還挺公平友好。
第一條就是賦予剛果自由邦在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允許剛果不受任何限制在中國招工,直說了就是隻要是列強在中國享有的特權,剛果自由邦也能享受,一樣都不少。
不過最終還是沒有簽訂成功。
-
4 # 古今那些趣事兒
在中國近代史程序中,確實存在過剛果(金)與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這一史實,這個不平等條約名為《中國與剛果專章》,簽訂時間為1898年5月22日。該條約大致內容共有兩條,大清國與大剛果自主國行通商之約,
其一:中國與其他國家所簽訂的條約,將給予剛果自主之國同等待遇;其二:華人民可隨意前往剛果自主之國居住、營業、經商,所受待遇與最優國之人民相同。從條約內容來看,這似乎算不上一份不平等條約,然而深究其內容背後,其實是當時的剛果自主國,需要引進大批的廉價華工勞動力,這才有了這份冠冕堂皇的條約。
剛果(金)地圖
而且,這份條約並非剛果(金)與清政府之間的條約,它其實是晚清政府與殖民統治剛果(金)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9世紀後半期,歐洲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坐落在非洲心臟地帶,有著豐富資源的剛果(金)自然成為了西方列強爭奪的焦點。1884年年底,比利時、法國、葡萄牙、英、美、德等國舉行了柏林國際會議,這場會議的主要目的就是達成關於剛果河流域的協議。
當時的歐洲小國反倒漁翁得利:比利時國王利用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獲得了剛果河以東的廣大區域。由於這塊區域是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他在這裡成立了所謂的“剛果自由國”。
剛果(金)軍人
19世紀末期,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自由邦實行殖民統治初期,對當地的百姓進行了殘酷的掠奪,他強迫當地的村民按時繳納象牙、野生橡膠等資源,如果村民們無法完成繳納任務,他們將會受到殖民者的鞭打、斷肢、砍頭甚至槍決。
利奧波德二世的血腥統治,給剛果(金)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導致當地勞動力大量削減。利奧波德二世為了繼續掠奪剛果(金)的資源,這位殖民者開始挖空心思地招募華工,為了讓華人名正言順的前往剛果自由國開鑿礦山、修建鐵路,他派出代表餘式爾,與清朝總管各國通商事務的大臣李鴻章簽訂了《中國與剛果專章》。
因此,看似是中國與剛果(金)的不平等條約,其實是晚清政府與比利時殖民統治者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剛果(金)城市現狀
就在這份條約簽訂後不久,利奧波德又提出派遣一支剛果自由邦的黑人軍隊駐紮中國,以此來保證剛果自由邦人民在中國的合法利益。
不過,由於當時中國的政局變化莫測、錯綜複雜,在這份專章議程不久後,李鴻章就退出了總理衙門外調廣東,這份《中國與剛果國專章》不僅沒有得到中國的承認,利奧波德二世想要在中國駐軍的目的也沒有實現。
-
5 # 穿插游擊隊
提起“剛果”,我們能想到什麼?聖安娜大教堂?炎熱的氣候?中非人民綿延流長的友誼?事實上,一百多年前,清政府曾和剛果簽訂不平等條約,甚至只差一點,剛果便能享受到“最惠國”待遇,這究竟是為何呢?
不平等條約,憑啥來籤?
