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筱談天下
-
2 # 風雨中的梅雲
沒你說的那麼仁義,孫子兵法怎麼說的?兵者詭道也。武將單挑也一樣,也得看實力。碰著呂布,敢上陣恐怕只有張飛這個愣頭青了。大家幾時看見關羽或趙雲去主動撩撥呂布了?戰爭從來都是卑鄙狡詐的。中國倒是也有一些追逐名利的蠢材。我記得一部電視劇裡說過這個問題。清軍去阻擊英軍的進攻,帶兵將領竟然怒喝,原因是自己的清兵竟然不顧儀態,匍匐趴在地上射擊,他認為趴著打槍有傷國體。在他那愚蠢的命令下,清兵戰士一個個站直了射擊。本身自己的火槍就是鳥銃,還要站著射擊。結果可想而知了。戰爭,說白了就是陰謀家的舞臺。只要能夠取得勝利,誰會管你用什麼武器,用什麼辦法。偷襲,陷害,綁架,打悶棍。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卑鄙下流的詞語,在戰爭中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的。
將軍對壘,又稱鬥將
《兵籌類要》中稱,“兩陣既立,各以其將出鬥,謂之挑戰。”這就是戰陣鬥將的定義
然而正史當中記載,武將單挑是寥寥無幾的
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勝負,主要取決於軍隊的戰鬥力和將領的指揮才能,而不在於主將的“匹夫之勇
早在春秋末期時,孔子就說過,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大概意思就是“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一介武夫,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共事的是那種面臨任務便恐懼謹慎,善於謀略而又能完成任務的人。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末期時,對於主將的要求就是謀略,而不是武勇
其後戰國至秦漢,也基本上是謀略武將的主場,如白起,王翦,匡章,趙奢,樂毅,李牧都是以謀略出名,並沒有記載這些人個人武力有多高超,雖然也不乏有身先士卒的武將,然而只是少數,也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引導士氣,並不是鬥將
不過三國時期,確實有過武將單挑的例子
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在英雄記當中記載,呂布和郭汜單挑,呂布以矛刺中郭汜,郭汜的後騎上前,呂布兩人作罷
這裡誇獎一下二流,以區區二流刺中並沒有武勇之名的郭汜,確實厲害!
除此之外就很難找出,有名武將鬥將過,基本上都是以謀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