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月晚霞

    蘇-57進氣道似乎沒有采用過多隱身處理

    首先我們要了解現代雷達採用多普勒效應探測目標,多普勒效應與速度相關,速度越高,效應越強,雷達探測能力就越好,從相對論可以知道,當兩個物體迎面速度,那麼速度就是兩者速度之和,這個時候雷達探測距離就越遠,如果按照同一個方向,那麼速度就是兩者速度之差,雷達探測距離就近,我們看到雷達探測距離迎頭要比尾追要遠就是這個原因。

    空空導彈也是同樣道理,迎面攻擊相對速度快,能量大,射程遠,尾追相對速度小,能量小,射程就近,因此戰鬥機超視戰空戰都會在迎頭髮起就是這個原因。隱身飛機RCS處理對於機身前方給予重點關注也是這個道理,從國內外經驗來看,飛機前向RCS有三大來源,雷達、座艙和進氣道,其中進氣道處理最為複雜,傳統進氣道考慮到進氣效率,採用直線進氣,這樣進氣道、發動機葉片就構成了一個鏡面效應和互反射效應,前者雷達電波可以直接照射到發動機葉片,然後近回,後者電波可以在進氣道多次反射之後返回,所以隱身飛機多采用S進氣道,讓對方雷達電波無法直接照射到發動機葉片,在進氣道多次反射之後也不容易溢位。

    蘇-57採用直線進氣道,對於飛機前向RCS存在非常大影響,不利於飛機隱身,從這個角度來講它的RCS肯定高於F-22和殲-20,因此在超視距空戰之中面對後面兩種戰鬥機處於不利地位。

  • 2 # 高達

    大多數人看到Su-57都會注意到飛機腹部的進氣道很俄羅斯風格的大大咧咧的開啟,就會認為SU-57的隱身效能不好。而SU-57的隱身效能恐怕會出乎意料的凌駕於 F-22 F-35 殲-20 殲-31這幾款主流戰機之上。

    不是給咱們自己的殲-20唱衰,而是成飛在飛機設計領域相對於蘇霍伊還是圖羊圖神婆。

    殲-20是我們最先進的戰鬥機,但希望平靜對待。我們的航空領域基礎很薄弱,一些設計實際上還真的沒有想明白。殲-20的設計理論資料在殲-10的基礎上達成,和殲-10有著類似的氣動佈局。是中國家航空工業的一個飛躍。但很多應用於殲-20上的技術並沒有深入的經過試驗和實戰,這是殲-20的一個致命短板。

    一個傳統而健康的飛機設計模式是美國和俄國的設計方式,新的技術往往要建設X開頭的技術驗證原型機,取得大量技術資料後才可能會進入到Y開頭的原型機設計中,在Y開頭的原型機不斷改進後才會去掉Y字頭形成真正的服役戰機。這樣往往要經過幾十年的時間。

    而中國目前的殲-20的確是實現了彎道超車,但上面的很多技術元素沒有經過驗證機去驗證實際效果不得而知。當然這是唱衰的一面,好的一面是我們必經搞出來了殲-20,殲-20後面的替換型號必然能夠讓中國的航空工業揚眉吐氣,到15年後新機登場時大家才會真正的覺得我們的殲-20會有多麼不堪。這是後話。

    在殲-20的研製過程中讓我自己很遺憾的是我們有大量的蘇霍伊戰機,對蘇霍伊戰機的設計吸收太過不足。如果殲-20上面我看不到蘇霍伊的影子,那麼我們就可以直接認定中國的殲-20建設過程中地基是少了幾塊磚的。這樣的論斷並不武斷,我們回頭來看看Su-27到Su-57的發展歷程就可以發現Su-57是Su-27不斷的設計迭代的產物,這個設計迭代的從1977年Su-27首飛到現在已經有40年的時間了,如果算上研製時間,Su-57的“底蘊”恐怕就超過了半個世紀。 那麼在我們面前的SU-57就是一個60年陳釀了!

    甚至可以負責的說 Su-57是目前以來正式披露的最強大的戰機,沒有之一!

    從正面的進氣道截面上看,SU-57的確有著巨大的進氣道開口,但是如果看看F-22呢?

    開口是不是同樣巨大?

    巨大的開口從來不是雷達反射截面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不用用進氣道的開口做判斷。

    起初進氣道開口的設計的確是隱身分飛機的設計重點之一,但後來的實踐中進氣道開口設計並不是重點。

    看下F-22的結構圖

    F-22 和之前的YF-22 都是將進氣道轉了一個彎做成了S形進氣道以降低雷達波直接照射到渦輪葉片的可能性。但S形進氣道的缺點是加大了進氣道的阻力,降低了發動機功率。對發動機功率一直有極致追求的俄軍顯然是不會利用這樣的設計的。

    在SU-57上特地加長了進氣道,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進氣道和發動機的長度比超過了1.5:1,而F-22的進氣道和發動機長度比僅僅是0.8:1。加長進氣道的設計不僅達到了S形進氣道遮蔽雷達波的效果而且沒有犧牲掉進氣道的效能。從這裡是不是可以看出蘇霍伊設計局老道的設計能力了嗎?

