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哨兵ZH
-
2 # 麥田軍事觀察
如果從技術角度來說的話,驅逐艦完全可以裝上洲際導彈,問題是誰裝誰大腦袋,二百五才能幹出的事情。
驅逐艦是擔任制海作戰的艦艇,去搭載洲際彈道導彈幹什麼呢?這根本就是一種相當毫無意義的事情,用錯了目的。
到目前為止,水面艦艇從來就沒有搭載過洲際彈道導彈,即便有過類似的想法,最終都是紙上談兵,也只有少數國家在軍艦上搭載過彈道導彈,但是這種行為極為個別,還被人嘲笑,從來就沒有被認為是一種主流。
印度在軍艦上搭載過自己的彈道導彈,從來沒有人對此有什麼高評價,相反引得不少嘲笑,印度實際只是把它作為一種技術實驗手段,而不是一種武器裝備,義大利人也搞過,但也是僅僅曇蒼一現,以水面艦艇搭載彈道導彈,尤其是洲際導彈能夠做到,但是沒有人會做,原因可以簡單一點說:缺心眼才能幹出來的事情。
-
3 # 威吶解析
水面艦艇裝彈道導彈這種操作是有先例的,印度就曾在2000噸級的“蘇坎亞”級護衛艦上測試過發射液體燃料的“大地”導彈,只不過“大地”彈道導彈的射程只有350Km,遠遠稱不上洲際彈道導彈。目前,海基洲際彈道導彈均採用核潛艇作為發射平臺,尚沒有采用水面艦艇作為載體的先例,個人認為從戰略核威懾的效果和實際應用價值來說,完全沒有必要用驅逐艦等大型水面艦艇作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平臺的必要。印度從護衛艦上發射“大地”短程彈道導彈全球現役主要戰略核潛艇對比
1)水面艦艇隱蔽性差不如核潛艇:以目前各軍事強國的天基、空基等偵察水平,對於敵方大型水面艦艇的一舉一動都可以隨時掌握,如果是水面艦艇作為洲際彈道導彈載體,肯定會被其他國家重點“照顧”,一旦出海對方甚至可以做到24小時不間斷跟蹤,毫無隱蔽性可言,若發生戰爭肯定會在第一時間遭到對方打擊。因此,從隱蔽性上來說,水面艦艇無法與核潛艇相比。美國“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很容易被各種偵察手段發現戰略核潛艇可以在整個巡航週期內不浮出海面,隱蔽性極強
2)現役水面艦艇續航力遠不如核潛艇:目前各海軍大國的主戰水面艦艇是排水量5000-10000噸的驅逐艦、護衛艦,當然,也有排水量數萬噸的兩棲艦艇以及十萬噸的核動力航母,但除了美、法、俄三國裝備少量的核動力航母、巡洋艦以外,絕大多數水面艦艇都是常規動力、自持力30-45天,與動輒自持力2-3個月、理論上接近無限航程的核潛艇相比差距巨大。除非是核動力,否則水面艦艇都需要定期進行補給燃料戰略核潛艇理論上擁有無限航程,且自持力普遍在2-3個月以上
3)水面艦艇海況適應性不如核潛艇:水面艦艇在航行中需要時刻面臨海上風浪的影響,絕大部分時間艦艇都處於不同程度的搖擺狀態,如果遇到暴風雨,艦艇的搖擺幅度甚至能夠達到30-40度,狂風捲攜的巨浪能夠將二三十米高的艦艏樓拍的七葷八素,在這種情況下別說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打擊對方,就是保證自身安全也會有不小的難度,即便是小風小浪,艦艇的搖擺也會對導彈發射和打擊精度造成影響。而核潛艇則可以長期在一定水深下穩定巡航,即使發生惡劣海況,數十米的水下也基本不會受到影響,基本上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對地進行核打擊,這反面水面艦艇也遠不如核潛艇。水面艦艇受海上自然條件影響明顯,無法保證隨時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要求核潛艇避免遭受海面環境影響
