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海之魚

    只有一半清軍才用火器,他們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看家本領——弩弓,他們的弩弓在作戰效能上,可能不比當時的火槍差。

    一般說來,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達到五百餘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詡清軍的弓箭為歷代最強。弩弓的準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準確命中200碼外一個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三四發,操作十分簡便,大家很難想象有人會裝錯。唯一的問題是,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而普通火槍子彈做不到。不過,箭的破壞力不如槍彈,傷口比較容易處理。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藥,或者加裝炸藥。所以說,這時的弩弓威力超過火槍,甚至在英國軍隊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復傳統的長弓,拒絕使用糟糕的滑膛槍。

    你可能覺得清軍火槍火炮跟英國相差不多,弓箭還要厲害一些,怎麼輸得那麼慘呢?

    首先說說英軍裝備的一樣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槍是一種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戰鬥中,白刃戰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發明前,滑膛槍兵必須有長矛兵保護。刺刀發明後,一個使用裝有槍刺的滑膛槍計程車兵,就是一個長矛兵,使用冷兵器計程車兵不再是必需,導致戰法和戰術的進步。

    英軍作戰時,一般排成兩列橫隊,佇列中計程車兵,不能做單兵機動,站立裝彈,立姿或跪姿齊射。橫隊周圍有由散兵組成強有力的屏障,與敵保持接觸,騷擾、殺傷敵軍,並分散敵方火力,使己方佇列不致過分暴露在敵人火力下。清軍作戰也須排成佇列,並組成各種不同陣式。列陣時,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開放抬槍;再近,則以鳥槍擊打。三擊不中,繼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殺。結果,清軍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幾列隊伍。這種陣型,作戰效能很低。

    所以,為了協調冷兵器和火器部隊的步調,清軍整個陣列只能以緩慢的速度移動,戰術機動性相當差,很難運動到能最大限度發揮火力的有利位置。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透過迂迴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

    另外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大約80萬人(包括八旗、綠營兵),在鴉片戰爭中,先後投入戰爭的有十萬人左右。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萬人。在具體的戰役中,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未能顯現。英方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牢牢掌握制海權,也掌握著進攻的主動權。

    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七個省,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分到每個重鎮,駐守的部隊就在4000人至1萬人。如此分兵,在每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中英間的多次戰役,中方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處於劣勢。

    交通不便、調兵速度的緩慢,加重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軍攻佔寧波,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該部風塵僕僕,歷經兩千餘公里趕至前線,英軍已經在寧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勞,清軍怎麼能不輸呢?

  • 2 # 卓某

    弓箭能否戰勝裝備燧發槍的線列步兵,簡單介紹一下當時英軍的裝備便可知結果

    一、英軍裝備火槍情況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已經裝備了恩菲爾德的皇家輕武器廠的火帽擊發式滑膛步槍。P1839步槍是英國第二種火帽擊發式步槍,1839年5月,三萬支“棕貝絲”燧發槍被改造成火帽擊發式步槍,除了擊發原理其他沒有任何改進,但是火帽裝置使得火槍的裝填時間更短,射擊速度更快。該型號步槍正巧趕上了英國第一次侵華。

    但是並非所有侵華英軍都裝備火帽步槍,其中馬德拉第2、6、14步兵團依然裝備的遂髮式步槍。

    “棕貝絲”步槍因其製造成本和難度較低,得到英國政府的青睞。

    因為早期線膛槍製造工藝並不成熟,製造成本較高,所以裝備速度緩慢。先從散兵裝備,1850年後才擴充套件至全軍。

    1838年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槍身長1.42米,口徑為17.5毫米,彈丸重53克,射速為3至4發/分鐘,點火裝置為擊發槍機撞擊火帽。該槍在1838年陸續裝備部隊。

    倫士威克式步槍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軍隊使用的大炮都是前膛裝滑膛炮,主要發射方式如下:

    1. 實心彈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炮彈是由鑄鐵製成的實心彈。在各類炮彈中,實心彈的製造最為簡單,對包括野戰工事在內的多數戰場目標均有良好的殺傷效果,因而一般佔炮兵攜行炮彈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重達數千克的實心鐵球是可怕的人馬殺傷利器,炮兵通常喜歡用實心彈正面射擊縱隊和方陣,或是側面射擊橫隊。如果入射角度和高度適宜,一發實心彈往往能夠像保齡球撞飛瓶柱一樣連續擊倒幾十名士兵

