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夢在歐洲

    單親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性格古怪,這是謬論。

    我見過身邊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長大後都有不錯的性格和前程。剛剛卸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似乎也是單親家庭吧!?以下是在百度上搜索到的。

    在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教育現象,即寡居的母親撫育孤子成材,也就是單親家庭子女成才。出身於單親家庭的傑出人物至少有:孔子(2歲喪父),孟子(早年喪父),張衡(幼年喪父),王充(少年喪父), 嵇康(早年喪父),陶淵明(7歲喪父),禪宗始祖惠能(2歲喪父),(14歲喪父),韓愈(二歲喪父)、歐陽修(早年喪父),周敦頤(少年喪父),范仲淹 (兩歲喪父)成吉思汗(8歲喪父)現當代作家中,出身於單親家庭的也不少,如魯迅、胡適、郁達夫、巴金、老舍、茅盾、丁玲、田漢、夏衍、沙汀、廬隱、路翎 等,錢穆,都是從小喪父,寡母將其拉扯大。蕭紅則是七歲喪母,祖父把她帶大;朱湘從小父母雙亡,由其兄撫養;馮至九歲喪母,蕭軍七個月喪母,吃百家奶長 大。

    外國也是如此:釋迦牟尼、穆罕默德、 耶穌、亞里斯托德、哥白尼(10歲喪父),牛頓(遺腹子)馬丁?路德(早年喪父),麥克斯韋(9歲喪父),叔本華(17歲喪父),拜倫(3歲喪父),安徒 生(早年喪父),格林兄弟(早年喪父),馬克吐溫(12歲喪父),愛默生(幼年喪父),莫泊桑(10歲父母婚,隨母),尼采(早年喪父),紀德(11歲喪 父),霍桑(早年喪父),高爾基(4歲喪父),卓別林(1歲父母離婚)門捷列夫(13歲喪父),加繆(1歲喪父),薩特(2歲喪父),川端康成(2歲喪父 3歲喪母)大江健三郎(9歲喪父)。

    至今流傳《孟母三遷》的故事,孩子是否優秀主要來源於家庭正確良好的教育和監護人的用心培養。當然,周圍環境的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個人覺得孩子擁有一個強大獨立,善良友好,自強不息的內心是非常重要的,單親家庭的教育特別需要要著重這一點。

  • 2 # 陪伴成長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這種心理長大後會演變成對社會的不滿,認為社會是不公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恢復和奶水的分泌有關係嗎,怎麼使奶水充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