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桿軍迷

    閃電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華人富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提出的關於機械化戰爭的理論。裝甲車輛的出現,以及內燃機廣泛運用於戰爭,導致陸戰產生根本性變革。軍隊的運輸能力,行軍速度,防護能力,突擊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軍事指揮、戰略戰術也必然將隨之發生變化。富勒提出組建以坦克為核心的,由職業人員組成的小型精幹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集中靈活機動、防護力強、火力猛烈的特點;強調發揮裝甲快速機動能力,像火災初起時就撲滅火災一樣,在敵人尚未準備好的時候就透過迅速堅決的行動,攻佔戰略要地或切割敵人的防禦;以瓦解敵人計程車氣,迫使敵人屈從於己方的意志為目的,而不是像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那樣強調從肉體上消滅敵人。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可視為閃電戰戰術的理論雛形。

    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的古德里安和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等軍事家進一步發展了機械化戰爭理論,提出了裝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並集中運用的原則,而不是分散配屬給步兵部隊。這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開始出現較大規模適應的機械化作戰編制,各國普遍裝備了坦克和各種裝甲戰車,並且在作戰構想中開始運用坦克、飛機、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以達到快速致勝的目的。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序幕,德國充分運用其在航空兵、裝甲兵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波蘭部隊的防禦後縱深迂迴到波蘭防線的後方,分割包圍了大批波蘭部隊。合圍中的波蘭軍隊不僅喪失了補給和通訊交通,而且由於戰線後方被佔領,失去了退卻到國土縱深休整補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波蘭軍俘虜。僅僅28天后,波蘭首都華沙被攻克,36天后,波蘭有組織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蘭戰役被視為閃電戰的開山之作,其後德國入侵挪威和比利時、荷蘭、法國都採用了類似的戰術,藉此避開了馬奇諾防線,即大規模集中運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與航空兵和傘兵高度協同、實施突然攻擊、快速突破、縱深迂迴包抄。從而在精神上瓦解對方的戰鬥意志,這種作戰形式被稱為“閃電戰”。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時也採用這種戰術,在初期取得很大戰果。

  • 2 # 史海聽雷

    現代意義上的閃擊戰,是由德國三大名將之一的古德里安建立的戰爭模式(英譯Blitzkrieg或lightning war),也叫閃電戰。

    古德里安並未將這種戰術命名為閃電戰,而是由英美軍事學家命名的。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率先使用的一種由航空部隊與裝甲部隊進行密切協同的戰術戰役模式。是以對敵方重要的戰役戰術目標、指揮中樞、交通樞紐等進行空襲迅速取得制空權、癱瘓地方指揮體系,同時以坦克部隊、炮兵、裝甲及摩托化步兵等多兵種組成密集的裝甲突擊群,在戰術空軍的協同下迅速突破敵防線,並向敵縱深目標進行快速的穿插機動,對敵進行分割包圍,從而對敵進行殲滅作戰的模式。

    閃擊戰理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軍事戰略的基礎。這理論要求在敵未能有效組織防禦和戰爭動員的情況下,在幾個星期或者幾月的短時間內奪取戰爭的勝利。

    閃電戰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戰役發起前做到隱蔽、迅速地展開作戰部隊,保障戰略的突然性。戰役發起後迅速用優勢空軍癱瘓敵方,同時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突破敵防線,迅速向縱深穿插包圍,對敵兵團進行合圍殲滅。

    作為一位擁有一定戰略眼光和靈感、對新武器和新技術興趣盎然的獨特統帥,納粹首腦希特勒,對這種戰術非常重視,閃電戰軍事理論正迎合了他那好奇、敏感、渴望稱霸世界的野心。

    閃電戰首次運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0分,德國突然入侵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序幕。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充分運用其在航空兵、裝甲兵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波蘭部隊的防禦後縱深迂迴到波蘭防線的後方,分割包圍了大批波蘭部隊。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數量龐大但裝備陳舊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

    合圍中的波蘭軍隊不僅喪失了補給和通訊交通,而且由於戰線後方被佔領,失去了退卻到國土縱深休整補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德軍俘虜。僅僅28天后,波蘭首都華沙被攻克,36天后,波蘭有組織的抵抗被完全粉碎。至1939年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3萬人陣亡,13.37萬人受傷,91.1萬人被俘(其中,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10萬人逃至鄰國,而德軍僅陣亡10600人,受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

