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裡胡塗的我

    郁達夫以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最後走上自殺的道路。

    其中作品大膽地描寫了偷窺、手淫等個人隱秘行為,在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里,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這部小說出版之後,立刻遭到上海文藝界最猛烈的攻擊,同時也顯示了人本的意義。

    作品細緻地描寫了這位憂鬱型青年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深感自卑,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這些苦悶情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滲透;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他所疑神疑鬼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起來,這三項內容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格局。

    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安排的:路遇——窺浴——野合——宿妓——自戕。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與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

    “我何苦要到日本來,我何苦要求學問。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富起來。故鄉豈不有明媚的山河,故鄉豈不有如花的美女?我何苦要到這東海的島國裡來!”“她們已經知道了,已經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復仇,我要復仇。”“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主人公面對一點點小事就把原因歸結到祖國的不夠強大,認為自己所遭受的一切不公都是祖國的弱小所害的。

    反映出當時的日本留學生的普遍心理。弱國子民的身份,獨在異鄉,深知自己與日本學生的隔閡,從而不敢與這些人交流打交道。

    所以主人公只能從“慾望”中找尋慰藉。 但是當時主人公早年接受的卻是“存天理滅人慾”未消亡的封建禮教思想,對“慾望是一種罪惡”深信不疑。

    對祖國的悲哀無奈只能靠著慾望宣洩,越來越依賴,事後則覺得空虛懊惱孤寂中又一次感嘆祖國的悲哀,如此惡性迴圈。

    他對自己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澀,在被窩裡無法阻止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體,到最後去歡場的沉淪,感到了強烈的罪惡感與愧疚感發出懊惱之音。

    然而,人類的慾望是一種天性。主人公卻在“思想道德”和“滿足慾望”兩者間無比掙扎,思想負擔越來越重。最終只能自殺式逃離。

    理想與現實有著巨大的差距,作為留學生,主人公只能感受到“弱國無地位”。主人公並非是真的“沉淪”於慾望,他的“沉淪”背後蘊藏的,是對國家的熱愛,對人性自由平等的呼喚,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包含了太多的心酸無奈。

    個體強弱的對比,可以反映出國家強弱的區域性。主人公的“沉淪”是一個時代悲劇的產物,但是他的思想在當時已經遠超社會民眾。

    主人公“他”,一個為自己“齷齪”行為感到無比羞愧而自殺的“沉淪者”,本質卻是一個希望看到民族富強,批判中國封建落後的民族主義覺醒者。

    對於主人公的悲劇,很大一部分在於當時社會的黑暗,但是也有他自身敏感多疑的原因。

    情感和生理的空虛,止不住在環境中的腦補,雄心壯志的破滅,最終自我毀滅。我們不能單純跳脫一切環境來批判一個人,但任何一個人面對任何環境都是有絕對自由去選擇的。畢竟《沉淪》主人公選擇了毀滅,而作者卻選擇了改變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喜好貶低別人找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