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小童

    雞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美味,是我們常吃的,但是針對蛋雞每天生蛋的時間,一般都是晚上,這個問題,一般人可能不會想,也沒注意發現這個規律,但為什麼一般都是晚上才下蛋呢,因為雞生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不能有太多的干擾,因為白天外在環境的噪音,導致環境不對,而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最安靜的,這樣母雞才能夠安靜在那裡下蛋,然後第二天才會發現有蛋,包括鴨子和鵝,這種生蛋的時間方式基本也是一樣的,

    但並不是一定就是晚上才生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發現白天也會下蛋,那是因為雞蛋在雞肚子已經停留不住了,有時候走著走著就下蛋了,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數的,不多見,而晚上才是生蛋的最佳時間,

  • 2 # 非常小刀

    這個問題真是笑死了,前面那兩個人還說的一本正經。母雞一般都是白天下蛋的,鴨子一般是晚上下蛋。至於為什麼母雞下蛋時間晚,我覺得這個你應該和母雞聊聊。不過一般情況下母雞是不會告訴你的,你最好炒兩個菜,打半斤就,把母雞灌醉了再問,畢竟酒後吐真言。

  • 3 # 高山晚熟巨峰葡萄

    1 、蛋雞育雛期體重控制不當

    1.1 雞群發育不良,6周齡體重不達標,均勻度差。主要表現為:其一脛骨長度不夠。脛骨長度是產蛋雞是否達到生產要求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但有很多養雞戶在飼養過程中不知這一指標,因過分強調成本而不按要求飼餵合格的全價飼料,造成飼料營養不達標;忽視育雛期管理,造成雛雞6周齡前脛長(褐殼蛋雞要求8周齡脛長80mm)不達標。蛋雞8周齡的脛骨長度十分重要,有8周齡定終身之說;由於早期脛長不達標會導致到18周齡開產時,雞群中相當數量的雞脛骨長度不到100mm;褐殼蛋雞正常脛長應達到105mm為好。其二是體重不達標,均勻度太差。均勻度差的雞群,其產蛋高峰往往後延2~3周,且均勻度差的雞群在整個飼養週期死亡率和淘汰率高,產蛋高峰不理想,高峰維持時間短,總體效益差。其三性成熟均勻度差。因雞群性成熟不一致,而導致群體中產生不同的個體生產模式,群體中個體雞隻產蛋高峰不同,所以產蛋高峰不突出,而且維持時間短,其產蛋率曲線也較平緩。

    1.2 蛋雞育成期增重不勻,各周體重波動大,雞群體質差。育成期要求每週抽樣稱重5%(不低於50只雞),以正確瞭解雞群的體重增長情況和聚群的均勻度情況,從而確定下週的飼餵方式和飼料量。在確定下週的飼料量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參照手冊所給的喂料量,一般手冊所給的喂料量只是參考,執行時要根據本場的情況(即飼料實際營養水平、雞舍溫度、喂料裝置、當週應激狀況等)進行適當調整;第二,考慮飼料滯後效應問題,就是我們在本週調節飼料後,當週體重並未顯示出來,一般3周後體重才表現出來,所以每週加料要遵循瞻前顧後、循序漸進的原則,決不可料量忽高忽低,呈鋸齒狀,這樣做的後果是造成周增重波動大;第三,要注意育成期飼餵不能減料,料量只能增加或維持,一旦減料將嚴重影響周增重,尤其蛋雞12周以後,生殖系統開始發育,一定要保持周增重。

    1.3 育成後期過分限制體重大的雞也會造成推遲開產。蛋雞育成期均勻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以後的產蛋,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如果過分地追求均勻度,對生產也是不利的。有些雞場不注意育成期的均勻度,盲目給料,再加上飼養密度不合理造成均勻度極差。發現問題之後,又盲目地追求雞群的均勻度,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經常分群、調雞,並在分群后不給大雞加料,個別雞場發現飼養員私下減料以控制體重;對小雞大量加料,以在短期內使雞群體重一致。這樣在15周前如體重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對產蛋影響不太大,15周後這樣做會使體重較大的雞因沒有足夠的營養而不能正常生產,同時體重較小的雞因加料過快,雖然體重很快趕上了,但由於此期增加的大部分是脂肪,生殖系統來不及發育,也就不能適時開產,均勻度很高(90%以上),就是產蛋率不高。

