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漫視界
-
2 # 看遍山川
不懂得愛的法海藏在螃蟹殼裡,早年間就有這個傳說,引得那些為許仙和白娘子打抱不平的人每當吃蟹時把法海找出來用筷子戳幾下解解恨。
可是人家金山寺的法海的的確確是一位大慈大悲得道高僧,名叫裴文德,中過狀元,欽點翰林,唐宣宗時名相裴休之子。受父命替身染惡疾的皇子出家密印寺(湖南寧鄉縣),被賜法號“法海”。
這位翰林出身的宰相之子和平常剃度修行的人一樣,從寺院雜役開始,劈柴三年,挑水三年,磨練意志閉關三年,通研佛學,在密印寺主持靈祐禪師建議下,為繼續提高自己的修行,法海外出遊歷參學。
法海禪師先在廬山道場參學修道,幾年後來到江蘇鎮江氏俘山東晉“澤心寺”遺址,並且還找到一尊東晉殘佛。面對傾廢殘破的寺廟遺址,法海發願修復這一古寺,在殘佛面前燃指一節,以表決心。
從此法海禪師在這裡白天開山種田,晚上身居山洞參禪。在一次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禪師雖然建廟急需用錢,但他還是把黃金上交給了當時鎮江太守李琦。
這件事使當時的唐宣宗非常感動,敕令將黃金賜予法海修復廟宇,並將澤心寺改名為金山寺,這也是鎮江金山寺的由來,法海禪師被廣大信眾尊為“開山裴祖”。金山寺志文中記載法海禪師在如願以償重修寺院後,沒有貪圖安逸,而是功成身退隱逸不知所蹤。
到了宋代,宰相張商英遊覽金山寺後題詩一首,詩中“白蟒化龍歸海去,山中留下老頭陀”,是提到法海禪師的一個傳說。相傳寺院附近有一條白色蟒蛇經常在山間咬傷上山燒香拜佛的信徒,法海禪師與白蟒搏鬥,被白蟒咬傷右臂,最終降伏白蟒將其趕下江中。
現在流行的《白蛇傳》來自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而馮夢龍也是在唐代《白蛇記》,宋代《西湖三塔記》這些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做了創作加工。
馮大才子可能因為作品裡有白蛇出現,又根據法海禪師鬥白蟒的傳說,靈感一閃,把法海禪師嵌入到了故事中,這一筆使法海禪師被後人詬病至今,成了遭到報應躲入螃蟹殼的法海。
但是如果您有機會去參觀鎮江金山寺,在“讀經洞”裡仍有一尊法海讀經的坐像,受到眾多信眾的瞻仰。
-
3 # 使用者58727519729
我問過一個老和尚:“佛,普渡眾生,為什麼法海連一條蛇也不放過?要致於死地”?和尚說:斬妖除魔,才能維護正義。我說:和尚呀!你學的什麼佛!誦的什麼經!白蛇,法海是虛無的兩個東西,是世俗的墨騷人編來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你還當真呢!和尚說:“就是真的”。當今和尚們有幾個具有佛性?又是真和尚,全是好吃懶做的假和尚!
-
4 # 中國利群
肯定不是佛,我佛釋迦摩尼示現成佛,下一個就是彌勒佛,在56億7千萬年後成佛,中間不會有,即便有阿彌陀佛等生到人間度化眾生,也不會示現佛身,也不會說自己是佛再來。法海就算是個高僧。
-
5 # Dolphin25
法海是天龍八部之一的摩伽蛇神。和女媧是親戚。白素貞是他的小輩子。他觸犯天條來人間渡劫。許仙前世是呂洞賓的底子。救過白素貞。小青是男的。算白素貞弟子。後來跟了法海。白素貞水漫金山受王母重罰,罰她為文昌帝君續緣,文昌帝君就是徐仕林。
回覆列表
當年,一曲《法海你不懂愛》攪得九天寒徹,許多人聽後恨不得化作鬥戰勝佛,大喊一聲:“吃俺老孫一棒!”但是時隔不久,《金箍棒》又被惡搞。如此這般,恐怕空虛公子、天殘腳之流是無力降魔了,非要請出升級版的《兒歌三百首》才行。實在,法海被惡搞又不是始於龔琳娜,早在明清小說中,法海就已經成了破壞戀愛自由的老頑固了。如果說非要控訴,那麼應該首先控訴《白蛇傳》。盯著一首歌不放,未免捨本逐末。同時,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人在控訴龔琳娜以及《法海你不懂愛》的時候,絕少談到歷史上的法海,也絕少談到《白蛇傳》裡的法海,好像法海被惡搞是破天荒頭一次。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彼此都不知,能維護得了誰呢?一、歷史上的金山寺法海說起法海,大家心目中多半是《白蛇傳》中那位法力高強又不近人情的形象。實際上,他是禪宗溈仰宗的高僧,宰相裴修的兒子,溈山靈佑的弟子,仰山慧寂、香巖智閒的師弟。會昌法難之後,宰相裴休懇請溈山靈佑出來弘法接眾。但溈山卻向裴休開出條件,說除非裴休送兒子出家給他做徒弟,不然堅決不出來。裴休說:“這個事我還不能答應你,因為他現在已經是翰林,是有功名的人。如果我的夫人,還有皇上都同意他出家,我就送子出家。”結果一溝通,裴休的夫人,以及皇上都表示同意。於是,裴休送子出家,還認真叮囑,留下了著名的《送子出家文》。裴休的兒子正是法海,又喚作裴頭陀。法海出家後,領父命先去湖南隨溈山靈佑修行,接著又遠赴江西廬山參學,最後到鎮江氏俘山的澤心寺修禪。