綜合上述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水面艦艇理論上確實可以作為洲際彈道導彈的載體,但是從使用條件和威懾效果上來說遠不如核潛艇,也許有些掌握彈道導彈技術而沒有核潛艇技術的國家會建造裝備彈道導彈的水面艦艇,但是至少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水面艦艇還不會作為海基戰略核威懾/打擊的載體在各海軍強國的裝備序列中出現。美國下一代海基戰略核威懾/打擊平臺“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效果圖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現在的驅逐艦的噸位普遍都在6000多噸以上,這個噸位大小的軍艦裝洲際導彈是完全沒問題導彈,不過驅逐艦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裝,而導彈的體積也必須做縮小改進。首先洲際彈道導彈是指射程高達8000公里以上的導彈,這一射程基本上囊括了全球各個大洲的陸地,所以被稱為洲際導彈。而在這一方面主要是以陸基導彈為主,而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世界三大真理“東風、白楊、民兵”,而海基潛射則以美國“三叉戟Ⅱ”為代表。
以美國“三叉戟Ⅱ”為例,其彈長13.12米,彈徑2.1米,發射重量為59噸。這長度和重量6000噸級以上的驅逐艦完全可以扛得住。不過把彈道導彈放在驅逐艦上面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它相比潛艇優勢不大,所以並沒有哪個國家會選擇驅逐艦作為導彈車發射平臺。因為作為戰略級的導彈最重要的就是隱蔽,對於這種戰略級別的導彈其隱蔽性就是最大的戰鬥力,像陸基導彈為提高生存能力除了固定的發射井外還有機動的導彈發射車(公路的、鐵路的)。
而海軍的水面艦艇並不適合做為戰略導彈的發射的平臺,因為目標太明顯了,出海必定成為眾矢之的,而且戰略武器是到最後才用,不能直接出來就上核武器吧,也沒看過哪個奧特曼一上來就放大招的吧。如果核武器將水面艦艇作為發射平臺,那麼這一艘軍艦基本上就廢了,一般只能宅在家裡面。所以目前為止也沒見過誰家用水面艦艇作為核武器的發射平臺。
-
5 # 軍武資料庫
只不過世界上還真的不缺傻子,咱說兩個吧。
這船漂亮吧,這是義大利的Garibaldi(加里波第)號輕型巡洋艦,排水量為11300噸。在1936年,這艘巡洋艦就建成了。後來不是二戰義大利最後站對了隊嘛,於是這艘船義大利還是保留下來了。
在1957年-1961年這段時間內,義大利海軍在加里波第號上做出了改建。
在船加了四個垂直導彈發射井。
裝好 發射井後就可以用來發射美國的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
當時義大利做實驗也的確完成了這個舉動。但是後來美國又因為一些自己的考慮並沒有將北極星導彈賣給義大利。義大利自己就開始搞阿爾法彈道導彈去了。
但是這裡就有義大利犯傻的地方了,一邊是義大利軍方在搞阿爾法彈道導彈並且設計核武器,另外一邊是義大利政府為了保障國家安全直接簽訂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就導致義大利軍方的核武器和彈道導彈全部下馬……以至於將加里波第號輕巡洋艦給玩廢了。
再說另一群傻子吧:印度。
印度在2000年自己閱兵的時候就搞了這麼一個玩意遊街。說是搞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導彈發射系統。
還別說,8年以後印度還真弄出來了,這可是印度決定上馬到最終實現最快的一型武器了。
就問這個架勢唬人不唬人?
咱如果挪近一點來看,或許明眼人能發現一個問題:
這船後面就都推平了當發射場了!!