    2.1 光照時間(人工補光時間)。中國地處北半球,自然光照最長的一天是夏至(6月21或22日),最短的一天是冬至(12月21或22日)。在9~12月份進雞稱順季,育成階段處在日照逐漸增長的季節,這有利於雞的性成熟,出現開產提前。在3~6月份進雞稱逆季,育成階段處在日照逐漸縮短的季節,對蛋雞性成熟非常不利,特別是進入15周以後開始進入性成熟階段,此期如果光照縮短,就會造成生殖系統發育遲緩,所以要求從15周開始補光以滿足性成熟。

    2.2 光照強度的影響。蛋雞較為合適的光照強度是10-15勒克斯,輕度要適宜。對於正常的產蛋雞,所需要的光照強度一般為2.7瓦。多層籠養雞舍為使底層有足夠的光照度,設計照度應提高一些,一般為每平方米3.3~3.5瓦。如果光照強度小,或者加光刺激不夠,也會造成產蛋推遲。

    3、 飼養環境不當的影響

    3.1 雞舍環境溫度不合適。蛋雞生長、生產的理想溫度為18~24℃,低於18℃雞用於維持體溫的飼料增加,低於13℃就會影響生長髮育及產蛋。當雞舍溫度過低時,如不及時增加飼料喂量,就會造成相對的能量不足,從而延遲開產。到冬季有些養雞戶不增加取暖設施,靠雞群產熱來維持舍溫是非常錯誤的。

    3.2 溼度與通風對晚產的影響。蛋雞要求0~4周齡相對溼度60%~70%,4周以後50%~60%。雞舍溼度的高低與雞舍溫度及通風有關。當舍溫一定時,通風量越大,排出舍外的水分越多,溼度下降;通風量一定時,舍溫越高,空氣中含水量高,從而排出舍外的水分越多,溼度下降。所以雞舍溫度過低或通風量不足,都會使舍內溼度升高,平養雞舍墊料潮溼,長期下去易發生球蟲病或大腸桿菌等細菌性疾病,從而影響蛋雞生長髮育,推遲開產。

    4 、傳染性疾病、腫瘤等影響

    開產前患有慢性傳染性鼻炎的雞群,開長時間明顯推遲,產蛋高峰上升緩慢。患有腫瘤病(馬立克病、雞白血病、網狀內皮增生症等)的雞群,會出現雞冠蒼白、皺縮、消瘦、長期拉稀、體內臟器腫瘤等症狀,致使雞群體重降低,無法按期開產或產蛋達不到高峰。

  • 4 # 老男孩生態養殖

    導致蛋雞產蛋推遲的原因

    1 、蛋雞育雛期體重控制不當

    1.1 雞群發育不良,6周齡體重不達標,均勻度差。主要表現為:其一脛骨長度不夠。脛骨長度是產蛋雞是否達到生產要求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但有很多養雞戶在飼養過程中不知這一指標,因過分強調成本而不按要求飼餵合格的全價飼料,造成飼料營養不達標;忽視育雛期管理,造成雛雞6周齡前脛長(褐殼蛋雞要求8周齡脛長80mm)不達標。蛋雞8周齡的脛骨長度十分重要,有8周齡定終身之說;由於早期脛長不達標會導致到18周齡開產時,雞群中相當數量的雞脛骨長度不到100mm;褐殼蛋雞正常脛長應達到105mm為好。其二是體重不達標,均勻度太差。均勻度差的雞群,其產蛋高峰往往後延2~3周,且均勻度差的雞群在整個飼養週期死亡率和淘汰率高,產蛋高峰不理想,高峰維持時間短,總體效益差。其三性成熟均勻度差。因雞群性成熟不一致,而導致群體中產生不同的個體生產模式,群體中個體雞隻產蛋高峰不同,所以產蛋高峰不突出,而且維持時間短,其產蛋率曲線也較平緩。

