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焱君

    無非有兩點可能,一是印度內部已經被西方嚴重控制,政府內部沒有一條心,二是迫於中國國力優勢的壓力而又不得不緩和,但是國內不理智的民族主義驅使印度這樣做,而這個推手就是印度媒體,印度媒體也是印度政府的授權默許,這都是印度政府一手搞成這樣無法剎車的局面,怪不得誰,不管什麼情況都是破壞和平穩定的因素,決不能任由這樣下去,每個因素都可以點燃戰火,如果這兩種因素都存在,戰火就根本無法闢免,我方就要給他下套欲擒故縱,讓印度在沒有完全準備好之前打掉這個定時炸彈,一場中等規模戰爭就開始了,總比長期大軍對峙好,如果長期對峙美國就有空子可鑽,因為他們有充足的時間來武裝印度,規劃與中國的全方位多方面的組合戰,這個必須要拿個主義,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中國要給軍方放權先發制人的打掉威脅的法規,關鍵時刻你不先打掉他等他成熟了就是要花大代價,戰機是不等人的,除掉威脅是為了長期的和平與發展保障。

  • 2 # 一生平安4935032692880

    不盡是如此,在中印邊界爭端上,印度政府是側重於緩和緊張氣氛,透過雙方談判解決分歧。但軍方、媒體、民眾則是另一回事兒。莫迪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援,不得不妥脅、讓步,這不等於政府左右不了軍隊。

  • 3 # 兔哥哨位

    你也許覺得印度的總理是管理軍隊的,戰時授權軍種參謀長指揮權也是由總理授權的,而設立三軍參謀長也是總理提出的。其實不然,印度軍隊不參與政治,印度的外交和國防政策總理的權力確實很大,不過這是表面上的,實際上,沒這麼簡單。印度很另類,什麼事都有兩個層面,表面上的是表面上的,實際上的是實際上的,並不融合。簡單說,平時看不出來什麼事,軍隊聽政府的,不用總理出頭,一個秘書給國防部長說一聲,國防部長給各軍種參謀長打個電話,OK了。戰時可就不一樣了,各軍種參謀長是指揮作戰的,也就是印度政府對於軍隊的指揮並不順暢,別想政府指哪我就打哪,門都沒有。

    印度軍隊中的高階官員晉升是論資排輩,軍階是有一個排名的,退役一個就頂上去一個。印度政府和軍隊有矛盾很正常,印度政府本身就不規矩,總統是三軍統帥,但卻沒有任免軍隊官員的權力,國防部、國防委員會管理的是國家層面的國防政策,武器裝備購買,軍費劃撥,也不聽各軍種的意見。例如,阿瓊坦克、光輝戰鬥機給誰誰不要,非要吵著鬧著買外國的武器裝備。而印度政府則硬塞給各軍種,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而一旦到戰時,各軍種參謀長就有權力了,你讓我打勝仗可以,拿好武器來。於是印度就開始滿世界跑,購買先進武器裝備,就這個意思。