要說剛果和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許多人的腦海裡肯定會跳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首先,現在的剛果河流域還存在兩個名為“剛果”的國家,一個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為金沙薩(所以簡稱剛果(金)),另一個是剛果共和國,首都為布拉柴維爾(簡稱剛果(布))。兩個剛果的中間正是川流不息的剛果河,隔水相望的,便是這一對“孿生”兄弟。
“兩個”剛果的背後牽扯出黑暗的殖民統治,這先暫且不提,但既然飽受殖民之苦,這樣的“苦主”,怎麼看也沒辦法和侵略、霸權、不平等條約聯絡起來。
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剛果共和國地圖示意,圖源網路
問題的癥結恰好指向了殖民統治。
準確地說,差點和清政府簽訂條約的是剛果(金),它在獨立之前還有一個名字,剛果自由邦。
誰給的名字呢?歐洲列強。
誰是始作俑者呢?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
利奧波德二世究竟做了什麼?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圖源網路
葡萄牙、法國等都曾在非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也不例外。工業革命後,比利時雖發展快速,但他也把目光投向了非洲。透過一系列暗箱操作,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河流域佔領了大量土地。柏林會議上,利奧波德二世想盡辦法,成功使得其他參會國同意建立“剛果自由邦”,也就是“比屬剛果”,和法屬剛果劃域而治,這麼一來,剛果自由邦正式淪為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屬地。
利奧波德二世迅速開始了在剛果自由邦的橡膠種植和礦業開採。最開始負責幹活兒的是當地奴工,利奧波德二世對這些人十分殘忍,他們不僅沒有自由,被最大限度地壓榨,甚至隨時可能被殖民者當作靶子射殺。毫無人性的壓榨和殘虐下,當地奴工死傷慘重,勞動力銳減。他注意到了當時正受列強侵略的中國,他決定招募華工。事實上,華工的悲慘命運很早就被書寫了。當時英國報紙一語道破他們的險惡用心——“實以華工傭儉 , 可多得餘利耳。”(《論北非洲華工》,《外交報》1903年第23期)
根據記載,利奧波德二世曾兩次遣使入清招募華工,但都以失敗告終。頭一回,清政府認為,我們沒有任何條約關係,不能招工。第二回,也就是1892年,招工倒是成功了,但華工們遇上當地惡劣的氣候和殘暴的剝削,同樣死傷慘重。
殖民者只剩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招到更多華工?利奧波德二世一看,你不是說沒條約不讓招工嗎?那就籤個條約。
1898年,利奧波德二世派遣餘式爾伯爵入華。
一場簽約陰謀也即將展開。
條約簽了什麼?
簽訂條約之前,還有一段插曲。
當時晚清負責外交事務的部門叫總理衙門,全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餘式爾來華後,總理衙門的人一看,剛果是比利時的屬國,和屬國訂約,這事兒從來沒有過。思量再三,乾脆發電報給駐英國公使羅豐祿,詢問西方各國是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
兩封是這麼寫的:
“發出使羅大臣電。五月初四日。阿非利加之剛果小國,系比利時君主兼轄。光緒己丑 (1879)芝田曾代介紹。今派使來京,請立通商約章。英、德各國曾與否與剛果立約?希速查明電奏。支。”
“發出使羅大臣。五月初八日。魚電悉。英、德既與剛果訂商約及通行章程,是否認為自主?抑與比利時國主訂立?希詳查電覆。齊。”
這種搖擺態度並沒有持續多久,最終這份條約還是訂立了。至於清方同意簽訂的緣由,或許可以從總理衙門上呈的一道奏摺中略尋一二:
查剛果雖為比利時兼轄之邦,然系自立一國,在阿非利如 (加)洲之南。中國自與各國通商以來,風氣大開,到處皆有華民謀生之路,似應準其訂約。惟不必照歐美各國條約之繁冗,因與訂簡明專款二條,以示羈縻而昭友睦。
從這道奏摺中可以推測,其一,雙方心照不宣,條約簽訂的根本緣由之一還是“華工”,其二,當時的清政府認為雙方簽約可能於己有利。
那這條約到底簽了什麼?據學界考證,各種資料中對這份條約的記載相對模糊不說,版本也是五花八門,光是名稱就有《中國與剛果專章》《中剛天津專章》等不同表述。大致可以確定的是,專章的簽約時間是1898年7月10日,簽訂者分別為餘式爾和李鴻章。條約的內容雖然各種版本記述有所不同,但核心意思都差不多,比如《中外舊約章彙編》中記錄的這一版:
一、中國與各國所立約內,凡載身家、財產與審案之權, 其如何待遇各國者, 今亦可施諸剛果自主之國。
二、議定中國民人可隨意遷往剛果自主之國境內僑寓、居住, 凡一切動者、靜者之財產, 皆可購買、執業, 並能更易業主。至行船、經商、工藝各事, 其待華民與待最優國之民人相同。
簡單來說,這條約一簽,剛果也就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和最惠國待遇。有學者認為,《中國與剛果專章》事實上就是關於華工出國後的相關權利及剛果自由國合法從中國“招募華工”的專章。
李鴻章
值得慶幸的是,比利時的如意算盤落了空。1898年,李鴻章離開了總理衙門,去往廣東任職,而由他經手的這份條約,最終未能得到清政府的官方承認。
所以這份條約,事實上沒有掀起多大風浪,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被注意,也只有些許史料中的隻言片語,證明它曾存在過。
1182個不平等條約的背後
雖說《中國與剛果專章》是曇花一現,最終淪於沉寂,但置身於餓狼環伺的歲月,《專章》和眾多不平等條約一樣,仍然是曾懸在舊中國頭頂那一把利刃。
清末時局圖(圖源網路)
曾有這麼一種說法,舊中國和其他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共有1182個,從1840年到1949年,110年間,帝國主義強迫中國簽訂了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舊中國曾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竟有如此之多?