也就是以前的一艘軍艦戰鬥力被削減為還剩下半艘。而且要注意的是,這枚導彈在發射前是要從導彈倉庫拿出來再起豎到發射架上的。折騰不說,還做不到全天候發射。
颳風刮的大一點,導彈就基本上不能靠三哥們人肉起豎的。當然了,既然是軍艦嘛,這裡天氣不好可以開到天氣好一點的地方發射嘛,誰叫軍艦有機動性呢。
只不過印度又和大家開了一個玩笑——這枚導彈的射程其實只有150公里。
咱就不說別的了,在船上騰快地方裝一個咱們的火箭炮車都比印度搞的這個彈道導彈威力大。
現在看看是不是義大利人還靠譜一些?
當然了,驅逐艦安裝彈道導彈發射系統問題不大,關鍵是,裝這個後彈道導彈的尾焰要比其他小型的固體導彈尾焰要猛烈的多。這就導致驅逐艦上的甲板等設施會嚴重損毀。這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那麼很多人會問為啥在潛艇上發射沒事情呢?潛艇發射的導彈,彈道導彈和潛艇的艇殼其實還隔著幾米深的海水呢。
有點水,還真管不少用呢!
-
6 # 海事先鋒
可以是可以,但是方式難免太過於奇葩了,畢竟驅逐艦執行核打擊可以靠巡航導彈,為什麼非要用彈道導彈呢?這種方式常見於沒有導彈潛艇的國家才會使用。
世界上在軍艦上發射彈道導彈的測試和設計,甚至投入使用都是有過先例的,並不算是什麼高大上的技術,反倒是很低端和無奈的技術。目前世界上只有1個國家在自己的驅逐艦上部署了對地打擊的核彈道導彈,那就是印度。印度多次在護衛艦和驅逐艦上測試了大地導彈的發射,方式非常原始,在直升機甲板上垂直豎起一枚彈道導彈,然後在海況平穩時進行發射。
在此之前,義大利海軍曾經建造過一艘專門用來發射彈道導彈的巡洋艦,也就是義大利海軍加里波第號巡洋艦,這艘巡洋艦是冷戰時期建造的火炮巡洋艦,曾經是義大利海軍二戰後第一代艦艇中的旗艦,他之所以改造為彈道導彈巡洋艦,是因為美國需要在地中海地區部署針對蘇聯的中程核導彈,但是美國當時的核潛艇數量有限,義大利又沒有導彈潛艇,因此選擇使用了巡洋艦去搭載北極星彈道導彈。
此外,蘇聯也曾經設計過專門的彈道導彈巡洋艦,設想建造一艘可以搭載多枚反艦彈道導彈的巡洋艦,但是並沒有付諸實施,而且導彈主要是針對艦艇,而不是對地打擊。美國在冷戰時期也進行過多次在中途島號航母上的V2彈道導彈的發射測試,不過美國最終沒有在水面艦上部署這樣的導彈,因為此後美國很快就研發出來導彈潛艇。
所以,驅逐艦發射彈道導彈,非常簡單,很好實現,只是沒啥大用,沒人想要這麼做,畢竟驅逐艦在海上發射彈道導彈對氣象和海況要求太高,而且生存性也較差,沒有導彈核潛艇那麼實用,因此很少這麼做,只是搭載對地打擊的巡航導彈,在數千公里外進行遠端精確打擊,這也就足夠了。
-
7 # 陶式防務評論
可以,但毫無意義。
印度曾經拿護衛艦裝備“大地”短程彈道導彈,結果成為全世界的笑話。
驅逐艦“能不能裝”,和“值不值得裝”是兩個概念。驅逐艦目的是海上作戰,包括反艦、護航、反潛等等,屬於戰術武器範疇。
洲際導彈則是戰略武器範疇,必須要求高生存能力和射程距離,前者要求隱蔽性,後者則提高了導彈的長度,也就限制了艦體配備導彈的數量。驅逐艦安裝洲際導彈,即做不到隱蔽性,也做不到更多的裝備數量,艦上空間能裝一兩枚就不錯了。
另一個關鍵是,安裝洲際導彈後,驅逐艦的屬性也會變,是否能叫“驅逐艦”都有問題了。
-
8 # 國平軍史
洲際導彈,是戰略核武器,堪稱“國之重器”,非常強調安全和隱蔽發射,不是陸基固定式深井發射,就是陸基機動公路/鐵路發射,或者是海基戰略導彈核潛艇從水下發射。