    印度軍隊的管理體系感覺印度軍隊和政府機構約束力差的原因很多,從歷史傳承來說,印度的國防部長是文官,三軍參謀長是一個論資排輩的位置,並且並不能以命令的形式管理各軍種參謀長。印度軍隊歷史傳承是三軍平等,三軍分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軍種參謀長是各軍種的實際掌權者,國防部,三軍參謀長只是協調各軍種之間的關係“和事佬”。而歷史傳承下來三軍就矛盾多多,相互看著不順眼,靠協調沒有用。印度本來是計劃三軍參謀長管理三個軍種參謀長,形成統一的管理鏈條,結果,人家不服,推行不下去,沒辦法。而政府總理管理國防部、三軍參謀長,自然就和下面的軍種參謀長有隔閡了。總之,印度的政府做不到指揮軍隊指哪打哪,頂多是批准打了,至於怎麼打,軍種參謀長說了算,所以,印度軍隊很難打勝仗。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種姓制度,當時又稱“瓦爾那”(Varna)制度,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是一種等級制度。英華人殖民印度以掠奪印度財富為目的,對這種制度加以利用。因為,只要掌握了少數地方豪強(往往都是高種姓)就可以達到攫取印度資源的目的了。因而,英國殖民印度時順延和發展了“種姓制度”!導致後來的印度地方政府日益坐大,中央政府權力受限的事實——與中國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有得一比,地方政府也敢於與中央叫板。可以說,今日印度“強支弱幹”的現狀是當年的英國 人埋下的禍根!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被正式廢除,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種姓制度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諸多政治精英都改變不了這種社會結構。由於這種社會結構的存在,地方勢力強大,掌控著雄厚的資源。中央政府沒有多少實力。印度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非常薄弱。莫迪當總理後,對稅制進行了改革,目的就是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勢力的管控。否則,印度有些少數民族如錫克族等連稅都不向中央交納。不過身在勢單力薄的人民黨,莫迪也難以改變這種社會結構。莫迪改革時,印度國內騷亂頻繁,動盪不安,也驗證了這個事實。種姓制度對印度軍隊也存在了深遠的影響,從英國殖民印度開始,有許多高種姓家庭就在印度軍方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或者補了“肥缺”,以後老子提攜兒子,兒子提攜孫子,一代代順延,類似如中國古代的“世襲制”,導致了今日印度軍隊內部某些高種姓的家族長期穩定地保持著高階職位。從法律上講,莫迪是有權力調動印度軍方的。但是,由於“種姓制度”的影響,印度軍隊長期被控制在一些勢力龐大的地方上層家族的手裡,莫迪實際上對軍隊的控制權力有限。現在,許多高種姓的印度軍官並非為保家衛國而入伍,實際是為了升官發財在部隊混。根本沒有什麼抱負與使命感 ,也沒有很強的紀律觀念。但是這些人根深蒂固,軍隊內人脈廣。家族勢力龐大,誰來當總理組閣,都拿他們沒有辦法。都掌控不了軍方的行動。導致了莫迪政府對軍方管理不到位。這次加勒萬河谷中印軍人肢體衝突事件發生後,莫迪的表現耐人尋味。既說中國軍人沒有越界——實際上承認了印度軍方對中國的侵略,又說印度“士兵的血不會白流” 。顯然,莫迪藉機“將”了印度軍方“一軍”。莫迪的意思是,印度軍方不遵守中印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越界在先,責任在印度軍方——這飽含了作為政府首腦的莫迪對印度軍隊的無奈,聽這口氣,你就知道,莫迪只能委婉地提醒印度軍方,卻不敢居高臨下地批評指責軍方。莫迪對印度軍方的感情是十分複雜的。

  • 5 # 皇家橡樹1972

    這個問題和印度的歷史有關,印度近現代軍隊是由“英屬印度”政府組建的,比如說圖片裡的“不列顛印度軍團”,士兵的構成當然是印度人,而尉級以上軍官都是英華人,大英帝國之所以被稱為“日不落”,與其大量的招募殖民地壯丁擴充軍隊有很大的關係其中“英屬印度”軍人佔了大多數。

    我一直不明白,這位英國倫敦大學的法律學士,有職業律師證的人為啥這幅打扮?一副苦行僧的模樣有何意義?怪不得尼赫魯不願意接受他的思想,從政治上(執政理念)與他分道揚鑣!

    但,問題是甘地和尼赫魯這樣的知識分子(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自然學學士,也是律師)印度政治精英都沒掌握軍隊這個國家最主要的機器,反而是在印度獨立之前都是“英屬印度軍隊”抓捕的物件!