    題外:注意下F-22和SU-57的進氣道邊緣

    F-22 和SU-57 都使用了經典的加萊特進氣道,我們的殲-20和F-35使用的是DSI進氣道

    我們可以注意到殲-20和F-35進氣道靠近機身一側都有一個橢圓形突起,這就是DSI進氣道的特徵了。而F-22和Su-57則是進氣道和機體稍微的離開了一個縫隙。這才是一個正牌軍迷需要注意到的一點。SU-57和F-22使用的都是斜切二元進氣道,這是一個超級經典的進氣道設計,在經過大量計算後才可能實施的設計成果,利用進氣道邊緣的小縫隙在飛行過程中形成高壓區為進氣道提供高壓空氣。由於設計難度極大這可不是一般的設計師想用就能用到的設計。

  • 3 # 老船舶老飛機研究所

    1.蘇-57通常被詬病的是沒有采用S型進氣道,導致雷達波會直接照射到發動機葉片。但是事實上,俄羅斯的專家肯定不至於放著這麼大的一個問題不管。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採用進氣道雷達屏障來吸收雷達波。這和其他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所採用S型進氣道一樣都是屬於隱身措施。當然,這又涉及到了取捨問題。雷達屏障一定程度會降低恢復總壓比,進而導致推力的降低。

    B-1B和F-18E/F系列上安裝的進氣道吸波裝置

    蘇-57的進氣道吸波裝置專利圖

    2.進氣道腹溝形成三重內反射。

    蘇-57中央升力體佈局導致的機腹與進氣道中的腹溝是一個強散射源。它凹陷進去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典型角反射區域,這個設計會嚴重增加側向RCS。依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模擬結果,蘇-57的側向RCS的確不樂觀。

    二面角RCS對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所做的模擬,如果取13dBsm,真值轉換約為19平方米

    3.隔道諧振反射問題

    這個是常規進氣道和卡爾特進氣道的通病。其原理就是進氣道和機身存在邊界層隔道。依據電磁散射理論,這個實際上近似於小尺寸牆體。且方向上幾何尺寸與大部分機載雷達波處於同一數量級。很容易產生諧振從而在較寬的範圍形成強回波。現在往往不採用卡爾特進氣道(F-35和殲-20均採用DSI進氣道消除隔道影響),至於F-22,這個隔道則成為了一個維護的非常麻煩的地方。如果想減少RCS,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依據低RCS外形設計原則最佳化隔道內附件幾何外形

    二:在隔道內開設較大尺寸進氣口消除邊界層並作為吸波裝置,匯入隔道進氣口加以吸收。

    三:塗覆吸波材料

    進氣道隔道諧振反射示意圖

  • 4 # 小卡223433908

    蘇57,即之前我們說的T50,t50為廠家型號,之所以還沒服役俄羅斯國防部就為其正名,又說是因為阿三不想玩了,其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回到正題,蘇57的發動機進氣道是直通式的,沒有像其他四代機那樣用DSI進氣道,也就是從正面可以看到發動機葉片,雷達波可以直接照射到發動機葉片上,我們知道,隱身能力可以說是是四代機的首要指標,而這一標準是一個系統工程,取決於很多當面,單論進氣道的隱身性,在所有已面世的四代機中,蘇57的正面隱身性應該是倒數的了,這對極其重視正面隱身能力的四代機而言,是致命的。理論上,在與用DSI進氣道或者對進氣道做了其他隱身當面的處理四代機對戰是,蘇57會先被發現,要知道,現代空戰第一就是看誰先發現誰,所以,這種情況下蘇57是處於劣勢的。

  • 5 # 飛戈

    蘇-57的懸掛吊艙式直通進氣道對隱身效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首先,在材料相同的情況下,各種不同結構的雷達反射面積(RCS)排序如下:空腔>三面垂直角>兩面垂直角>與雷達波方向垂直的平面>母線與雷達波垂直的圓柱面>球面>與雷達波傾斜的平面,而蘇-57的直通進氣道屬於空腔結構,且直通的形狀導致雷達波可以直接照射到發動機葉片,所以正面RCS很大。另外,吊艙式的佈局也使得飛機下表面無法形成一個平面,導致測下方RCS增大。戰機的隱身是短板理論的極致,只要有一處強雷達反射源沒有做好隱身處理就可使整個戰機隱身性喪失殆盡,這就和一個人在晚上穿上一身黑衣想躲過人們的視線,但只要他身上有一件反光的東西就能被人發現是一個道理。因此,該機進氣道的設計不合理將直接導致該機降格為4代半戰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南DX3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