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據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之後,很多日本人才知道,天皇是人,而不是神。

    關於這一事體,很多人談及時,多會以之為笑柄。

    但是,在面對自身時,人們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其實,即便是在所謂全新的時代、是在所謂先進的社會,仍舊有很多人把人當作神;

    並且,就目前的社會程序觀察,把人當神的時代,遠遠還無法結束,大概,也不會那麼快就結束。

    這樣看來,在談笑之後,很多人的反思能力,似乎是弱之又弱的。

    把人當成神,無論是出於盲目的崇拜、還是出於不分青紅皂白的痛恨與嫌惡,其間都暗含了太多奴化與無知的成分,都是不可取的。

    把人當成神,在今天,仍然有最為普遍的所謂“財神”、有所謂的“成功之神”,當然,還有其他所謂的“神”,此處,不一一展開。

    把人當成神,在以往的歷史中,有兩類:

    一類是“喜神”,對“喜神”的表現,就是荒謬地崇拜與山呼;

    一類是“惡神”,對“惡神”的表現,就是無下線地惡搞與鞭屍。

    以上兩者,雖然表現不一,但是,其本質是完全相同的。

    無論如何,人須知,就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慾,也有其不同的面向。

    以上算是閒話。

    這裡,就來說一個人,她就是大清王朝的孝欽皇太后(即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

    此處,就根據裕德菱在《清宮禁二年記》捲上中的一小段記載,讓大家看看這個外洋歸來的女孩子對慈禧太后初次見面時的印象,希望大家從人的角度來認識一下這位權傾一時的高層婦女的形象;同時,也請大家看一看慈禧太后後面的光緒帝與光緒帝皇后的狀態。

    裕德菱曾隨其父出使國外,她在法國四年,歸國之後,身居清宮兩年。

    《清宮禁二年記》就是裕德菱後來對其當日在清宮時所經歷的各種事體和景況的記述。

    話說,當日裕德菱母女受了慈禧太后的宣召,進入內廷。這一路上,裕德菱在宮中所見,是其前所未睹,她自然感到好奇、覺得新鮮。關於那些內監引領,路途見聞,此處略過。

    且說,那日裕德菱母子一行,剛到大殿門口,又遇到了一位婦人。這位婦人的裝束,與前此她們見到的那位慶王公主一般。為什麼特別注意這位婦人,這位婦人的特別之處,就是她的頭上戴有造型為鳳凰的飾物。

    這位婦人,笑容可掬,在看到裕德菱母子一行之後,便與她們握手致意。

    婦人的這個動作,在這位剛從法國歸來的女孩子看來,似乎和西方人的禮儀沒有什麼差別。

    裕德菱詢問他人之後,才知道這位婦人就是當朝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皇后(即隆裕皇后)。

    裕德菱在這裡沒有記述她們向隆裕皇后叩首請安的場景,想來,當時或許沒有如此行禮,因為:

    一來,裕德菱前面已經說到,隆裕皇后是與她們握手相見的;

    二來,如果真有向隆裕皇后叩拜的情景,推測,裕德菱也不會忽略或者遺忘的。

    其時,隆裕皇后還對裕德菱母子一行說:

    “太后(即慈禧)特別命我來迎接你們!”

    裕德菱細細打量隆裕皇后的舉止,見她溫良和藹,很易親近。裕德菱再看隆裕的身形,她的體態甚美。只是,裕德菱皇后的容貌,並不是十分漂亮。

    很快,就聽見大殿之中,傳來非常洪亮的聲音,召呼裕德菱她們道:

    “即來陛見!”

