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董狐,還有齊國太史三兄弟、南史氏,北魏崔浩、唐朝吳兢、南宋袁樞。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崔杼,齊莊公與他妻子棠姜私通,棠姜本來是棠公的妻子,結果棠公死了,崔杼發現棠姜貌美就娶了她,棠公和棠姜的兒子棠無咎就成了崔杼的家臣,後來齊莊公將賜予崔杼的帽子贈與他人,崔杼氣憤就聯合棠無咎殺了莊公,立莊公的弟弟杵臼(齊景公)為君,自己為右相。
齊國太史就記載了這事,崔杼殺了他,他弟弟繼續寫,又被殺,還有一個弟弟接著寫,崔杼就沒殺了。
這和上面的太史三兄弟同為齊國史官,聽說太史兄弟被殺害,抱著竹簡趕來,要前赴後繼,接替太史兄弟將崔杼的罪狀記載史冊,見太史的三弟已經據實記載,才返回去。同見《左傳》
《魏書崔浩傳》中記載,崔浩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命修撰北魏史書《國書》,拓跋燾叮囑要“述成史書,務存實錄”,崔浩“秉筆直書”,採納著作令史閔堪和郗標的建議,寫下了前奏符堅滅代(北魏初期稱代)時,生擒代君拓跋什翼犍,並將後來成為北魏開國之君的拓跋圭流放到蜀國的事實。又寫了拓跋什翼犍娶了兒子拓跋圭媳婦賀後的事,後來符堅生擒什翼犍時,以為什翼犍孫子是他兒子,整出了笑話,實在不光彩。
寫完後,崔浩又把《國書》刻石立碑立在郊外路旁,供人們瀏覽,結果拓跋燾震怒,崔浩慘死,相關人員共死了上千人。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中記載,武則天有兩個寵臣張宗昌、張易之,他們誣陷魏元忠有謀反言論,並誘逼時任鳳閣舍人的張說出面作證。張說無奈,只好答應。宋璟勸說他要如實稟告。結果,張說良心發現,魏元忠被免於一死,流放嶺南。
後來張說升任宰相兼修國史,看到了吳兢編寫《則天實錄》中關於這件事情的內容,故意借死人苛責他,要求他修改。但吳兢拒絕,表示,“假如順從您的請求,那麼這部書就不能算作正直的筆法,怎麼能夠讓後世相信呢!”
《宋史袁樞傳》中記載,袁樞為人正直,擔任國史院編修官時,負責撰修《宋史》列傳。北宋哲宗趙煦時期有個“奸相”叫章惇,他的後人找到袁樞要求對《章惇傳》加以修改美化。袁樞直接勃然大怒,“章惇為相負國欺君。我是史官,記載的原則是不隱瞞,寧可對不起老鄉(章惇後人是袁樞老鄉),不可對不起天下後世的公正評論!”
雖然有不少皇帝出於種種目的篡改歷史,甚至殺人,但後代不少史官仍能秉筆直書大致還原真實情況,前仆後繼的不僅是生命,還是他們的氣節。
除了董狐,還有齊國太史三兄弟、南史氏,北魏崔浩、唐朝吳兢、南宋袁樞。
齊國太史三兄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崔杼,齊莊公與他妻子棠姜私通,棠姜本來是棠公的妻子,結果棠公死了,崔杼發現棠姜貌美就娶了她,棠公和棠姜的兒子棠無咎就成了崔杼的家臣,後來齊莊公將賜予崔杼的帽子贈與他人,崔杼氣憤就聯合棠無咎殺了莊公,立莊公的弟弟杵臼(齊景公)為君,自己為右相。
齊國太史就記載了這事,崔杼殺了他,他弟弟繼續寫,又被殺,還有一個弟弟接著寫,崔杼就沒殺了。
齊國南史氏這和上面的太史三兄弟同為齊國史官,聽說太史兄弟被殺害,抱著竹簡趕來,要前赴後繼,接替太史兄弟將崔杼的罪狀記載史冊,見太史的三弟已經據實記載,才返回去。同見《左傳》
北魏崔浩《魏書崔浩傳》中記載,崔浩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命修撰北魏史書《國書》,拓跋燾叮囑要“述成史書,務存實錄”,崔浩“秉筆直書”,採納著作令史閔堪和郗標的建議,寫下了前奏符堅滅代(北魏初期稱代)時,生擒代君拓跋什翼犍,並將後來成為北魏開國之君的拓跋圭流放到蜀國的事實。又寫了拓跋什翼犍娶了兒子拓跋圭媳婦賀後的事,後來符堅生擒什翼犍時,以為什翼犍孫子是他兒子,整出了笑話,實在不光彩。
寫完後,崔浩又把《國書》刻石立碑立在郊外路旁,供人們瀏覽,結果拓跋燾震怒,崔浩慘死,相關人員共死了上千人。
唐朝吳兢《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中記載,武則天有兩個寵臣張宗昌、張易之,他們誣陷魏元忠有謀反言論,並誘逼時任鳳閣舍人的張說出面作證。張說無奈,只好答應。宋璟勸說他要如實稟告。結果,張說良心發現,魏元忠被免於一死,流放嶺南。
後來張說升任宰相兼修國史,看到了吳兢編寫《則天實錄》中關於這件事情的內容,故意借死人苛責他,要求他修改。但吳兢拒絕,表示,“假如順從您的請求,那麼這部書就不能算作正直的筆法,怎麼能夠讓後世相信呢!”
南宋袁樞《宋史袁樞傳》中記載,袁樞為人正直,擔任國史院編修官時,負責撰修《宋史》列傳。北宋哲宗趙煦時期有個“奸相”叫章惇,他的後人找到袁樞要求對《章惇傳》加以修改美化。袁樞直接勃然大怒,“章惇為相負國欺君。我是史官,記載的原則是不隱瞞,寧可對不起老鄉(章惇後人是袁樞老鄉),不可對不起天下後世的公正評論!”
雖然有不少皇帝出於種種目的篡改歷史,甚至殺人,但後代不少史官仍能秉筆直書大致還原真實情況,前仆後繼的不僅是生命,還是他們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