首先有個問題,什麼是“不平等條約”。較為通行的一種說法是,不平等條約存在兩個核心,一是其中一方簽訂國“喪失利權”,二是其中一方簽訂國“被迫簽訂”。那為何會有1182個不平等條約一說?
這一說出自王鐵崖先生編著的《中外舊約章彙編》,書中收納整理的條約一共編號1182份,這讓“1182個不平等條約”的說法逐漸產生。事實上,這種說法逐漸受到學界質疑,一方面,王鐵崖先生曾指出,呈覽內容包含所收集到的舊中國官方甚至於民間和他國簽訂的各類條約,以此來做總數,可能不夠嚴謹,另一方面,有一些研究經過考辨發現,一千多個條約中有將近三分之一不應算作不平等條約。
這就涉及到條約的不同型別。在歷史上,英國、美國、法國、沙俄等17個列強曾與中國簽訂不平等合約,但實際上,除此之外,許多條約並不能歸入此類。比方說,舊中國也曾和其他國家簽訂“平等條約”。日本與中國的第一個條約《修好條規》,北韓與中國的《通商條約》都屬此類。再比如說,大多條約最終沒被承認,其中就有《中國與剛果專章》這類“條約”。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透過各種手段蠶食當時落後的舊中國,甚至想出以“剛果”之名與清政府簽訂條約,來實現比利時的目的。事實很明顯,吞噬也好,蠶食也罷,中華民族挺直了脊樑,從未低頭。
參考文獻: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M]. 三聯書店, 1962.張振鵾:論不平等條約——兼析《中外舊約章彙編》[J]. 近代史研究, 1993(02):4-23.高放:近現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來龍去脈[J]. 南京社會科學, 1999(02):19-29.茅海建: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對外觀念的調適[J]. 歷史研究, 2002(06):23-50.龍向陽、何玲霞:《中國與剛果專章》的考證與評價[J]. 非洲研究, 2015(2).梁啟超:李鴻章傳 (第二版)[M]// 李鴻章傳, (第二版). 海南出版社, 2001.網文:剛果(布)和剛果(金),這兩個國家到底有什麼區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1080884955140211&wfr=spider&for=pc
END
-
6 # 秉燭讀春秋
無論是在蠻荒或者文明時代,落後就要捱打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腐敗的晚清和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詮釋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清政府在強盜們的堅船利炮逼迫下,簽訂了無數的屈辱條約,究其原因就是“落後”兩個字。當時的老牌歐洲國家,比如英國、法國、德國都實行了工業革命,走向了工業化,而晚清還處於農耕社會。
西方列強手中有洋槍洋炮,而八旗軍卻靠的是馬刀和騎兵,熱兵器對冷兵器,兩者懸殊太大,實力不可同日而語,被迫吞下屈辱在所難免。
軟弱的清政府被強者欺負事非得已,被至今還處於落後的非洲剛果欺負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事情是這樣的: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二日,清政府外交大臣李鴻章與剛果全權大臣餘式爾,在天津簽訂了《中剛天津專章》。
主要內容有兩條。第一條:中國與各國所立的約內,凡載身家,財產與審案之權,中國與各國所訂條約規定之人身、財產與審案之權,剛果亦得享有;第二條:中國民人可隨意遷往剛果,買賣動產、不動產,經營工商業,均得享受最惠國待遇。
從簽訂的條約表面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平等之處,一沒割地、二沒賠款。
如果你瞭解了簽約下的歷史背景,你就會感到毛骨悚然,你會深深理解西方列強“吃人吐骨頭”的險惡用心。原來這份條約背後的主要核心就是想把從中國販賣勞工合法化,以便獲得廉價的勞動力。
另一隱情是,李鴻章表面上是和剛果(金)簽訂的條約,實際上是和時任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簽訂的,為什麼有此一說呢?