    二戰結束之後由於英國國力嚴重衰退,無力再維持印度的穩定,最後透過《蒙.巴頓方案》使印度獲得了獨立,但印度剛剛獨立之後國家政治機構不完善,在軍隊這個方面值得是將前“英屬印度軍隊”完全是納入的國家政權的體系當中,雖然這樣做初步的解決了國防的問題,但是“英屬印度軍隊”的高層依舊控制著軍隊,尼赫魯這位“開國總理”在軍中一點威望都沒有。

    既然是對軍隊沒有影響力也就沒法控制軍隊,尼赫魯總理只能與軍隊高層之間相互的利用,軍方表面上維護印度的國防,而印度政府(國大黨)則在國防預算方面給予幫助,就這樣印度政府建國伊始就未形成對軍隊的控制!

    而印度軍隊確實也很“爭氣”,除1962年與我軍交戰失敗之後,在與巴基斯坦多次交戰當中獲得了全勝的戰績,這樣就更加奠定了印度軍隊在印度政治基礎當中的威望,歷屆政府更加的不敢染指印度軍隊高層的核心利用,軍隊的利益集團也就更加的肆無忌憚了。

    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印度首位女總理,這是她訪問蘇聯時與勃列日涅夫合影,這個女人不但親蘇並且反華。

    雖然說印度政府與軍方的關係整體來說比較融洽,但是印度軍隊的組成太複雜了!從宗教方面劃分就有:印度教、YSL教、錫克教…還有尼泊爾過來的廓爾喀人…這麼多的信眾,這些信教不一的軍人當中各自有各自的小圈子和利益集團,互不配合並且矛盾重重!

    由於印度對處理國內宗教問題一直就不好,這當然會影響到軍隊,英迪拉.甘地就是因為壓制錫克教在1984年被總理府的錫克教衛隊士兵槍擊身亡的!

    所以說,在印度哪一屆政府都要與軍方各個利益集團搞好關係,稍有不慎指不定動了誰的乳酪。

    到了莫迪總理這一屆,由於他是“低種姓”出身,不是以往“國大黨”那些文質彬彬的“高種姓”政客,在印度底層人民當中還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的,這樣一來間接的在印軍的最底層士兵的形成了一些威望,似乎是對軍隊上層形成了一些壓力,但印度軍隊這種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怎麼可能拿他當回事兒,莫迪總理在臺上其實也很難受,在野的國大黨(軍方與印度教高層密切)不斷的攻擊他,目的就是讓他下臺!

    總之,印度軍隊從一開始就沒有被政府控制或者說約束,這個印度社會的“怪獸”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文官政府根本就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搞不好自己的政治生命就結束了。

  • 6 # 寧死不979

    能夠管束印度軍隊的,是種姓制度。

    1,印度的歷史並不長。英華人統治印度300年,毫無疑問,那時印度軍隊的軍官基本上都是英華人。英國走後,填充印度軍官隊伍的是高種性人,幾乎一夜之間,印軍成了種姓制度最明顯,最頑固的地方。

    2,軍隊是階級鬥爭的產物。軍隊對其他國家的戰爭,是重中之重。但軍隊畢竟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統治印度的,無疑是高種性階級和地主資本家。莫迪是低種性出生,試圖支使指揮軍隊,恐怕難上加難。結果是,最高統帥也就是總統是象徵性的,不管。總理走馬燈,想管管不了,三軍沒有統一指揮,各行其是,這也是印度奇葩,開掛的一種形式。

    3,無組織,無紀律,是軍隊的大忌。別看印度在南亞稱霸,打巴基斯坦順風順水,但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有限。整個印度的武裝力量也有限。除了軍隊編制、武器裝備、軍人士氣等等原因之外,印度軍隊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血與火的洗禮。

    4,印度構不成威脅。這也是許多世界大國對印度的基本判斷。話說癩蛤蟆不咬人,但是隔應人。比如印度大象喜歡把大象鼻子伸到別人家甩來甩去,嗅來嗅去。比如印度大象走到某個地方撒泡尿,就把那個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比如他們思維奇葩,不認為越界挑釁,開槍肇事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直到遭受62式打擊。