    1.2 蛋雞育成期增重不勻,各周體重波動大,雞群體質差。育成期要求每週抽樣稱重5%(不低於50只雞),以正確瞭解雞群的體重增長情況和聚群的均勻度情況,從而確定下週的飼餵方式和飼料量。在確定下週的飼料量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參照手冊所給的喂料量,一般手冊所給的喂料量只是參考,執行時要根據本場的情況(即飼料實際營養水平、雞舍溫度、喂料裝置、當週應激狀況等)進行適當調整;第二,考慮飼料滯後效應問題,就是我們在本週調節飼料後,當週體重並未顯示出來,一般3周後體重才表現出來,所以每週加料要遵循瞻前顧後、循序漸進的原則,決不可料量忽高忽低,呈鋸齒狀,這樣做的後果是造成周增重波動大;第三,要注意育成期飼餵不能減料,料量只能增加或維持,一旦減料將嚴重影響周增重,尤其蛋雞12周以後,生殖系統開始發育,一定要保持周增重。

    1.3 育成後期過分限制體重大的雞也會造成推遲開產。蛋雞育成期均勻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以後的產蛋,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如果過分地追求均勻度,對生產也是不利的。有些雞場不注意育成期的均勻度,盲目給料,再加上飼養密度不合理造成均勻度極差。發現問題之後,又盲目地追求雞群的均勻度,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經常分群、調雞,並在分群后不給大雞加料,個別雞場發現飼養員私下減料以控制體重;對小雞大量加料,以在短期內使雞群體重一致。這樣在15周前如體重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對產蛋影響不太大,15周後這樣做會使體重較大的雞因沒有足夠的營養而不能正常生產,同時體重較小的雞因加料過快,雖然體重很快趕上了,但由於此期增加的大部分是脂肪,生殖系統來不及發育,也就不能適時開產,均勻度很高(90%以上),就是產蛋率不高。

    2.1 光照時間(人工補光時間)。中國地處北半球,自然光照最長的一天是夏至(6月21或22日),最短的一天是冬至(12月21或22日)。在9~12月份進雞稱順季,育成階段處在日照逐漸增長的季節,這有利於雞的性成熟,出現開產提前。在3~6月份進雞稱逆季,育成階段處在日照逐漸縮短的季節,對蛋雞性成熟非常不利,特別是進入15周以後開始進入性成熟階段,此期如果光照縮短,就會造成生殖系統發育遲緩,所以要求從15周開始補光以滿足性成熟。

    2.2 光照強度的影響。蛋雞較為合適的光照強度是10-15勒克斯,輕度要適宜。對於正常的產蛋雞,所需要的光照強度一般為2.7瓦。多層籠養雞舍為使底層有足夠的光照度,設計照度應提高一些,一般為每平方米3.3~3.5瓦。如果光照強度小,或者加光刺激不夠,也會造成產蛋推遲。

    3、 飼養環境不當的影響

    3.1 雞舍環境溫度不合適。蛋雞生長、生產的理想溫度為18~24℃,低於18℃雞用於維持體溫的飼料增加,低於13℃就會影響生長髮育及產蛋。當雞舍溫度過低時,如不及時增加飼料喂量,就會造成相對的能量不足,從而延遲開產。到冬季有些養雞戶不增加取暖設施,靠雞群產熱來維持舍溫是非常錯誤的。

    3.2 溼度與通風對晚產的影響。蛋雞要求0~4周齡相對溼度60%~70%,4周以後50%~60%。雞舍溼度的高低與雞舍溫度及通風有關。當舍溫一定時,通風量越大,排出舍外的水分越多,溼度下降;通風量一定時,舍溫越高,空氣中含水量高,從而排出舍外的水分越多,溼度下降。所以雞舍溫度過低或通風量不足,都會使舍內溼度升高,平養雞舍墊料潮溼,長期下去易發生球蟲病或大腸桿菌等細菌性疾病,從而影響蛋雞生長髮育,推遲開產。

    4 、傳染性疾病、腫瘤等影響

    開產前患有慢性傳染性鼻炎的雞群,開長時間明顯推遲,產蛋高峰上升緩慢。患有腫瘤病(馬立克病、雞白血病、網狀內皮增生症等)的雞群,會出現雞冠蒼白、皺縮、消瘦、長期拉稀、體內臟器腫瘤等症狀,致使雞群體重降低,無法按期開產或產蛋達不到高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位同事建議保肝養肝用茵陳和紅棗當茶喝是否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