原來當時的剛果(金)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財產。
這就令人奇怪啦,在當時剛果是非洲的第一大國,因何成了比利時國王的私人財產了 ?原來這也是落後就要捱打的具體表現。
19世紀末的剛果比大清還落後,屬於貧困落後無主之地 ,最初是被法國霸佔,繼而引起英國,德國等列強的垂涎,這些老牌兒帝國主義紛紛進入非洲挖礦,隨後把剛果進行了分割,各自擁有勢力範圍。
當時的比利時二世國王是一個具有經商天賦的猛人,統治的國家不大,但是野心不小。列寧諷刺他是一個生意人、金融家和姦商,西方史學家則稱之為“殖民主義之王”。
比利時二世國王也想染指非洲,但比利時是一個歐洲小國,到非洲搶肉吃,無疑虎口奪食,畢竟和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硬剛實非上策。
怎麼辦呢?想吃肥肉必須另闢蹊徑,二世國王靈機一動,以科學考察的名義派人到剛果進行滲透。
還別說,這辦法具有前瞻性,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就是採用這種科學考察的名義,到中國東北進行滲透的,把東北的地理環境瞭解了個底掉,繪製的東北地圖詳細到每一寸土地。
二世國王派去的先遣隊,經過各種手段的操作和多年的謀劃,最終把現如今的剛果(金)變成了比利時二世國王的私有土地。
據說是二世國王用自己的資金,從其他歐洲國家買過來的。在其他列強眼中,剛果就是一個不毛之地,但在比利時二世國王看來,剛果遍地是黃金。
原來經過科學考察,剛果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資源。比如黃金、鐵礦、銅礦等。
從具有經商天賦這方面來看,二世國王名不虛傳,在19世紀末,能把大面積土地買來,也只有比利時國王一人能做到,講真他比秦朝時“奇貨可居”的大商人呂不韋牛氣多了。
發現礦藏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把這些礦藏從地下挖掘出來,這就涉及到了勞工問題。
當時剛果是一個貧困而鬆散的烏托邦,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體質很差,壽命很短,當地的礦工被當做牛馬使喚,大部分被活活累死了。
自從二世國王開發礦藏以來,剛果的人口急劇下降。尤其是壯勞力難尋,國王堪比發動了一場戰爭,要獲得優質的勞工難上加難。
沒有勞工財富只能埋在地下,招到更多的勞工是當務之急,這時二世國王把眼光投向了亞洲的大清朝。
清朝人多地廣,是天然的優質勞工市場,如果把招勞工合法化,勞工荒這個問題將迎刃而解。
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比利時的二世國王,命他的手下餘式爾,在天津和李鴻章簽訂了《中剛天津專章》,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兩條主要內容。
仔細分析,條約的第一條實際就是強迫大清給予剛果最惠國待遇,即把其他列強的優惠條件也給予剛果,顯然剛果成了鴉片戰爭的戰勝國。
第二條是關鍵,鼓勵華人去剛果創業,其實是把偷運勞工去剛果挖礦合法化。
之前二世國王曾在澳門招收過華工,結果十去一人回,由此可以想見工作環境之惡劣,掙不到錢卻把命丟在了剛果。
比利時國王只好透過誘惑勞工去剛果挖礦,試圖從國家層面獲得廉價的勞動力。
比利時國王的陰謀最終沒有得逞,清政府不承認李鴻章簽訂的這份條約。其理由剛果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只是比利時二世國王的私有家園,夠不上和清政府簽約的資格,這份合約也就沒有施行。
1908年,剛果轉歸比利時政府管轄,從此成了比利時的殖民地,即比屬剛果(金)(今薩伊共和國)。
雖然條約沒有生效,比利時二世國王卻始覬覦大清這塊肥肉,多次參與侵略中國。 堂堂的天朝上國竟然被一個歐洲小國國王欺負,慈禧太后的老臉往哪擱?“落後就要捱揍”這句話誠不欺人也。
-
7 # 薩沙
非洲的剛果的男性,平均陰莖長度達到了16.5釐米,堪稱世界第一。
言歸正傳。