  • 7 # 魂舞大漠

    軍隊一旦不聽命於政府會怎樣?印度2020年給出的答案,軍隊可自行其事。政府對一線發生的事漠然不知所措,受到了我戰區發言人嚴正警告,請嚴格管束好自己的部隊。

    無獨有偶的是,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中,陸軍打得苦,政府一再催促空軍要支援,空軍就是不動,幾次三番嚴命之下才出擊,軍隊表現得如此任性,可以充分說明其指揮體制的混亂,也使世人看到了空軍一幅驕兵悍將的派頭十足。

    要考察其指揮體制架設,基本源自英國留下的框架,大體沒有動,各軍種參謀長實際來執掌各軍種,內閣總理是司令。2001年想改革了,成立了聯合參謀部,負責協調執掌三軍,只是各軍種之間矛盾由來已久,各吹各的調兒,要選一參謀長很難,20年過去猶未選出來,一個沒有能實現統一揩揮的軍隊,當然會出現管理混亂。

    除了軍種之間誰也不服誰,還帶來一個問題,為了爭取更多軍費,軍隊會報喜不報憂,欺上瞞下,比如2019年被俘的飛行員回國問也不問就成了英雄,陸軍也以此當做慣例,落荒而逃計程車兵都一一被奉為英雄。

    要問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種姓制度的根深蒂固,軍營成了高種姓世家,他們位居高位,從來可以呼風喚雨,政府對他們也有點莫可奈何,因而無論再怎麼改革,都難以撼動軍隊高種姓者的利益。長此以往,此階層可以為所欲為,並且自以為是,只要他們願意,常自可以幹出一些冒險和危險的行動,比如在邊境惹事生非,政府有了命令會變得更加大膽和冒進。一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軍隊,真正成為政府最頭疼之地。

  • 8 # 愛遠方3554127971266

    印度軍隊管束不了士兵?那是不可能的,軍隊如果沒有管束力,那國家不就亂了嗎?印度軍隊基本是管得住的,但總有個別現象發生,這也是世界共有的問題。

    在印度這種事是時有發生的,基本也不用上層管理就行,印度軍隊基層基本就解決了。至於怎麼解決呢,那是印度自己的事了,基本也就兩種途徑去解決,一般應該都是用錢來解決。

    印度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看源頭,印度的源頭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印度早已經在法律上解決了,但在印度的實際活動中還是經常體現出來的,所以這種制度的很多特點也就展現在了印度的軍隊中。

    這就需要印度的整個社會的改革,但是影響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是很難進行的。現在印度也沒有有效的辦法去解決,只能慢慢的等吧。

  • 9 # 李白白不白

    我就這麼說吧:1962年打中印戰爭的那批解放軍如果穿越到現在,拿著當初的裝備,依舊能操翻現在的印度軍隊,依舊能打出當年的戰果來。信不信隨你們。論據:政治上,印度就是唐時的藩鎮割據。民生上,印度就是元時的人種等級制。軍事上,印度就是明中期的衛所制。就這麼一個國家,巴基斯坦稍微強點,就能操到印度姥姥家。可惜了。就這麼一個國家,跟中國鬥,瞎了他的鈦合金狗眼。

  • 10 # 數學科學學會

    印度是個信佛的國家。

    可能印度會以為,不愛主宰一個人,尊重一個人的自由,不管理。

    印度軍人跟中國軍人矛盾,殺人很少,可能是印度不能布愛殺人,可能只是當場先打傷。可能就撤退,很友善。

  • 11 # 方之夫

    預防軍事政變,而不是掌控軍隊,是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與印軍打交道的主要模式。

    印度政府對印軍的控制力較弱,主要是因為當代印軍脫胎於殖民地的英屬印度軍隊。在印度獨立之前,印軍是由英華人組建、管理和指揮的。印軍的官僚體系、運作機制、思想理念都長期接受英華人的澆灌。

    印度人民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實現了國家的和平獨立。新的印度政府從英華人手上和平接掌了殖民地軍隊。對於民選的印度政府來說,它與印軍的關係,首先不在控制,而在預防政變,防止軍人干政。所以,從尼赫魯開始,印度政府對於印軍主要採取制衡策略,逐步改造軍隊,增強對軍隊的掌控力,目標是使之成為民選政府的堅定支持者。