    也就是要求她們馬上進來,謁見當政者。

    裕德菱母子一行聽見宣召,馬上進入大殿之內。

    慈禧太后就在大殿裡面。

    那天,慈禧太后身上穿的是黃緞長衣,衣上繡著淡紅色的牡丹。

    太后的頭披,和身上長衣的顏色花式一致。太后頭上的左右兩側,配戴著珠玉做成的花;頭的左邊,有珠纓佩掛;頭頂戴著的,是玉製的鳳凰。

    太后的長衣之外,還搭了一個披肩。

    這個披肩,是用明珠織成的。那些編織披肩的明珠,全都精細圓潤,大小和黃鳥的卵差不多。編織披肩的明珠,勻稱齊整,每一顆珠子的色澤都完全相同。據說,太后的一條披肩,用珠三千五百粒。這是裕德菱長這麼大從來都沒有見過的。太后的披肩,形狀看起來很像漁網。披肩的上面,又用兩個美玉製成的鉤子,綁了一隻玉纓,垂在上面。

    此外,太后的手腕之上,戴了兩雙珠釧、一雙玉釧。

    再看太后的手上,第三指和第五指戴有戒指數枚,全都是玉製的。太后的右手上,罩有金護指,長約三寸;太后左手的兩個手指上,罩有玉護指,長短與左手的相同。

    太后的鞋子上,滿繫著珠纓,並飾有各色寶玉。

    太后見裕德菱母子一行到了,她馬上就站了起來,與大家一一握手,面帶笑容,很是可親。

    裕德菱母子一行,見了太后,也不敢輕忽,全都按照規範,向太后行了禮。

    太后見她們對宮廷的禮儀很是熟悉,似乎非常驚奇。

    接著,太后對裕德菱的母親說道:

    “裕太太,你是用什麼方法教育你的子女啊?禮節都這麼周全,真是奇事啊!她們在國外那麼多年,這我是知道的。怎麼她們講起話來,和我們沒有一點差別呢?還有,她們怎麼都長得這麼美麗啊?”

    裕德菱的母親馬上回答道:

    “她們的父親對她們督責非常嚴厲。先教她們學習中國文字,然後才讓她們學習別的。而且,平常對她們管教得很勤。”

    太后說道:

    太后還挽著裕德菱的手,細細端詳了她的面容,笑著在裕德菱的兩頰上親了親。

    之後,太后對裕德菱的母親說道:

    “我很希望你的女兒能夠陪在我身邊!”

    裕德菱聽了之後,非常高興,還謝了謝太后的仁慈和藹。

    太后還問起裕德菱等在巴黎時穿著的衣服與鞋子是什麼樣子的,而且,她問得非常詳細。

    太后叮囑裕德菱母子一行說,要經常穿戴西方人的服飾過來,因為自己深居宮中,很少會見到西方人的穿著打扮。

    之後,裕德菱在與太后的接觸中發現,在西方人的服飾鞋帽中,太后最喜歡路易十五式的高底女鞋。

    太后和裕德菱說話時,裕德菱看見有一人站在旁邊的不遠處。

    很快,太后就對裕德菱母子一行人說道:

    “我領你們見一下光緒帝吧。但是,你們必須稱呼他為萬歲爺,你們稱呼我為老祖宗就好了。”

    隨後,大家與光緒帝見面。

    光緒帝與裕德菱等握手,神態不是很自然,顯得有些忸怩。

    觀察光緒帝的身高,約有五尺七寸,身材很瘦,但是舉止端莊,英俊挺拔。他的鼻樑很高、額頭寬廣;眼珠黑亮,奕奕有光;嘴巴有些大,牙齒潔白。整體看來,他的神采非常好。

    裕德菱仔細觀察光緒帝,發現他一直都面帶笑容。

    裕德菱還說,光緒帝的笑容之中,暗含著憂鬱。

    不知道,這種笑中帶憂的印象,是裕德菱當時的記憶,還是她後來寫作時的生髮。

    最後,簡要介紹一下裕德菱。

    裕德齡(公元1886年~公元1944年),筆名德齡公主。年少時,曾隨其父先後在日本和法國生活多年,精通多國語言。17歲時,隨父回京,因通曉外文和西方禮儀,與其妹裕容齡一同,被慈禧太后招入宮中。公元1905年,因父其病重,離宮。後“應親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寫下了她在宮廷內兩年生活的所見所聞——《清宮二年記》。她的眾多回憶性質的作品,因其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公元1944年,在加拿大死於車禍。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2 # 遼陽郭同建