其實剛果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為金沙薩(簡稱剛果(金)),另一個是剛果共和國,首都為布拉柴維爾(簡稱剛果(布))。
今天的主角是剛果(金)。
1876年,比利時在剛果(金)開始殖民,在1885年成立剛果自由邦,到了1908年正式將這裡取名為比屬剛果。
原則上,剛果(金)是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國王的私人財產,沒有人可以分享。
後來這裡又改為比利時屬剛果殖民地,名字變了,本質沒變。
比如剛果自由邦也叫作剛果獨立國,名義上是獨立國家,實際上所有政務都是比利時操縱。只是一個掩人耳目的虛假國家而已。
剛果(金)面積很大,資源豐富,比利時殖民者主要透過橡膠種植和礦產開採撈錢。
當比利時人在這裡非常惡劣,強迫當地大量黑人作為奴工,每天只給一點工資,經常打罵甚至開槍射殺。
當時比利時人認為剛果黑人“兇悍好鬥,吃硬不吃軟”,所以給予強烈手段鎮壓。
他們規定,如果剛果黑人從事橡膠種植,長期不能達到殖民者規定的數量,就會被當做叛國而處死。
然而,黑人也不好對付,經常全村武力抗拒,同白人開戰。
利比時士兵畏懼傷亡,也不願意胡亂殺人,往往敷衍塞責,編造數字應付上級。
結果比利時政府竟然要求他們上繳人手來證明自己擊斃黑人的數量。
所以,比利時士兵不但要殺人,還要斬下右臂上繳作為證據。
有時候士兵還有點人性,只是砍斷黑人手臂,並不將他殺死。但這也是重傷,大部分斷臂黑人還是會死去。
所以,一時間剛果出現了大量斷臂的黑人。
誰都知道,人一旦失去了右臂,就基本失去了勞動力,這些殘疾黑人的下場可想而知。
於是,黑人開始頻繁暴亂和逃離,剛果人口到了20世紀初,幾乎減少了一半。
這導致比利時嚴重缺乏工人。
19世紀後期,華工開始進入世界各地,尤其是美洲地區做工。
白人殖民者認為,華人能夠吃苦耐勞,又膽小怕事,容易管理和壓榨,是不錯的工人。
況且,當時滿清政府一般不管海外工人死活,也便於殖民者亂來。
然而,原則上剛果是獨立國家,比利時和滿清簽訂的條約對他無效。
無奈之下,比利時出面壓迫滿清,同他的傀儡國剛果獨立國簽訂條約。
這份條約簽訂在1898年,是李鴻章一手包辦的。
但是,此時義和團運動已經很誇張,北方亂成一團。
1年多後庚子事變爆發,比利時也是八國聯軍一份子,雙方正式開戰。
所以,這個叫做《中國與剛果專章》或者《中剛天津專章》條約,壓根就沒有實行過。
條約的內容也殘缺不全,大體是允許剛果獨立國在中國合法招收工人,剛果保證工人在該國的財產權。但是,剛果也具有領事裁判權和最惠國待遇。也就是列強在中國享有的特權,剛果獨立國也能享受,一個都不少。
剛果其實就是比利時,但滿清泱泱大國,同一個非洲小破國簽訂這種條約,也絕非什麼光彩的事情。
萬幸的是,條約簽訂以後就爆發庚子事變,實際上華工也沒有大量被騙到剛果。
不然,以剛果黑人連手臂都保不住的現狀,華工去了估計又是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
8 # 古樓殘卷
這個事情,可以說是華人的不幸,同時也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學過地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其實有兩個剛果,一個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因為首都是金沙薩,另一個是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布)),首都是布拉柴維爾。
而今天所說的這個剛果就是剛果(金)。
時代背景這個地方在1885年成立自由邦,1908年正式命名為比屬剛果,因為他是比利時的殖民地。
名義上是自由獨立的國家,實際上全部為比利時掌控,就是比利時的全資子公司。
那裡盛產橡膠,各種各樣的礦產非常豐富,這就決定了這裡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最早是僱傭當地黑人幹活,黑奴命運非常悲慘,比如政府規定,黑人種植橡膠不達標,就會被叛國罪處死。
所以,當地黑人也經常起來反抗,雙方經常爆發衝突。
