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哥哨位
-
2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作為潛艇武器的其中一種,核潛艇主要以核反應堆作為航行時的動力,大多核潛艇在水下的續航能力能夠有20萬海里左右,1954年美國率先研製出世界上首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而後隨著這款核潛艇的下水試驗,各國意識到這類裝備的優勢,紛紛開始投入研製。根據配備的武器裝備來看,核潛艇主要可以分為攻擊型和彈道導彈型兩種,其中攻擊型核潛艇主要以魚雷,反艦導彈等常規裝備作為主要武器,可以用於攻擊水面或者水下的艦艇。對比之下,彈道導彈核潛艇主要以洲際導彈為武器,可以用於攻擊戰略型目標。世界上第一款投入使用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是美國的“喬治華盛頓”號,它的出現讓潛艇的發展進行到一個新的階段。
1988年9月,中國的巨浪一號彈道導彈成功完成水下發射試驗,這標誌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法國以及英國之後第五個掌握這類技術的國家,中國的二次核打擊力量建設變得更加完善。一般來說,戰略型核潛艇因為攻擊目標的特殊性,比較注重潛艇的隱蔽效果,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長時間潛航,使用消聲裝置等,另外為了能夠更好地在隱蔽環境下對目標進行襲擊,戰略型核潛艇通常在水下發射彈道型導彈,水下發射深度大約為20-30m。
導彈發射裝置通常是由外筒,內筒,液壓減震器以及介面卡等部件組成,彈道導彈被裝備在發射筒內,在筒蓋的下端裝有一個水密隔膜裝置,可以有效地避免海水滲透到發射筒裡,在平常不使用的時候,導彈發射裝置主要可以用來維護導彈的效能,讓其能夠正常使用。這類裝置可以根據發射能源的不同來進行劃分,其中包括空氣動力,燃氣蒸汽動力等裝置。另外,還有些導彈發射裝置不是靠發射能源提供動力的,而是利用導彈自身配備的助推器來推動導彈發射。
當戰略核潛艇要發射彈道導彈的時候,它首先會在接收到作戰任務以後,快速地趕往發射地點,然後到達一定的水下發射深度,這個時候發射裝置開始進行準備工作,給導彈發射裝置的內筒充氣,在筒蓋裡面注水,等到薄膜上下壓力達到一致的時候,將筒蓋開啟,操作員隨後為其安裝電爆管,按下發射按鈕,正式發射導彈。據悉,在發射的時候,發射筒內的液壓裝置會將導彈彈射出去,衝破隔水膜,進而穿過水麵進入到大氣層中,導彈立即點火,按照指令調整好姿勢之後射向既定目標。
通常情況下,戰略核潛艇在平時會按照規劃路線潛伏在水底進行巡航工作,具體的位置和航行方向都不會對外透露,只有在得到發射指令的時候,它才會上浮到發射的深度,根據具體要求進行秘密襲擊,當任務完成,發射完洲際導彈之後,潛艇就會再次回到基地,繼續進行水下巡航任務。整個過程要求快速,精確,因為在發射導彈的時候很容易就會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這時候戰略核潛艇就是非常明顯的攻擊目標。一旦對方發現戰略核潛艇的存在,就會發動反潛武器對其進行攻擊,那核潛艇就不一定能安全地返回基地了。
不過戰略型核潛艇在常規攻擊方面的效能還不錯,一般來說是可以抵禦敵方的反潛襲擊,安全返回巡航地點的。即使不能回去,戰略型核潛艇還是可以繼續使用洲際導彈進行發射,況且考慮到洲際導彈的殺傷力,使用這類武器的時候世界應該已經處在全球性的核鬥爭當中了,這個時候也沒必要回去。
-
3 # 科羅廖夫
據環球網報道,美國《驅動》網“戰爭地帶”專欄在2021年11月13日炒作稱,到目前為止,中國正在大規模擴充其戰略核武庫,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五角大樓釋出的一份新報告強調了在一種能力進展,即開發和部署遠端潛射彈道導彈,這種導彈可以從距離大陸較近的不易受攻擊的“堡壘”海區發射,甚至可以從港口發射。
《驅動》網站稱,截至目前,中國仍在大力擴充核武庫。除了提及H-20戰略轟炸機和某型隱身戰術轟炸機外,把重心放到所謂中國下一代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中國目前擁有六艘09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核潛艇最多攜帶12枚巨浪-2型潛射彈道導彈。並以此聲稱,中國可將該艇部署到南部海域的“堡壘”海區,理論上可以齊射72枚潛射洲際導彈,對美髮起戰略打擊。