    2. 榴彈:

    榴彈是榴彈炮與臼炮的主要彈種。它實際上是內部裝滿了火藥的空心鐵球,說的直白點就是可以爆炸的炮彈。在設計過程中,炮手預判射擊距離確定引信長度,引燃炮彈上的引燃裝置後進行發射。榴彈雖然對防禦工事沒有多大用處,但是對於人員的殺傷效果非常好。理想情況下,榴彈在敵軍士兵方陣上方爆炸效果最好,但是因為操作複雜和士兵經驗所限,炮手的預判並不是百分百精準,很多情況是過早或者過晚。

    3. 霰彈

    別稱葡萄彈。加農炮與榴彈炮都可以發射霰彈,但後者的威力相對較弱。霰彈一般最外層是圓柱形的薄錫罐,錫罐底部則為鐵製,內部包括20—200 發直徑在10—50 毫米之間的子彈。彈體離開炮膛的瞬間,火炮內外壓差巨大,錫制外殼隨即破裂,子彈崩裂出去,在空間中形成圓餅狀彈幕。

    當時的戰術家一般認為,霰彈散佈直徑為其飛行距離的十分之一左右,並最終會形成一個類似弓形的四邊形殺傷區域。英王德意志軍團工兵軍官米勒在他的《戰爭科學要素》中援引他人資料指出,奧地利霰彈每飛行91米(100碼),其子彈的散佈直徑就要擴大6.1米(20英尺)。英國霰彈在飛行同樣距離後,子彈的散佈直徑則會擴大9.7米(32英尺)。沙恩霍斯特則一如既往地提供了堅實的測試資料②:220米(300普步)距離上霰彈子彈散佈直徑為23米(75普尺),439米(600普步)距離上霰彈子彈散佈直徑為53米(170 普尺)。倘若120 人規模的連橫隊在150 米距離上遭遇炮兵射擊,透過簡單的計算便可以發現, 霰彈幾乎可以將其完全覆蓋。不過,霰彈的穿透力遠不如實心彈,對縱隊的殺傷效果自然也略遜一籌。

    4. 跳彈

    使用實心彈展開跳彈攻擊是炮兵最青睞的戰法之一。一般而言,跳彈射擊時火炮仰角相對較小,有時也會配備較少的裝藥,所以跳彈第一次落地時距離較近,但在乾燥堅實的地面上,動能依然十分強勁的實心彈會再次飛起,形成多次高度較低的跳躍,造成長距離上的連環殺傷。沙恩霍斯特認為,跳彈射擊適用於草地、沙石地面和土地相對平整的農田,沼澤、凹路、溝渠縱橫或高低不平的農田則是不利地形。

    三、海軍狀況

    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42年8月戰爭結束時,侵華英軍戰艦達25艘,蒸汽艦船15艘,醫院船、測量船、運輸船共60餘艘船。以1840年6月份為例,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愛爾蘭聯隊、第26蘇格蘭來福槍聯隊、第49孟加拉聯隊、孟加拉工兵團和馬德拉斯工兵團等)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誌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該艦隊有戰艦16艘(其中3艘為裝備有74門大炮的大型軍艦),蒸汽軍艦4艘,運輸艦船28艘。風帆戰艦的威力恐怕不需要我再來介紹了。

    四、英軍陸軍戰術——線列步兵戰術

    當時英軍依然是耳熟能詳的線列戰術,也就是排隊槍斃。看起來貌似很蠢,但是該戰術在英軍手上,將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同時彌補了燧發槍的不足。

    在最開始,因為火槍無法裝備刺刀使得火槍兵近戰幾乎無用,所以還需要大量的長槍兵保護。隨著刺刀和火槍的成熟,在進入18世紀之後,歐洲各國普遍廢除長槍兵。

    除了線列步兵外,還有精銳部隊與輕步兵。與線列步兵的緊密陣型相反,輕步兵採用鬆散陣型。在18世紀後期開始,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陸軍都有來福槍兵,以昂貴的線膛卡賓槍武裝,接受精確射擊、尋找掩護的訓練。線列步兵裝上刺刀的火槍比起卡賓槍重,被稱為重步兵,用作主力部隊。在19世紀,來福槍兵在歐洲各國陸軍中佔的比例提升,而裝備火槍的線列步兵的比例下降