比利時士兵也不願意打仗啊,但是上級看到數量不達標,為什麼對黑人沒有懲罰呢?上級要看到證據,證據哪裡來?總不能割首級吧,聰明人想到一個辦法,砍掉他們一支胳膊上交。
割手臂也是有一定死亡率的,在加上大量黑人被砍掉手臂,成了殘疾,沒法勞動。
很快,當地沒有勞動力了。
所以,比利時政府慌了,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的中國正是華人進入世界各地打工的時候,列強紛紛來中國招募華工,工資低,而且他們認為華人好壓榨,膽小怕事,加上清政府不管他們,所以華人被騙到世界各地打工。
比利時也看到了這個機會。
簽訂條約因為剛果是名義上的獨立國家,所以清政府跟比利時簽訂的條約對他們無效。
所以,比利時出面向滿清施壓,最終同剛果簽訂了條約。
1898年,李鴻章一手包辦此事,條約為《中國與剛果專章》或《中剛天津專章》。
這個時候,恰好國內在鬧一個團,兩年後,八國聯軍侵華,比利時也參戰了。
戰爭的爆發,使得這個條約沒有來得及施行,也許這也是一種幸運吧,否則將會有更多的華人慘遭屠戮。
所以我說這個事情是不幸,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只有國家強大了,才不會被欺負。 -
9 # 世界史圖鑑
剛果確實和清政府簽訂了所謂的不平等條約,但這個究竟是強迫還是自願很難確定,而且要注意的是,並不是不平等條約簽署的內容,每一條都是不平等的。不平等條約,是一個政治概念,很多條約內部的一些內容到現在,都被各國所承認。
只不過不平等條約的名稱換了一下而已,比如說兩國之間的互惠貿易,在現在的國家條約中,也有明文規定,在當時的不平等條約裡,也有原文體現,所以單純的一聽到不平等條約,就認為整個條約都是沒用的都是不公平的,未免有些白痴。
曾經的剛果是一塊殖民地,在非洲大陸上這一地區的礦產資源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當中的全是沙漠,而且在當時兩大殖民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都在非洲佔有很大塊的領土,而其他的歐洲國家也紛紛在非洲進行了圈地運動,而剛果這個地區就成為當時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領地,成為私人領地的這一個過程很複雜,也伴隨著歐洲各國之間的爭論和糾紛。
最終為了能夠多方之間的分歧,在協議中承認當時的剛果是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領地,但不是比利時國家在海外的殖民地。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名義上的確認,實際上跟殖民地沒有任何區別,而當時西方國家為了能夠開採非洲的礦藏,在世界各地,都在招攬勞工,這個招攬有正規的兩國之間的合作,勞動力的派遣也有一些非法的勞工買賣。
在當時華人移民,華人勞工,其中包括合法,還有非法在剛果的人數越來越多。清政府自然也想和這個名義上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是比利時殖民地的剛果簽訂很多協議,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華人在剛果地區的利益,這一點晚清近代外交史和晚清華人時都有相關的佐證和材料證明,清王朝在當時對於海外華人的保護和重視程度並不比我們差。
剛果金有沒有像列強那樣的強大政治和軍事力量,所以也希望和這個在當時看來依然是東方強國,東方大國簽訂一系列條約,進而能夠名正言順的招攬勞動力,雙方之間自然就找了一個契機,相互簽訂了雙方之間的條約,單從兩國之間的條約上來看,並沒有太多的不平等,無非就是相互承認,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承認勞工在剛果地區的合法性,清政府承認的當國是名義上的獨立國家,這些東西即便你不承認,也是當時的國際事實,也不需要清政府割地賠款,就是一項條約的簽署相互承認而已。
問題就在於清政府在以前和英國,美國,法國簽訂的互惠條例,這就使得剛果即便不是資本主義列強,但是與清政府簽訂了條約,也適用互惠條例,都不要說是當時的剛果就是當時的巴西澳洲都與清政府簽訂了相互認可的基本國際條約,但是因為清政府和資本主義真正的列強籤的真正的不平等條約,所以這些人也就跟著一條船走,自然也獲得了在清政府統治範圍內的很多優待條例。
