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平62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論命題。《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即接觸事物(格物)是獲得知識(致知)的方法。“行成於思毀於隨”,做事情成功是因為反覆、獨立的思考、深思熟慮,而毀於跟隨他人,隨隨便便。

    因此,無論學習、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三思而後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我們不必糾纏於先知後行,還是先行後知。對已有的知識、經驗,我們可以直接拿來運用,所謂學以致用,同時還要思考是否可以與時俱進,與現代新科技、新技術相結合,做到更佳更妙。也可以對前人未涉及的,也可先行動,摸著石頭過河,邊探索邊反思邊總結,行思結合,實現創新和突破。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龐大的優秀的文明、知識、精神寶庫,我們要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當下,與時俱進,科學合理地加以運用,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不竭源泉。

    思考的指引是總結反思,指導實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實踐、思考、提煉形成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再用實踐檢驗理論,從而促理論發展,更好地指導實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服務社會,建功立業。

  • 2 # 中國人的幸福課堂

    格物致知就是告訴人們接觸事物是獲得知識的方法。也就是說人們知識的獲得或是經驗的積累,離不開生活。在生活中假如人們做到對客觀事物進行多觀察、多體驗、多體悟,把形成自我經驗多善於和別人去分享,越分享越豐盛。後人也可以借鑑前人的經驗!同時人們也可以去完善和創造出自己知識體系。

  • 3 # 碧山人2012

    “格物致知”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透過實踐活動來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毛澤東先生在《實踐論》中把實踐與認識的關係寫成這樣的形式:實踐一認識一實踐,也就是格物致知的途徑。而王陽明則把格物致知理解為:對某一事物的原理透過自己的冥思苦想來獲得。兩相比較,顯然是毛澤東先生的理解要高明和正確。

  • 4 # 南村群童701

    格物就是自己親自動手剖析、深研事物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得到第一手認知和資訊。與毛澤東同志《實踐論》觀點類似。

  • 5 # 民興網路

    格物致知。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天下制。格物,即認知你身邊的事物。思考的指引就是藉由我們對身邊事物的不斷認知,總結出對事物的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質。

  • 6 # dragon曉

    先要思考自己想要了解這些的原因,然後根據需求大小進行輕重緩急的排序,思考的指引就是根據內心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的自我提問!發現問題,思考幾種答案,確定最適合的答案

  • 7 # 光磊11

    整體來描述是:格物,是指透過萬事萬物呈現的表面現象能看到萬事萬物各自本質的執行規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才能達到格物的境界,才能清晰事物的發展方向,才能順應規律而行,才能形成最好的結果。

    致知,是指掌握一事物規律必要的基礎知識,例如,銷售人員需要了解認知銷售的本質及其表現的各種樣態,包括電話銷售、會議銷售、面對面銷售、直播銷售等等,這些都是銷售,但是其各自的流程技巧方式不同,面對消費者的心理訴求感覺不同,這就需要自己有清晰的分辨認知,具體形式樣態具體分析實施。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志國,平天下。這是一個人成長的人生規律,在這一規律做到的程度多少上來理解,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氣功對身體的益處有哪些,神秘氣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