冷戰時期,美國在義大利的“對加里波第”號輕型巡洋艦上,曾經進行過裝備彈道導彈的驗證工作,原因就是蘇聯紅海軍在611型常規潛艇上試射成功了P-11ФМ潛射彈道導彈,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實戰化的彈道導彈潛艇,此舉,美國海軍感受到了巨大的戰略壓力。
於是,美國海軍選擇了當時最合適的“北極星”作為艦載彈道導彈,確立了分散使用、統一打擊的戰略思想,將其部署在北海艦隊、太平洋艦隊、地中海艦隊裝備的“北極星”導彈道導彈對蘇聯境內的重要目標進行打擊。
為此,就對義大利海軍艦長187米、艦寬18.9米,滿載排水量11740噸的C-551“加里波第”號輕巡洋艦,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升級,艦上安裝了美國海軍裝備的SPS-39三座標雷達和ARGOS5000大型警戒雷達以及其他火控系統,將艦上的8門100mm副炮和8門37mm速射炮換裝為雷達制導的自動艦炮,增設了1座美製“小獵犬”雙聯裝防空導彈發射架,將“加里波第”號輕巡洋艦升格為西方盟軍在地中海艦隊的防空領艦。
此外,將“加里波第”號輕巡洋艦上原有圓形艦尾改裝成方形艦尾,用來增強其航行的穩定性,在原艦艉炮塔的基座上改裝4個圓形的凸出艦體甲板的“北極星”彈道導彈發射裝置。
在“加里波第”號完成改裝以後,蘇聯海軍這艘在地中海上巡航的萬噸巡洋艦視若眼中釘,進行過數次模擬海戰軍演,將其為海空打擊的主要目標。
隨著美國海軍第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級的服役,擁有了有效的潛射彈道導彈核武器,艦載彈道導彈發展計劃就此終止,成了蘇聯海軍眼中盯平常追蹤非常嚴密的“加里波第”號輕巡洋艦,就喪失了作為艦載彈道導彈打擊敵方最主要平臺的作用。
“加里波第”號輕巡洋艦,於1976年正式退役,迄今為止,世界上再也沒有新的“戰略導彈巡洋艦”了,這是“加里波第”號輕巡洋艦的身上的榮耀。
當代,驅逐艦發展態勢是全燃全盾導彈全垂直髮射,特別是滿載排水量越來越大,超過1萬噸的驅逐艦就有南韓海軍的“世宗大王”級、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摩耶”級、中國海軍的055型、美國海軍的“朱姆沃爾特”級等,就理論上來說,萬噸大驅都具備將洲際導彈搬上艦,且在艦上發射洲際導彈的可能性。
對於裝上洲際導彈的驅逐艦來說,平常停泊在軍港,還是在海上航行時,在天基佈滿各種型別探測系統的偵察衛星,空中有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空中預警機,陸上有海岸遠端警戒雷達的背景下,洲際導彈驅逐艦就無任何隱蔽性可言了。
對於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洲際導彈驅逐艦,就成了對手時刻警戒和警惕,戰時肯定將被第一時間摧毀的重要水上目標,就喪失了洲際導彈的隱蔽性,最主要的就是喪失了洲際導彈戰略打擊的突然性。
因此,對於已經擁有了戰略導彈核潛艇的海軍來說,研發裝備洲際導彈的驅逐艦包括巡洋艦,都是得不償失的,沒有哪個國家會傻冒到再裝備洲際導彈的水面艦艇,“加里波第”號戰略導彈巡洋艦,就成了彈道導彈水面艦艇的絕唱。
-
9 # 高紅權先生
用水面艦艇發射洲際導彈可不是一個好辦法。
從技術上來講,連潛艇都能裝備併發射洲際導彈,水面艦艇就更不是什麼問題了。
但是水面艦艇和潛艇相比,最大的弱點就是隱蔽性嚴重不足。裝載了洲際導彈的水面艦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敵方看得一清二楚,非常容易受到敵方先發制人的打擊。