    我這裡有《晚清宮庭生活見聞》一書。其中多數文章,都是由清室或接近清室的人士親自撰寫的。有關上述問題,請聽他們本人是怎麼說的。

    《慈禧第一次垂簾時的一些內幕》講述人,溥雪齋。請聽。

    一般對於慈禧謀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及御前大臣肅順的事,有很多傳素式的傳說,不盡可靠。我現在想談一下從我父親(載瀛,貝勒),伯父(載濂,公爵)口中聽到的有關當時幾件事情的內幕說一下。

    我的祖父惇親王奕淙,和恭親王奕沂,醇親王奕譞是親兄弟。但是我祖父曾反對太后垂簾。而他們二人則是因為反對肅順等,而贊成並積極協助垂簾的。當東西兩宮太后,和奕沂等密謀處分怡,鄭二親,及肅順等時,我祖父聽到這一訊息,遂在同肅順等人聚餐時,當著奕沂的面,用手提著肅順的辮子大聲說,人家要殺你哪!肅順當時也只好低著頭連聲說,請殺,請殺。

    在肅順等失勢後,醇親壬奕譞還向慈禧參奏了我祖父惇親王一夲,說他洩露訊息。慈禧因為惇親壬也是道光的的皇子,怕把事鬧大了,遂採取了抹稀泥的態度。以不了了之。她申斥奕譞說,你們都是親兄弟,他怎能作出那樣的事?從此惇親王和和醇親王之間,經常有矛盾存在。

    慈禧對此事雖在表面作了彌縫,但內心中卻恨透了奕綜。因此在奕淙。因此在奕淙一生中,慈禧始終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使他一直老死於宗人府宗令的任上。慈禧對他的報復還不只此。當奕琮(此字打不出來)死後,其子載濂按例夲應降襲郡王,而慈禧卻特命降襲貝勒。恭親王奕沂看不下去,據理力陳應降襲郡王,慈禧以惇親王沒什麼功勞為藉口,堅持不讓。奕沂終於抬出祖宗制度的大帽子說,正是因為奕綜(此字打不出來)沒什麼功績所以才應降襲為郡王。如果有了功勞,那就應該世襲網替了。慈禧不得己,只能給其加上郡王銜。

    當時在熱河的當權的實力派中,雖以載垣,端華為首,但肅順實為他們兩人的靈魂。肅順等所竭力反對的,只是太后垂簾,並非象慈禧所說的圖謀不軌的陰謀。不過肅順的驕橫,也有他的取死之咎。例如,當時手握重兵的蒙古王,僧格林沁到熱河朝見時,肅順等硬不讓他去見兩宮太后。僧格林沁因寫不好漢文,只能用滿之拚成漢語,寫成奏摺遞了上去。

    特別是肅順等一派和恭親王奕沂的矛盾,終至達到爆發的程度,連咸豐也看出了一些端倪。當咸豐在熱河尚未死時,一天曾秘密地對奕訢說,你在這裡不妥,他們(指肅順等人),將不利於你,趕快秘密回京罷,奕訢退出後,一面密令他的護衛,隨侍人等,先到布塔垃廟的後門去等他,一面向怡,鄭二王說,我就要回京去了。聽說這裡的布塔垃喇嘛廟很有名,我打算先逛一下再走,可我的底下人們還沒來,你仿有轎子,讓我坐一坐。他們聽說奕訢要走,很是高興,遂連聲說請爺坐,請爺坐。奕訢坐上他們向轎子,進了廟的前門,匆匆下轎步行到廟後門,常上隨從就急回北京了。

    咸豐死後,怡,鄭二王和肅順的權勢日益擴張起來,同時,奕訢等對他們的妒恨也隨著日益增長,奕訢的如意算是,太后垂簾容易對付,於是便和太后定下了誅除肅順等的密謀,奕訢在北京佈置,奕環留在熱河,使肅順護送咸豐的靈柩,以安其心。於是遂在半路上先撲殺了肅順,然後,又勒令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二人自盡,徹底消滅了熱河的當權派勢力。

    總之,太后垂簾的成功,可以說是恭親王奕訢,和肅順一派爭權奪利的結果,至於實現了垂簾之後,奕訢終身又受制於慈禧,則是他始料所不及的了。

    手機沒電了,到此為止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電池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