    印度是幸運的,與某些鄰國以及無數其他脫離殖民統治的國家不同,印度在獨立七十年後仍然成功地維持了民選政府的方式。軍隊應該遠離政治——這至少在口頭上已經成為印度政府首腦、印軍高階將領以及民間有識之士的共識。

    長期以來,印軍都是該國最關鍵、最強大的公共機構之一。從捍衛主權到救災再到各民族團結,印軍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殖民統治時期,英屬印度軍隊能在政府制定安保策略時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印軍總司令(相當於現在的印度陸軍總司令)兼任了相當於英屬印度政府國防部長的職務。

    當英華人開始將權力移交給獨立的新印度時,尼赫魯宣誓就任過渡期總督理事會副主席(事實上的總理),負責管理印度臨時政府。尼赫魯1946年9月任命平民而非軍人身份的辛格擔任過渡期總督執行委員會的國防委員。對辛格的任命符合印度國民議會長期以來的立場,即民選政府必須始終保持對軍方的控制。

    尼赫魯政府採取的另一步驟是擴大印軍的招募範圍,以反映新印度的廣泛性、多樣性、理想以及價值觀,增強國民及軍人對新獨立國家的認同。

    臨近獨立日,尼赫魯在迴應印軍英國總司令下令阻止公眾參加升旗儀式的信件中寫道:“在任何要在軍隊或其他方面奉行的政策中,印度政府的意見及其制定的政策必須佔上風......如果任何人無法制定這項政策,那麼他在印度軍隊中就沒有位置。”

    另外,尼赫魯的第二副手兼副總理帕特爾在軍隊平民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他曾猛烈抨擊印軍中的英國高官。

    1947年10月胡安加德邦宣佈加入巴基斯坦時,英國軍官抗議印度政府在該邦附近部署軍隊。在尼赫魯的支援下,帕特爾明確表示立場:“如果英國軍官不遵循印度獨立政府的命令,那麼印度人已經準備好接受英國軍官的職位。”

    印度將這一事件視為歷史轉折點,並且印度內閣因此任命了一個國防委員會處理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問題,從而進一步使民選政府免受潛在的軍事幹預。

    印度獨立之後,尼赫魯進一步採取措施改革軍事體制,以加強民選政府和軍方之間的平等關係。1955年尼赫魯稀釋了印軍的等級制度,將印軍分解為三個獨立的司令部-印度陸軍、印度空軍和印度海軍,三個司令部的首長同等級別,均由民選政府任命,目的是減少印軍在國內政治舞臺上的作用。

    在獨立的最初幾年,印度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來防止潛在的軍事政變,這些措施包括建立新的指揮和控制結構,認真處理晉升與任期問題,平衡軍隊高層的族裔分佈,關注退休將軍的職業生涯等等。後續的歷屆政府也一直堅持採取措施鞏固這方面的成果。

    在劃區分治的國家體制下,印軍的招募沒有偏向於特定的種族和宗教。1984年的藍星行動中,印軍猛攻阿姆利則金廟,擊敗哈利斯塔尼激進分子,此後有幾支部隊譁變。從此,政府要求印軍的步兵營必須由不同種族計程車兵組成。

    印軍在1962年戰爭中慘敗於中國之後,印度政府也迅速採取行動,要求印軍在規模、裝備方面更大程度地現代化。其中一個重大發展就是建立了一支準軍事部隊,以解決內部安全問題,並且從根本上平衡了印軍的影響。

    推行民選政府掌控軍隊的模式可能是以作戰困難為代價,因為有時候等待文官的批准可能會貽誤戰機,但是印度的開國元勳和歷屆政府都在堅持維持這一模式。與某些軍人干政、局勢不穩的鄰國相比,印度幹得還行。

  • 12 # 蒺藜

    不僅是印度,只要是實行所謂軍隊國家化的國家,它們的政府基本控制不了軍隊!從軍隊的高階將領到普通士兵,少則在部隊服役三年五年,多則在部隊服役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政府又是所謂的民主選舉,幾年就輪換,即使把不聽話的將領換了,這屆政府下臺後,上臺的政府又重用了,所以它控制不了軍隊!