而面對著敵人的打擊,水面艦艇又嚴重缺乏防禦能力。我們知道,現在戰略核武器的裝備一般有三種方式:導彈發射井,戰略轟炸機,核潛艇。
這三種方式都具有相當的防禦能力:導彈發射井經過特別的加固,可以承受核武器的打擊;戰略轟炸機可以長期盤旋在空中值班(美蘇冷戰時期就是這樣),讓敵人打也打不著;核潛艇則是在水下來無影去無蹤。這樣,它們都具有成功避開敵方第一輪核打擊的能力,可以及時地發起核反擊。
但是水面艦艇就不同了。它在大海之上,一覽無餘,敵人很容易就把它鎖定目標,核導彈發射過來,立刻就可以報銷它。
洲際導彈每一枚都價值連城,任何國家的洲際導彈數量都是有限的。把這麼寶貴的洲際導彈放在這麼不安全的地方,那是誰都不會願意的。
一旦被敵人報銷,那損失的不僅是天文數字的金錢,更重要的還有核反擊能力。因此,各個核大國都沒有在水面艦艇上安裝過核彈道導彈,而是要費盡心機和金錢去研製高效能的核潛艇。其中的道理就在這裡。
回覆列表
理論上可以,今天的一些大型驅逐艦排水量超過了萬噸,從尺寸和噸位上看是可以用來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只不過洲際導彈的體量跟驅逐艦上面的其他導彈比起來,也是要大上很多,比如“三叉戟II”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的重量超過了59噸,長度長度13.6米,直徑2.1米,而“戰斧式”巡航導彈的重量則是在1.3~1.6噸之間,長度為5.56~6.25米(區別在於是否帶有助推器),兩者的體量差距是非常大的。像下圖一中的就是“三叉戟II-D5”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圖二中的則是正在往“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的垂直髮射系統裝的“戰斧式”巡航導彈:
▲三叉戟II-D5潛射彈道導彈
▲“戰斧式”巡航導彈
所以,從圖片的對比來看,洲際彈道導彈的體量要遠遠的超過普通的導彈,導致的後果就是,洲際導彈在發射時產生的動靜,比如尾焰、後坐力等,同樣會遠遠的超過普通的導彈,比如下圖一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的垂直髮射系統在發射RIM-67“標準ER”攔截彈的情景,RIM-67“標準ER”攔截彈的長度為8米,翼展1.57米,重量只有1.35噸,圖二則是正在發射“戰斧”:▲RIM-67“標準ER”攔截彈發射
▲正在發射的“戰斧”
但是“三叉戟I”I這樣的洲際導彈則不同,它點火後產生的尾焰是這樣的,如下圖所示,下圖中的就是“肯塔基號”戰略導彈核潛艇(SSBN)在試射三叉戟II-D5潛射彈道導彈時的情形,而透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洲際導彈點火時的動靜非常大,如果直接在驅逐艦上發射這玩意的話,就需要考慮到它的尾焰會對甲板造成嚴重的燒灼,而且這種發射動靜太大了,如果真的把洲際導彈搬到驅逐艦上發射,那麼這艘驅逐艦可能就只能用來發射導彈,而不能兼具其他職能,同時,與水下的SSBN不同,使用驅逐艦發射洲際導彈時,根本就體現不出數量上和隱蔽性上的任何優勢。
▲“三叉戟II-D5”洲際彈道導彈
因此,驅逐艦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是考慮到效費比和實用性,用驅逐艦去發射洲際彈道導彈還是太過雞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