其實美軍才是南部海域穩定的搗亂者。經過一個月的調查後,美軍終於向外界公佈了“康涅狄格”號核潛艇,與不明物體相撞的最終結果。據悉,該型潛艇是在南部海域某水域,撞擊到了一座“不知名的海底山脈”。此外,還撤職查辦了三名軍官,包括該艦艦長、副艦長以及水手長。至於具體過程和相關細節,美軍仍然三緘其口。
堡壘海區由蘇聯海軍在冷戰時期提出,指的是海區環境以及水文條件適合核潛艇活動,因此將核潛艇部署到該海區進行戰備值班或遊弋巡邏。和平時期擔負鞏固海疆的任務,戰時狀態下則成為海基核力量,實施對敵戰略打擊的重任。作為海基核力量的引領者,美俄兩國都有專屬的堡壘海區,如美國將太平洋北部和加勒比海打造成堡壘海區,以此保證本國“後院”的安全。
冷戰時期,蘇聯在歐、亞大陸兩端打造“堡壘海區”,東有鄂霍茨克海、西有巴倫支海。目前俄羅斯也繼承了蘇聯海軍的戰略,也將巴倫支海和鄂霍次克海打造成堡壘海區,作為突發情況下,前出執行對敵核反擊的基地。
在俄海空軍的基航空兵和水面艦艇的牢固控制下,俄羅斯的戰略核潛艇可以巴倫支海(北方艦隊)、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艦隊)的堡壘區安全地潛航,安逸地發射導彈。俄海軍的德爾塔4和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的帶彈值班時間平均為57天,加上進入堡壘海域的途中時間,一共79天。核潛艇到達發射陣地後,會以12節左右的巡航速度在水下持續巡航一兩個月,定期接近水面,接受長波電臺指令,或釋放通訊浮標接收詳細指令,可以隨時發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作為後來者,中國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堡壘海區,那就是渤海。中國之所以一開始將核潛艇部署在渤海,有多重因素在內,一是可以拱衛京津重地,配合遼東、山東半島形成堅實有力的戰略屏障。二是該地區可以得到水面反潛兵力、岸基航空反潛兵力等多兵種的聯合掩護,以此與核潛艇有效協同,執行相關作戰任務更加快速高效,三則是作為內海,有關渤海海洋環境,水文條件等資訊資料,中國對此瞭如指掌,將核潛艇部署至該海區,可快速生成戰鬥力。
因此,綜合種種因素,渤海就成為中國最初的堡壘海區,但是隨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南海相關問題的逐漸升溫,以及域外國家干涉力度不斷增強等原因,中國就將未來堡壘海區發展的重點,轉移到南海區域。此外,渤海的自然條件,隨著現代反潛技術的不斷髮展,使得核潛艇的活動軌跡極易被敵方發現,因此,南海成為堡壘海區顯而易見。渤海總面積7.7萬平方公里,可供核潛艇迴旋的水下空間極其有限。其水深平均18米、最大不過60餘米,核潛艇在此活動時,很容易被敵方掌握行蹤和特徵。因此會對核潛艇的戰鬥力及威懾性造成嚴重影響。
而南海的自然條件相較於渤海而言,可謂是有著天壤之別。一是該海域海水鹽度高、適於聲吶隱蔽。在中國四個近海中,南海年平均鹽度達32%~35%,因此位居榜首。高鹽度環境中,導致聲音傳播速度加快,聲吶探測器材不僅很難捕捉到有關聲訊號,而且還會影響裝置的工作效能。而在季節變換時,高鹽度海水的變化,容易形成密躍層,從而造成聲訊號的反射與折射,在此狀態下,更不易於對核潛艇進行反潛搜尋與定位。
二是南海海水溫度高,不利於聲吶搜尋。南海海水與印度洋海水交換頻繁,加之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因此導致該海域水溫偏高。高溫海域大都位於水體表面,因此對深海活動的核潛艇影響有效,對於聲吶器材的使用也影響很大。每當水溫升高1℃,聲波傳播速度則會提升至4.5米/秒,加之前者因素,導致聲波折射向深處,傳播的距離則越近。因此這種溫度躍層,使得敵方反潛工作難度相應增大。
三是南海氣象條件複雜,便於核潛艇機動與隱蔽。在夏秋兩季,由於季風與颱風的影響,使得南海降雨十分充沛,且颱風活動異常頻繁。因此造就了南海成為中國氣象條件最複雜的海域,在此背景下,隨著海上能見度的降低及海底聲響環境等原因,易於核潛艇隱蔽及機動。