  • 13 # 海事先鋒

    政令難出新德里呀!印度是一個結構獨特的大國,在這個國家內部,本來就是一個小世界。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封閉,而且地形結構、民族、宗教、文化成分比較複雜,這個國家一直就是自成一套體系在運轉,印度到現在都還保留著很多部落。

    在一些地方,印度政府的命令,還沒有部落長老一句話管用。印度的各個邦,也都有自己的領土意識和軍隊意識,曾經還在印度國內發生過邦與邦之間的衝突、戰爭,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可以說,印度政府對這個國家方方面面的管控能力都是不足的。

    圖為印度陸軍阿瓊MK-2坦克,陸軍不想要,國防部硬塞。

    具體到軍隊上,印度政府不好管控還有三大原因。第一個是派系林立,現在的印度軍隊是分成派系的。印度有很多軍人世家、軍事門閥,很多將領也都來自於軍隊家族,加之印度在全國成立17個獨立司令部的同時,還成立了4個聯合司令部,因此軍隊的指揮、管理結構比較鬆散和複雜,印度政府的命令往往需要多道關口才能落實,而且其中會被這些司令部按照自身利益,選擇性落實,落實的效果必然打折扣。

    圖為阿瓊MK-2坦克,印度目前寄予厚望的裝備,但是軍方拒收。

    第二個,印度三軍有矛盾。對於印度而言,目前還沒有實現聯合作戰的能力,雖然印度一直在努力實現這一點,也嘗試了組建聯合司令部,但是在印度式的聯合司令部中,各個軍種還是相對獨立的,而且也沒有統一的最高戰區長官,換言之,這樣的聯合司令部,更像是諸軍兵種聯席會議,是一個互相商量的地方,而不是一個統一指揮的地方。

    圖為印度海軍所謂的中中國產航母。

    因此,一旦有戰事,印度就會出現陸軍、海軍、空軍各自為戰,各自管一灘,自己獨立打仗的情況,即便是互相支援,那也是首先出於本軍種的利益。要知道,現代聯合作戰,要求三軍在開戰之初,就按照統一的作戰企圖、戰略目標,構建合理的戰役時間表、作戰編成,在具體的戰鬥中,諸軍兵種都能理解對方的意圖,實現高度協調。這些在印度是無法實現的。

    圖為印度陣風戰機,在招標中,印度政府認為國防部出現重大紕漏,對該招標進行了調查。

    最後第三個原因,印度的基礎設施不好。印度通訊能力較差,部隊的裝備來源複雜,往往互相不成體系。比如,印度空軍有俄羅斯的蘇-30MKI和米格-29戰鬥機,也同樣有法國的Phantom-2000和陣風戰鬥機,還有美國的P-8A巡邏機、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指望這些裝備能夠互相支援 、協同,那太困難了,他們各自需要一套作戰、培訓、維護、指揮體系,因此打起來,指揮機構算是笨重不堪,當然效率不足。

    圖為印度海軍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也算是印軍和印度國防部妥協的結果。

    再者,印度橋樑、公路條件較差,部隊機動、轉移較為低效,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國內出發的主力部隊,一直到戰爭打完都沒有趕到前線,讓印度萌生了打造快速反應部隊的想法,開展了“冷啟動”軍事改革,然而由於基礎設施較差,冷啟動改革失敗,畢竟你要快速反應,也得高速、高鐵、機場足夠多、足夠綿密才行,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上述三個原因,就造成了如今印度政府對軍隊管控能力較差的局面,印度軍隊於是出現了“自己做決策”、自己跳過政府展開行動的情況,讓人真是頭疼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責備別人並且得理不饒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