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廊裡坊間
-
2 # 陳國惠2
唐宋八大家除韓愈,柳宗元外其他六人均為宋朝。唐朝注重的詩,當然也有王勃,杜牧等傳世之作,而當時街間巷裡傳唱的是詩歌。而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經濟最發達的王朝,同時宋皇重文輕武,因此文人輩出。另外宋朝傳唱的是長短句,也就是詞,如柳永,晏殊等人。所以說唐詩宋詞。再者自宋後科舉制逐步完善,這也是文章興起的原因。
唐宋八大家除韓愈,柳宗元外其他六人均為宋朝。唐朝注重的詩,當然也有王勃,杜牧等傳世之作,而當時街間巷裡傳唱的是詩歌。而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經濟最發達的王朝,同時宋皇重文輕武,因此文人輩出。另外宋朝傳唱的是長短句,也就是詞,如柳永,晏殊等人。所以說唐詩宋詞。再者自宋後科舉制逐步完善,這也是文章興起的原因。
首先我們說下“唐宋八大家”是怎麼來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明初,朱右最初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後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尤其以蘇軾更是現代人認可的文學上的巨匠,給予後人深遠的影響。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有成就和特點。韓愈的散文,藝術上既雄奇奔放,變化萬千,又層次清楚,流暢明快。柳宗元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嚴謹縝密。歐陽修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王安石的散文論理精闢、雄健峭拔。蘇軾的散文如行雲流水,變幻隨人……堪稱大家。
1.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
2.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官監察御史。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唐代河東解(今山西省運城解州鎮)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3.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醉翁一人),吉州永豐(現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天聖進士。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4.蘇洵
蘇洵(1009年至1066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於朝,除秘書省校書郎。歷遷陳州專案城令。與姚闢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5.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6.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年號潁濱遺老,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
蘇轍著有《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又,《欒城應詔集》12卷,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7.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被列寧譽為是“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今存《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文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8.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