澤心寺建於東晉時期,法海過去的時候,寺廟已然傾毀,雜草叢生。46歲的法海跪在殘佛前發誓修復山寺。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從此,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髮給法海修復廟宇,並敕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法海憑著其超人的毅力,苦心經營,終於建立了規模宏偉,別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開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對佛教做出了很大貢獻,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今天,鎮江金山寺塔西面下側仍有一個山洞,稱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據說就是法海當年的苦修之處。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坐的石洞裡雕了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據說1980年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主持護送鑑真大師像回揚州大明寺探親順訪金山寺,進法海洞膜拜,見法海塑像,特別審視法海手掌,果然缺一節手指,十分感動。二、白娘子的傳說法海是得道高僧,為什麼會成為《白蛇傳》中的大反派呢。實際上《白蛇傳》故事有兩個源頭:其一:傳說,法海恢復金山寺的時候,附近曾有一條白色巨蟒,未免鄉民懼怕,法海便將白蟒驅入長江。對此,宋代詩人張商英曾作詩稱讚法海: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其二:鎮江民間故事,明代初年,屌絲男許仙與白富美白素貞相愛,兩個人私定終身,卻遭到了白家父母的反對,就添油加醋說許仙拐帶了自家女兒,到金山寺請法海禪師勸許仙收手。法海禪師下山勸許仙出家,但許仙堅持愛情,與白素貞完婚。後來,杭州人將這兩個故事雜糅在一起,就成了《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故事,據文史學者吳恩賠考證,這一故事較早的版本見於《西湖佳話》,題曰《雷峰怪跡》。故事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有好事者添油加醋,這才有了“水漫金山”、“永鎮雷峰塔”等情節。流傳至今,《白蛇傳》的故事不知被演繹了多少次,成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這一故事,不但在戲文裡反覆出現,也在《新白娘子傳奇》、《青蛇》、《白蛇傳說》這樣的影視作品也不斷翻新。法海是金山寺的開山祖師,那麼在金山寺對此又是何種態度呢?在金山寺,同時有法海和白蛇的遺蹟——法海洞和白龍洞。白龍洞中紀念的並非被趕入大海的白蟒,而是《白蛇傳》中的白娘子——現實與傳說,在此交融。白娘子的扮演著趙雅芝還著戲裝在白龍洞前留影。
當然,我並不贊同金山寺混淆真幻疆界的做法,但是積重難返,試問當今天下,究竟是知道作為禪宗祖師法海的人多,還是作為拆散白蛇婚姻的法海的人多?既然無法正本清源,不如學法海禪師莞爾一笑。三、法海其實很懂愛歌曲說“法海你不懂愛”,那麼歷史上的法海禪師究竟懂不懂愛呢?其實,佛菩薩也講愛。四攝法中就有愛語攝,就是用慈愛的言語和行為來教化眾生。佛菩薩還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大般涅槃經》卷十五佛解釋說: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捨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中,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居士問答:何謂為慈?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舍?”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當然,“愛”在佛教的概念中,更多的是“貪愛”、“情愛”。這個“愛”是一種貪慾、佔有慾,是十二因緣之一,是煩惱的源頭,是輪迴的根本。所以說,法海並非不懂愛,恰恰是很懂愛。因為懂得慈愛,所以能夠以佛菩薩為榜樣,成為一代祖師;因為懂得情愛,所以能斷欲去愛,成為一代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