但是這些優待條例說實在的,除了那些真正的資本主義列強可以享受到之外,其他國家也只是名義上的,而且這些國家也並沒有主張這些優待條例,清政府也不願意過多討論這些問題,所以這些優待條例更多的是在法理上說得通,但是在實際過程中,不平等條約所體現出來的雙方之間的不平等,不對等,並沒有在清王朝與當時的剛果巴西這些殖民地國家交往中有任何明確體現。
雙方之間最多的經濟糾紛,就是勞工和華人在當地的一些治安案件,清政府在結束統治以後,民國政府掀起了多次改定新約運動,改定新約運動主要針對的不是不平等條約內的每一個條款,而是一些特惠條例,曾經簽署的大量的所謂的不平等條約的正常條款,都得到了當時的民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共同認可,因為華工華人還有雙方之間的正常貿易往來,即便當下都是廣泛存在的,不可能一棒子打死。
一個條約體系內部,不論任何時候,只要發生國家交往,就會出現的一些雙方條例,沒有人去質疑它的合法性,那都是國際慣例,人們關注的只是不平等的那部分,條約中那些特惠優先優待的地方,所以一提到不平等條約,別閉個眼睛罵人,有點腦子的。先看一看,不平等條約具體的條文,然後根據條文是否有真的不平等的構成,進行簡單劃分,著重分析有點理性,並不是丟臉的事。
回覆列表
有這回事。
剛果是非洲地區的一個重要國家,他們的位置是在非洲尼羅河的附近,哪裡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所以這裡的老百姓靠著水資源生活的也是比較好的,可是到了最後卻生出來了野心,這個國家在19世紀的末期,成為了一個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大國,號稱軍隊幾十萬,但和大清比起來,這些都不算什麼,可就是這樣的一個非洲小國,卻在清朝末期連大清這個世界帝國都敢欺負。
因為清朝的懦弱和屢戰屢敗,使得周圍的國家都來入侵和欺負清朝,這是在歐洲列強入侵之後發生的事情,當時的大清也算得上是一個傳統老大帝國,可是因為大清的閉關鎖國使得他們十分落後,昔日的老大帝國連英法兩個國家都打不贏,最後清朝還是靠著賠款割地才勉強生存下去,這些事情刺激了後來的國家,而當時的剛果就是這樣一個國家。
剛果國王想要從大清掠奪人口
剛果從19世紀以後,被葡萄牙殖民以後也進入了一個殖民發展時代,原來的許多剛果人被消滅,剛果老國王之中的許多貴族成為了葡萄牙人手下的傀儡,可是卻因為這種情況,使得剛果的野心開始出現,當時的非洲國家十分少,而剛果則是佔據著許多國家的土地,成為了一個號稱非洲大國的帝國,可是這個非洲大國卻沒有那麼多的人口那守護自己的國土。
當時的剛果聽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國家叫做清朝,聽說他們這個國家人多但是好欺負,聽說是一個國家都能打敗他們 ,而剛果國王就想著要從大清去掠奪人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剛果也派出了使者去找大清的總理衙門去交談這件事情,可是大清的總理衙門卻沒有發現這個國家,甚至連這個國家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便把剛果的使者放在了一邊,沒有一個人理他。
可歷史發展到幾十年之後,剛果還是沒有放棄,他們一直在中國招攬人口,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戰敗以後,剛果派出了使者成績敲詐中國,想要大清派出人口去剛果地區幫助開發,而當時的李鴻章也是十分痛苦,本來被日本打敗就十分苦惱,還碰見一個號稱歐洲列強的剛果前來敲詐。
剛果當時就冒充著歐洲列強和清朝簽訂了《中剛天津專章》,這裡面規定著大清必須要給剛果片面最惠國待遇,還要允許剛果在中國境內駐軍,而當時的大清也是沒辦法只好答應了後來卻因為剛果在非洲戰場上面的失敗而不了了之,不然大清的臉都要丟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