    二戰初期,希特勒基於上述理論,主張先發制人,集中陸軍和空軍,象漆黑的夜裡突然出現的閃電一樣地打擊敵人,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具體是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個小時拿下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攻克比利時,39天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1941年他再次用閃擊戰進攻蘇聯,到12月便打到莫斯科郊外。

    這種充分運用基於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成果轉化的飛機、坦克、無線電等先進技術而發展的閃擊戰,為納粹德國稱霸歐洲立下了漢馬功勞。

    在坦克等機械化戰爭裝備的推動下,戰場上的機動不再侷限於人和馬的速度,因此突擊行動的突然性大大提高,以坦克為主構成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不僅具有猛烈的火力,而且,能實施快速深遠的縱深機動作戰。這種將強大的打擊力迅速作用於敵,使其抵抗和防護都變得無能為力的“坦克戰”,是以往戰爭所無法比擬的。飛機呼嘯而至,象冰雹般連續投彈,摧毀、殺傷、破壞敵工事、裝置及有生力量;在這咄咄逼人的火力攻擊之後,裝甲機械化部隊突然出現,在敵尚未從巨大的心理震撼中恢復之時,以催枯拉朽之勢,掃蕩敵陣地,直插敵縱深,物質的摧毀與精神的威懾雙管齊下,成倍地增加了打擊強度,迅速地贏得戰役勝利。

    在圍殲波軍的作戰中,被圍的波軍顯然還不瞭解坦克的效能,以為坦克的裝甲不過是些用錫板做成的偽裝物,是用來下唬人的。於是波蘭騎兵蜂擁而上,用他們的手中的馬刀和長矛向德軍的坦克發起猛攻。德軍見狀大吃一驚,但很快就清醒過來,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機槍向波軍掃射,用履帶碾壓波軍。波蘭騎士想象中的戰場決鬥化成了一場實力懸殊的屠殺。古德里安戰後在其回憶錄中描述道:“到9月3日,我們對敵人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當前的敵軍都被包圍在希維茲以北和格勞頓茲以西的森林地區裡面。波蘭的騎兵,因為不懂得我們坦克的效能,結果遭到了極大的損失。”

    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快速、出奇、集中。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衝擊力,而機動力和衝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衝擊力也就越大。正如古德里安未將他發明的這種戰術稱為閃擊戰一樣,其實閃擊戰在古代中國早就運用了,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反擊戰最早可以溯源到中國的《孫子兵法》,《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是——以極快的速度突襲敵軍,致使敵軍未反應過來就以取得約半數的勝利。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衝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閃擊戰猶如中國《孫子兵法》所稱的風林火山。《孫子兵法·軍爭篇》: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其疾如風:軍隊的行動要反應迅速,猶如疾風掠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勝敵方。

    其徐如林:當軍隊緩慢行軍時,猶如靜止的森林,肅穆、嚴整,不驚動敵人,不打草驚蛇。

    侵掠如火:當進攻敵人時,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銳不可當的攻勢結束戰鬥,取得完全的勝利。

    不動如山:當軍隊駐守時,要如同山嶽一樣,嚴陣以待,隨時做好投入戰鬥的準備。

    難知如陰:當軍隊隱蔽時,要像陰雲遮天不見日月星辰一樣。

    動如雷震:當軍隊行動起來,猶如雷霆萬鈞,勇猛迅捷,使敵無從退避。

    結合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快速、出奇、集中,其實如此運用的經典戰例在中國有很多。

    最早也最著名的當屬西楚霸王項羽的彭城反擊戰。彭城之戰發生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項羽沒有在劉邦重兵佈防的彭城的北面東面採取軍事行動,而是用大部隊繼續攻齊國作為迷惑敵人的“正兵”,自己只帶3萬兵力為奇兵用“間接路線”從彭城西面的蕭縣偷襲敵方的後翼,期間潛伏下來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彭城,並在早晨攻擊敵人後翼。這裡需要及其出眾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進攻地點、時間,而又要極大的耐性等待敵人最鬆懈的露出破綻的時候進行攻擊。

    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他的父親及妻子都被楚軍俘獲,眾諸侯也紛紛背漢向楚。項羽則充分表現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此戰可以說是完勝的結局,項羽不但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重新佔據楚漢戰爭的主動權。

    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經典。項羽所率的三萬精兵均是騎兵,機動性大,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封對敵突襲,頃刻間造成敵軍的驚惶混亂,然後於亂中取勝。

