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深的呼吸淺淺的笑
-
2 # 子旭
母親的心理問題會遺傳給孩子。父母會給孩子進行學前教育,會對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展,若是父母的性格是內向的,孩子也不會太愛說話與人交談;相反地,若是父母的性格是外向的,孩子也會非常喜歡交流,性格也會非常開朗。
母親患有抑鬱症,孩子的行為舉止也會受母親的影響,但是後天的成長環境也會慢慢地改變孩子原有的行為特徵。
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也會導致遺傳母親的心理疾病。
-
3 # 槽八點
母親的心理問題可能會遺傳給孩子?我認為一半一半。
一半對在於,孩子會遺傳母親的一些特性,包括父親的一些特性,這是生物理很正常的,那麼對於心理,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結構,也許,心理也是有某種細胞控制的,而這些細胞未必不會遺傳,就像一些肝病啊之類的。
但是也有不對的,因為這個社會上,也存在很多母親患抑鬱而孩子很健康,或者說孩子患抑鬱母親很健康的。
-
4 # 小崔不抑鬱
很多準備結婚的抑鬱症患者都會有這樣一個擔心:“我的下一代患抑鬱症的機率高嗎?”
有一項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有抑鬱陽性家族史者佔40%。國外一項報道中指出,抑鬱症患者其親屬中患抑鬱症的機率為: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約為14%,二級親屬(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孫子女、甥侄)約為4.8%,三級親屬(堂、表兄妹)約為3.6%。
但是,抑鬱症的發病原因很複雜,遺傳因素只是抑鬱症發病的諸多原因之一,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等交織其中。而關於抑鬱症的遺傳方式還不是十分明瞭。
部分研究發現,抑鬱症的遺傳方式非常複雜,與其他遺傳性疾病不同,現代醫學無法根據親屬的發病情況準確估計其下一代罹患抑鬱症的機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父母雙方都是抑鬱症患者的話,孩子患抑鬱症的機率將大大增加。
-
5 # 小貓喵喵
母親如果有心理問題,是有可能遺傳給孩子,但並不絕對。
第一,如果母親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遺傳給孩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任何心理問題都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能夠及時治療,母親積極配合治療,其他家庭成員也給予應有的支援和幫助,母親的心理問題慢慢痊癒。不到不會遺傳給孩子,還會因為心裡健康恢復,並能給孩子更好的母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會增分。
第二,如果母親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遺傳給孩子的可能性也僅有40%左右。如果母親的心理問題由於經濟、觀念或其他原因不能得到及時療愈有效治療,帶著心理疾病陪伴孩子的母親,能夠給孩子的愛的質量會大打折扣,並且由於心理疾病的影響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影響。
即使如此,母親的心理疾病也並不必然遺傳給孩子。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非常複雜,遺傳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如果其他家庭成員和老師等人能夠給孩子足夠好的愛,即使母親有心理疾病,孩子心理仍然有很大可能Sunny健康。
每個生命都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
-
6 # 南京婦科醫生範曉健
心理問題並不完全是精神性的,還涉及一定的生理問題。
以抑鬱症舉例來說,有一種抑鬱叫做Clinical Depression,即生物抑鬱症。它是由於某些生理症狀的改變而引起的抑鬱。
一位知名作家與編劇,李蘭妮也被確診為生理性抑鬱症。
當時蘭妮自己也不肯相信,於是她遍跑著名的醫院,想要否定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她曾經無法面對自己身患疾病的真相,經歷了諱疾忌醫、自欺欺人、勇敢面對的艱難求治過程。她的朋友也不相信她會患上抑鬱症,因為她性格開朗,內心十分強大,和抑鬱症患者自哀自憐的性格完全相反,可謂是截然不同。
也就是說,如果她的抑鬱症是生理性的,那她的孩子就有可能遺傳了和母親同樣的生理症狀,從而面臨這種精神疾病的風險。
那麼,如果這種心理問題完全是神經性,是否有可能遺傳給孩子呢?