四是南海水下地理情況複雜,易於核潛艇隱蔽與疏散。南海擁有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等4個群島,在此區域分佈著大小約300多個島礁沙盤。而在這些島礁周圍,又密佈著連續的淺海地帶與海溝,水聲條件複雜不已,聲吶訊號大都被反射,因此可以成為核潛艇機動和隱蔽的理想區域。 為此,美媒炒作中國將南海打造成堡壘海區,使用下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實施對敵打擊以及兼具威脅任務的“安全港”的報道,也就不再難理解。中國現有海基核力量的主體構成,大家可謂熟稔於心,因此不再做贅述。針對美媒提出的中國下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則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其實,除了前者之外,中國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發展動態,也是美媒及國內軍政,智庫、以及盟友等多方面勢力聚焦的熱點。從純軍事角度而言,中國發展相關海基核力量,本就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之所以引來炒作及指責等諸多刺耳的聲音,其用意的背後,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繼續秉持著“遏制中國崛起”的冷戰思維作祟而已。換言之,也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愚蠢思想。 此外,美媒此次熱炒南海問題及中國軍力發展的背後,從純政治角度而言,就是想將國內關注點從近期的“康涅狄格”號核潛艇事件上,轉移至中國方面。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他們可以對國內及國際世界,就“康涅狄格”號核潛艇事件做出一個更“完美”、更“合乎情理”的解釋。那就是為了維護南海海空航道自由,我們才發生了“康涅狄格”號核潛艇這樣不幸的事件。
回覆列表
戰略導彈核潛艇是陸海空三位一體核威懾戰略的海基部分,也是目前來說生存能力和打擊能力最強的一個手段。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優勢是隱蔽性,藏身茫茫大海上沒人知道它在哪裡,等它發射導彈時很難快速對它進行打擊。戰略導彈核潛艇並不會跑別人家門口去發射導彈,戰略導彈核潛艇所攜帶的導彈也是戰略導彈,這種導彈都具備洲際打擊能力。也說明戰略導彈核潛艇都是在自己家門口,或者是遠離對方的海域,即便是發現了,除了用戰略導彈能夠對它進行打擊,中短程導彈未必能夠得著它。
戰略核潛艇發射導彈是具有突然性的,目前,反導手段只停留在對於發射後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而不是對戰略導彈核潛艇進行打擊,就是很難發現它在什麼位置發射導彈。同時即便是發射完所有導彈,用時即便是按照半小時算,等預警雷達探測到導彈發射,定位位置,只能是利用彈道導彈反擊,只有彈道導彈的速度快點,飛機什麼的都不行。一枚射程上萬公里的彈道導彈用時也要半小時左右,除去準備時間即便是反擊成功,戰略核潛艇發射導彈也結束了,根本就沒有作用。另外,核大戰都爆發了,對一艘戰略核潛艇打擊意義也不大,除非提前知道它的位置,防範於未然,但實戰中這是不存在的。
戰略導彈核潛艇未必就一次發射完核導彈,其實戰略核潛艇發射導彈也要一個過程,只不過是在水下隱蔽準備。首先就是要向發射筒注水,注水的目的不光是為了形成發射筒內和外面的壓力平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噪音處理。不論是戰略核潛艇發射導彈時有噪音,陸基發射井熱發射、機動發射車熱發射都有這個問題,巨大的噪音會嚴重損壞導彈,注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冷卻降溫,而且為了讓水被導彈火箭發動機噴射的高溫氣體氣化,形成水蒸氣,水蒸氣可以有效吸收噪音聲波。為什麼有冷發射,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優勢就是隱蔽待機,平時無法知曉它的位置。目前探測潛艇依然難度很大,戰略導彈核潛艇並不是滿世界跑,而是在自家防禦圈內遊弋,沒誰能做到把整個海域先打個遍,做不到。如果有海外基地它的活動範圍更廣,監視非常困難,歷次戰略導彈核潛艇射擊演習,除了當事國家別人都不知道它從哪裡發射就是很好的證明。等它發射了,晚了,你只有攔截導彈的機會,沒有時間去打擊戰略核潛艇了,想打擊也不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