    公元630年李靖滅東突厥之戰也堪稱騎兵閃擊戰。主帥李靖使用騎兵果決,其他各將領周密配合,讓所有的力量都能集中打擊敵方最要害的部分。

    此戰,當李靖先鋒軍的3000名精銳騎兵,冒著嚴寒的突然襲擊得手之後,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的李勣部也同時擊潰了東突厥軍隊。在東突厥軍隊企圖撤至漠北休整集結時,唐軍繼續不停歇地追擊。

    唐軍先鋒蘇定方率200名騎兵,趁大霧偷襲了突厥可汗的指揮所。李勣趕到磧口堵住突厥可汗撤向沙漠的道路。隨後,李道宗、張寶相繼續發動追擊,最終俘虜突厥可汗。

    可以說,唐帝國的快速重騎兵“一戰定乾坤”,透過兇猛地攻擊,堅韌不拔地連續追擊,一舉讓那個曾經在隋朝、唐帝國初期一直對中原地區構成重大軍事威脅的東突厥汗國,宣佈滅亡。

    另外,唐朝憲宗元和九年李愬雪夜襲蔡州、莊後唐莊宗李存勖奇襲梁太祖朱溫的三垂崗之戰以及愛國名將傅作義將軍對日軍、偽蒙發動的百靈廟大捷都屬於閃擊戰。

  • 3 # 漩渦鳴人yy

    看你說的到底是狹義上面的閃擊戰呢?還是廣義上面的閃擊戰?

    你要說狹義上面的閃擊戰,那毫無疑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華人率先把它使用出來,而且關於閃擊戰的具體的含義也是德華人率先給全世界做了一次最標準的註解!

    就是以裝甲部隊和空中部隊作為打擊先鋒,也作為突擊力量突襲敵方的戰略要點,然後迅速將其佔領!擾亂敵方的補給和後方的秩序,接著步兵部隊隨即跟上!佔領敵人的交通樞紐,影響敵方計程車氣,使敵人不戰自愧!

    這種做法呢,只有進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得到實現,為什麼坦克的研發那他媽得追究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至於說空中部隊的大量應用,這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有空軍的不對,但是那個飛機的效能確實沒有辦法承擔大規模空中突襲作戰這樣一種作戰理念!對總體而言,要想實踐一場真正的閃擊戰,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往前推那就沒有什麼實踐的機會。

    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是廣義上面的閃擊戰,那麼這要推舉的例子那可早的多了!

    很顯然,廣義上面的閃擊戰拋棄的的是裝甲車和空軍部隊!就是說任意部隊的快速推進襲擊敵方的戰略要點,最終老亂敵方的補給和士氣,這也是可以被稱之為閃擊戰!

    正所謂兵貴神速!出其不意!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都可以被稱之為閃擊戰!

    如果說真這麼算的話,大規模級別的閃擊戰的戰術!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那應該就是圍魏救趙!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一支部隊也達到了閃擊戰裡面那支以裝甲和空中部隊作為突擊力量的不對所達到的必然效果!

    如果說放在西方的歷史上面的話,應該是漢尼拔的第二次布匿戰爭裡面那一場經典的突擊羅馬城的作戰行動!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時候,當時漢尼拔仔細研究了之前戰爭的前因後果,以及各有所失,想要把戰火燒到羅馬城,因此他率領部隊經過長途行軍,沿著地中海一路跑到西班牙,然後再沿著西班牙的海岸線一路翻過阿爾卑斯山,接著從羅馬城的後方發起了對於羅馬軍隊的進攻,並且一舉擊敗了羅馬的主力軍隊,使得羅馬城危在旦夕!

    正是因為這一次出色的軍事行動,漢尼拔在西方歷史上面他的軍事家的地位一直都很少有人能夠撼動!

    總體而言,這種作戰的方法很冒險!如果不是交到一個膽大心細的人的手裡面的話,這種事情很容易就玩兒砸了!這隻突擊力量是很顯然是你整支軍隊裡面的矛尖,精銳,如果這一支作戰這樣被敵人平白無故給消滅的的話,對於你的事情的影響對於你軍隊的作戰力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這一招沒有十足的把握,千萬不能用!但是話又說回來,每次使用這一招的時候,誰又有十足的把握呢?能夠說最後成功了之後,人家可以拍著胸脯說我有十足的把握能夠贏下這場戰役,所以我大膽的下了這麼一招妙棋,最後贏得了戰爭,你看我多厲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尼米茲級航母與小鷹號航母不同級別的裝備的艦載機數量是一樣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