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賀灝
-
2 # 炒米視角
司馬懿的師傅是誰,才能遠超諸葛亮?
三國期間,有一個地方貢獻了百分之八十的謀士能人。比如荀攸,荀彧,郭嘉,司馬懿,戲志才,鍾繇,鍾會,徐庶,陳群等等。這個地方叫“穎川”。這個地方世家豪族聚集,幾乎貢獻了曹魏所有的智囊力量。就在這個地方,還出了一個人,他叫“胡昭”字“孔明”。和諸葛亮的字一模一樣。
這個人是個大儒,也是個書法家。“隸書”在他的手裡集大成。與鍾繇的“楷書”齊名。曹操異常喜歡他的隸書。有史料記載,曹操出兵打仗的時候都會帶著他的字,置於帳中日夜觀之。但此人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裡都幾乎寥寥幾筆帶過。這主要是因為,他的一生一直無心政治,一心治學。他的賢名很大。歷史上有個小故事,就是張固鬥孫狼的故事。故事裡也只講了他的賢名而已。
曹操用人標準是求能不問賢。像孔融那樣賢名遠播,但對實際工作無所作為的人,反而整天跟他搗亂,曹操甚至殺了他。曹操也曾數次徵召過胡昭。但最後並沒有像徵召司馬懿一樣動用強制手段。曹操能放過他,這說明胡昭只是一個大賢而已。他畢生所學無關軍事,謀略,政治。其次他醉心書法。所以甘當隱士。
現在很多人都會說司馬懿得了胡昭畢生所學。依據有兩點:第一點是胡昭移居陸渾山裡,親自耕種,以求道為樂事,(說明他那會興趣已經轉向道家了)以研讀經籍自娛。當時很多穎川名士都前往拜訪求教,司馬懿在列也實屬正常;第二點是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司馬師,一個叫司馬昭。連起來就是師從於胡昭的意思。
但史書並沒明確講到過胡昭就是司馬懿的師父。但後續小說採納了這個觀點,還衍生出胡昭怎麼怎麼教育司馬懿,怎麼怎麼誇獎司馬懿的故事。但這些都是傳說,沒有史實證據。
當然胡昭如果真的教過司馬懿,也不是不可能。但非常可惜的是,司馬懿肯定不是好學生。在道德標準上,司馬懿幾乎成為胡昭的反面典型。胡昭泉下有知,肯定為誇獎司馬懿這事狂扇嘴巴。
現在問題來了,胡昭和同樣叫孔明的諸葛亮相比,除了道德層面上不相上下之外。在具體才能上寫隸書是肯定超越孔明的。其他實在是沒有任何一個具體事例可與之比較。或許胡昭的確非常有才,但他沒有主動站上歷史舞臺去盡情展現過。他甚至沒有比與之齊名的鐘繇表現出任何的軍事政治謀略才能。因此歷史對他的才能並沒有留下記錄。我們不能單憑司馬懿的才能與諸葛亮不分伯仲,直接得出可能是他師父的胡昭才能就一定高於諸葛亮。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很多人對司馬懿的師父很是好奇,究竟是哪個世外高人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弟子來了呢?