我覺得可能孩子也會有一定的心理問題,但問題的根源不一定是來自於遺傳。
後天的環境相比較於先天的遺傳更為重要。
如果這個母親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那麼在缺乏正常的母愛的生活環境下,孩子的成長也無法健康,從而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
一部英劇《奧麗芙·基德里奇》講述了一位生於抑鬱症家族的女性和抑鬱症的對抗。
女主人公的父親自殺,情人自殺,朋友也在抑鬱症中掙扎死去,這對於她本就不太健康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她也曾差點自殺,然而她還是選擇活下去,並且拯救了抑鬱症朋友的兒子。
遺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像自己的命運投降。
-
7 # 月子印象產康管理
如果準媽媽患有抑鬱症,約有10%的可能遺傳給自己的女兒。所以準媽媽在孕期或者準備懷孕之前不要放過任何有抑鬱跡象的訊號,比如突然的情緒波動、哭泣。如果有類似的情況出現,一定及時解決,自我調節不好,可以去看心理醫生。母親可以遺傳給孩子的疾病及對策
1、肺癌
肺癌患者中至少有10%的人具有遺傳性,而母親或姐妹中若有人患有肺癌,遺傳給子女的機會要比男性肺癌患者遺傳給子女的機率高處兩三倍。
對策:要有規律地進行鍛鍊,戒菸戒酒,少吃油膩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多吃低脂肪、富含纖維的食物。從30歲起要考慮每年進行一次胸部透視以排除隱患。
2、超重
女性的體重和母親的體重、體形的關係較之父親更為緊密,肥胖者的體重遺傳因素佔25-40%。
對策:如果準媽媽自己或者母親有肥胖的症狀,要控制脂肪和甜食的攝入,做有規則的運動,做出減肥的規劃。
3、Ⅱ型糖尿病
通常40歲以後發生,是婦女中非常常見的疾病。研究表明,有20-40%的子女是從母親那兒遺傳患上的。
對策:保持苗條身材,堅持運動,45歲之後每隔三年做糖尿病的常規檢查。
4、患有妊娠性疾病
母女之間也許有類似或相同尺寸、形狀的骨盆,研究表明,妊娠高血壓和靜脈曲張在家族中是具有遺傳性的。
對策:鍛鍊身體,控制飲食,保持苗條。
5、絕經早
準媽媽的絕經年齡可能和自己的母親相同,一個女人有多少個卵子,在她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了,這種“決定”來自遺傳因子。
對策:如果有吸菸習慣的女性應儘早戒菸,有醫學研究表明,吸菸的女性絕經年齡可能會提前兩三年。
6、嗜酒
嗜酒具有家族性,女性尤其深受其害。
對策:控制飲酒量,孕期絕對要禁酒。
其他具有遺傳性的還有心臟病、骨質疏鬆等,對女人都具有遺傳,需要準媽媽引起注意。
回覆列表
“當人們說到兒童的行為問題時,他們通常想到的是這些問題的心理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可能如何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或者與同伴的交往。但他們卻很少想到,這些行為問題會影響到細胞層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兒科學系助理教授珍妮特·沃西基(Janet Wojcicki)博士說。
她和同事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母親罹患抑鬱可能使孩子隨後發生白細胞端粒長度變短的現象,這些兒童也更可能產生特定的行為問題。
端粒(telomere)是細胞內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它們像鞋帶兩端的塑膠頭一樣,保護著染色體的末端,作為一個緩衝區來避免編碼蛋白質的DNA在細胞分裂中丟失。端粒會隨著細胞複製而縮短,與機體的衰老相關。儘管端粒的縮短是衰老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理與心理的壓力會加速這個過程。除了作為細胞衰老的標誌,較短的端粒長度在成年人中還與較高的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和癌症)風險相關。
媽媽的心理問題,也可能影響孩子的生理健康在這項發表在自然旗下期刊《轉化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的研究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對一組條件基本相同的低收入家庭拉丁裔兒童進行了調查。被試包括108個4歲兒童與92個5歲兒童。他們出生在舊金山的兩家醫院,其中許多人連續兩年參加實驗。研究人員檢測了這些兒童及他們母親的白細胞端粒長度,並篩查他們的母親是否患在產前或產後是否罹患過抑鬱。
同時,他們也檢測了這些兒童在3歲、4歲及5歲時是否患有包括(ODD)在內的行為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是一種常發於兒童的行為障礙,症狀包括敵意、易怒、反覆抗拒以及拒絕服從權威人物等,可能會導致明顯的社會或學業功能損害。
結果顯示,與沒有對立違抗行為的兒童相比,有對立違抗行為的3、4、5歲兒童端粒長度要顯著更短(P<0.01),縮短長度約450個鹼基對。
此外,如果母親在孩子3歲的時候患有臨床抑鬱症,那麼孩子在4歲和5歲的時候,端粒會短於那些母親沒有患抑鬱症的孩子。不過,如果母親在產前或產後一年內患抑鬱症,或只是出現較輕的抑鬱症狀,並不會影響孩子的端粒長度。
“怎樣長度的端粒是健康的,以及怎樣對它進行干預,目前還並沒有確切的準則。可人們經常認為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是脫節的,而事實上,早在4歲或5歲的時候,兒童已可能出現細胞的衰老,這體現出生物學上衰老與心理病理學之間是存在聯絡的。”沃西基說。
研究人員認為,具有對立違抗行為的3-5歲兒童端粒長度較短也許部分歸因於母親的抑鬱。此外,如果孩子的端粒長度較短,他們的母親端粒長度往往也較短。沃西基認為,這種現象可能同時與遺傳以及家庭環境壓力相關。
敲響警鐘的相關關係“我們的研究第一次探索了母親的臨床抑鬱症、學齡前兒童的對立違抗性障礙與學齡前兒童較短的端粒長度間的聯絡。” 沃西基指出,“現在的研究結果提示,母親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兒童的行為問題會在兒童的細胞層面表現出影響。它們強調了早期干預兒童行為問題與治療母親抑鬱的重要性。”
“心理壓力與端粒長度之間的關係早已為人所知,但在如此年幼的被試身上發現端粒縮短依然是一個警鐘,告誡我們應該儘早去幫助這些家庭。” 來自佛蒙特大學伯靈頓兒童醫院的戴維·雷圖博士(David C. Rettew)則評論稱,“這個研究也再次凸顯了那種‘要麼是生理問題,要麼是心理問題’的想法是多麼不科學。環境既影響我們的身體,也改變我們的大腦。”
不過,研究者也強調,要衡量這些影響在兒童細胞衰老層面上的表現,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由於目前這個研究還不成熟,研究者們也並不推薦將端粒長度作為常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