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強不是很強
-
2 # 月子寶盒
建議親子互動應該以親子雙方都感到舒服的方式,才可達到良性互動的方式,別讓電子產品成為與孩子互動或操縱孩子的媒介,讓本來應該是立意良善的互動留下後遺症。電子產品能帶來許多便利性,如何從中學到新知、得到益處,而非被電子產品所控制。調查發現,為數不少的父母假日會讓孩子在家玩電子產品打發時間,除了規範孩子的使用時間,父母在假日也應該帶孩子去戶外郊遊、踏青,遠離電子產品,找機會運動並且讓眼睛休息,多些親子陪伴與交流。
-
3 # 園夢人luck
大家好,我是健康管理師孟偉鵬17338170106
有的家庭家裡父母玩遊戲,孩子也受影響,這點絕對有關係。大人可以玩,要偷著,友情提示。
這個遊戲可以適量玩會,但不能過,不能玩吃雞這種殺人遊戲。一定要控制住孩子,如果控制不了孩子會出大問題,有個朋友說她家寶寶女孩,上小學了,天天玩手機別的愛好沒有,這個就是嚴重的,大人來氣摔了手機,孩子不吃飯,不上學,來對抗家長,家長一管,孩子拿小刀拉手腕,胳膊,大人沒治了又給孩子買個更好的手機接著玩。太可怕了,誰的錯?
多陪陪孩子,走出去玩一玩,讓孩子吧遊戲當成玩的其中一個選項,玩點別的,運動啊,騎腳踏車啊,打球啊,健身啊。跳舞啊。
最重要的是在寫完作業的前提下,在玩,管理孩子多用點心。說教引導為主,佔百分之八十。不理他,讓他知道他惹到你了,等策略,或者打屁屁,佔百分之二十。父親必須該出手時就出手,讓孩子有一個怕的。我建議實在管不了了,打兩下孩子。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越來越懂事,學習好,加油寶爸寶媽們。
-
4 # 趣寶媽
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就要根本做起,先了解孩子玩手機玩的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是遊戲還是影片,或者是直播型別的,做到了解孩子在手機時間裡的關注點,在給孩子進一步溝通,比如孩子愛玩遊戲,這個父母平時的習慣有一定得關係,家裡肯定有人喜歡打遊戲,現在電子商品氾濫的年代讓孩子一下手機不接觸誰也做不到,我們做父母的可以做到一天不看手機不玩手機嗎?孩子對手機上癮和家庭有一定得關係,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戒掉手機不能馬上沒收或者禁止以後再觸控,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叛逆心理加重,排斥父母甚至不吃飯,不上學。不搭理父母的方式要挾威脅父母,凡事都需要一個接受得過程,逼急了孩子做出傻事得可能也很大。所以要一步步的實行戒網行動,
方法1父母是孩子最好得老師,沉迷手機的孩子多半缺乏父母關愛和陪伴,在這裡留守兒童居多,孩子吧感情投入到了自己感興趣得地方,手機裡。或者遊戲找存在感,這類的孩子需要父母多花費時間陪孩子出去走走,或者和孩子談心。做一些互動遊戲,引來孩子的注意力,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慢慢減短。到達戒掉手機網遊得習慣。
方法2,和孩子一起玩孩子感興趣得手機內容,讓孩子解說或者表達出來習慣的原因。最後和孩子一起互動,約定遊戲的時間讓孩子有盼頭才能重燃自信,有規律的作息,在約定時間之外父母和孩子都不要接觸手機,容易給孩子造成迫切玩手機的心理。
方法3透過消耗給孩子自由時間的方式,幫助孩子改掉玩手機的習慣,可以帶孩子旅遊,度假,外出或者做家務,補習班,興趣班。透過腦力和體力得方式讓孩子無暇顧及手機,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最後不管用什麼方式。都要孩子合理得安排手機時間,父母也不能監守自盜,賊喊捉賊,父母自己如果都不能控制好自己怎麼管理孩子呢?出現問題就要找到問題的根本,是父母陪伴孩子少,還是孩子孤單造成的依賴手機成癮,不管方法多麼普通管用就好。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回覆列表
對家長說:
“家長喜歡說恨鐵不成鋼,可鋼 是煉出來的,不是恨出來的。不少孩子的喜歡上網倒是家長‘恨’出來的。”許多家長只懂得禁止子女上網,而不懂得如何轉移子女對上網的注意力,培養其新的愛好。
提供我的方法建議:
1. 家長們切記不要給孩子輕易貼標籤,什麼自閉、有心理問題等話不要說。應該相信他們,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電腦網路,“電腦是工具而不是玩具”,“會玩電腦不是英雄,會用電腦才是英雄”。
2.許多學習比較差的學生會因為得不到別人的承認而沉迷於網路。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體會不到成功的樂趣,而上網打遊戲,可以獲得虛擬獎勵,並因此進行自我肯定,宣洩學習不成功所帶來的壓抑。第三是由於人際關係不好,借上網逃避現實。許多孩子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沉迷於網路,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3.愛心、耐心、誠心這“三心”,能解開孩子心中的結。耐心交流,讓孩子接受諸如如何愛自己、愛父母、先苦後甜等等樸素的道理。與孩子交談時,切忌做作,語速、語態或是肢體語言,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和他是平等的,這樣孩子才會向你開啟心扉。
作為家長,對待一個十四歲的正處於叛逆期的男孩子,不能去跟他對著幹。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要正確認識問題的根源,不能盲目責怪孩子,更不能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維去活,經常交流溝通,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探尋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然後才能有方法進行引導。問題千萬不能只看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