其實,司馬懿的師傅的綽號很響亮:孔明。孔明,對,讀者沒有看錯,但此孔明非彼孔明。此孔明的真名叫胡昭。
胡昭有三個特點。
一是名震天下。據史書記載,胡昭學高八斗,智冠天下,他尤其精通典史,工於書法,與三國前期的鐘繇齊名,並擁有“尺牘之跡,動見楷模”的美譽。
二是淡泊名利。胡昭生在三國軍閥混戰的年代,他看透了官場黑暗,因此拒絕出仕為官,而是追求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三是以德育人。胡昭在歸隱期間還做了一個事——教育學。為了改變當時的的教化之風,他在山中辦學,親自傳道受業,結果弟子眾多,個個學識都淵博,許多人都慕名前來學習,周邊地區的人們的學識也是大大提高。
因此,胡昭的賢德之名更是遠播天下。
而司馬懿便是胡昭的弟子之一。胡昭不僅是司馬懿的恩師,更是司馬懿的恩人——曾經救過他的命。
感恩的司馬懿也學得十分認真,常常拿著竹筒細心記載著師父講解的陣法,兵法,治國之法。正是由於司馬懿的努力與汗水,最終成為天下第一守城大將。將聞名一世的諸葛亮都打敗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司馬懿在後來的軍旅生涯中,無不感謝這位才華蓋世的老師,只要談起胡昭,必定起身以示尊敬。
因為胡昭的名氣實在太大了,於是乎,求賢若渴的曹操知道後,屢次相邀胡昭到他麾下當“智囊”。胡昭的表現卻出人意料,兩個字:拒絕。理由是8個字:山野村夫,無用之才。曹操當然也很生氣,有部下建議曹操儘早除掉不願“歸化”的胡昭以絕後患,但曹操思來想去,因不想落個殺害賢能之士的罵名,只得發生8字感嘆:“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只好放任這位隱士自由飛翔了。
無獨有偶,而袁紹聽聞胡昭的大名後,也派人送重金請胡昭出山,結果胡昭還是拒絕了。結果氣量小的袁紹一怒之下派人去抓捕胡昭問罪。而胡昭早已料到,提前遁入山林了。
當袁紹再派人去找他算帳時,雖知胡昭的大致方位,但卻連進山路口都找不到。這有點像諸葛亮的“八陣圖”,雖見其形,就是走不出;不過胡昭恰恰相反,雖知其處,就是進不去。
也正是因為胡昭名氣大,又一直歸隱山林,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民間高士,一些從政者並沒有放棄請他下山輔政的舉動。魏齊王曹芳正始年間,天下稍微安寧,胡昭遷居宜陽。魏帝頻頻召胡昭入仕都被婉言拒絕。嘉平二年,魏帝曹芳再次特邀胡昭入朝,結果卻得已是89歲高齡的胡昭已然病逝,只好作罷。
當然,這一年是公元250年,而此時的諸葛亮已比他早死16年。
-
4 # 國君自媒體
大家對胡昭這個人名感覺很陌生吧,在三國時期胡昭是出名的儒者、書法家。他的字和諸葛亮一樣,也是“孔明”。
胡昭是潁川人(河南禹州),從小飽讀經史,學識淵博、通曉古今,可謂是年輕有為。有人就建議他去做官,將來可以光宗耀祖,又可以回報鄉親,這都是讀書人的心願。胡昭看到當時朝廷外戚與宦官當道,朝廷中官員腐敗險惡,跟他自己的理想不一樣,因此胡昭對仕途產生厭惡,後來客居冀州專心鑽研經史、習書法。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釋出了“唯才是舉令”,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大批志士前來投靠。曹操聽說胡昭是一位不可多的賢才,就親自邀請胡昭出山為官。但被胡昭婉言謝絕,自稱是村野民夫,已習慣躬耕樵讀,只想過清靜的日子,入仕做官非他人所願,望丞相見諒,曹操見難以勸服,只得感嘆:“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就由讓他息隱山林。如果曹操邀請到胡昭輔佐,中國歷史可能要改變了。
後來,胡昭為了躲避各路諸侯的邀請,把家搬到陸渾山(河南省洛陽嵩縣東北)。在山中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看到周邊的鄰里孩子沒錢讀書,便辦起學堂,教書育人,他一心為民深受到人們尊敬和愛戴。鄰里常因一些瑣屑小事吵架,都會請他來評理。 胡昭這位隱士在陸渾山方圓幾百里名聲鵲起,有不少世家大族子弟慕名而來。其中就有司馬懿,少年時司馬懿聰明過人,很受胡昭喜歡,胡昭把畢生所學全部教給了司馬懿,胡昭料定司馬懿日後必定成就一番大業。後來,司馬懿成為曹操的主要謀士之一,再後來憑藉著自己的實力一步步把曹氏家族滅了。
回覆列表
答仲達之師乃三國時之隱士~胡昭。~公元161~250年,河南禹州人氏,善書法與鈡繇齊名,世人並稱鈡胡。胡昭的字也是孔明,至於二人之才幹那要拉出來較量一番才能較高下,只是沒機會,就不好妄議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