    法軍的輕步兵專家迪埃姆將軍《輕步兵論》 中裡提到過一個對比鮮明的戰例:有一位曾在倒數第二場戰爭[1800-1801年的戰爭]中為奧軍效力的法國軍官告訴我,某個法軍步兵營距離他的連僅有一百步遠,但步兵營的火力僅僅讓這個連損失了三四個人,與此同時,在該連側翼三百步以外的地方,小樹叢裡的一群散兵卻導致它死傷三十餘人。在1801年強渡明喬河時,第91[戰列步兵半旅]第2營遭到了比西團某營的齊射,僅僅損失了一個人,而這個軍團的散兵在掩護退卻時卻在短短几分鐘內就殺死法軍三十餘人。 說完理論,不妨看一個簡單的散兵悲劇:

    1812年11月28日,俄國第三西方軍團主力來到別列津納河西岸,阻擊撤退中的拿破崙大軍團。俄軍將第9、18步兵師均列成疏開隊形,讓這些在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山地久經沙場的老兵們充分發揮其散兵戰經驗,給正在勉力堅持的法國第二軍造成了相當殺傷。用第二軍瑞士老兵萊格勒的話說,哪怕讓瑞士神射手過來都沒法像俄華人這麼兇殘——4個瑞士團戰前還有整整1300人,戰後只能集結300人而已,瑞士第2步兵團損失最為慘重,只剩下2名軍官和12名士兵還能繼續作戰。然而,奈伊元帥此時卻抓住了俄軍隊形鬆散的良機,斷然指揮第4、7、14胸甲騎兵團(約400人)和第2、7、15波蘭槍騎兵團(約700人)冒著不利地形展開猛烈衝擊,其結果是,在第二軍步兵的協助下,一千餘名法軍騎兵擊潰了整整兩個俄軍步兵師,不僅抓獲600餘名戰俘,還消除了俄軍對法軍側翼的威脅,追擊了將近四公里。儘管俄軍龍騎兵和驃騎兵隨後展開反擊,先是阻止了法軍的推進,後來又奪取了第14胸甲騎兵團的鷹旗,卻依然未能改變拿破崙大軍幸運脫身的事實。

    以上可見散兵的威力,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散兵的數量遠多於拿破崙戰爭時期。

    五、下邊看一下清軍雍正五年的火繩槍配比

    雍正時期清政府都意識到了火繩槍的重要性,你覺得一百多年後弓箭能打過燧發槍?

  • 3 # 戴老師講歷史

    因為弓箭的射程比不上火槍。就是這麼簡單。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長篇大論,想想也覺得有意思,怎麼會問出這種問題?當然了,還是要解答一下,在鴉片戰爭過程中其實大清也不完全使用的弓箭,還是有一些火槍的,只不過這些,大清的火槍裝備老舊,基本上發揮不出什麼威力,另外就是,大清的火槍還停留在一兩個世紀之前,威力幾乎給人帶來不了什麼殺傷,而弓箭的射程,其實並沒有影視劇裡面所形容的那麼遠。

    況且火槍400米都有致命殺傷力,弓箭要是400米那種打超輕箭的布都穿不透。再者說了,不要總覺得弓箭可以拋射射程就真的比火槍遠,火槍彈初速可是比弓箭高了8至10倍。速度越快射程越遠,這就是物理上的常識。

    再換個角度來分析的話,大清軍備廢馳這塊,不是說說而已,一把優質的複合弓價格遠高於火繩槍,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付出的成本遠高於一個火槍手,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拉開硬弓的,不是硬弓不是重箭對身穿甲冑計程車兵造不成致命傷害,但是一把火槍可以了,所以清朝自己也對繼續研發弓箭,興趣不大,而在鴉片戰爭後,開始把目光轉向研究火器——中學為體的洋務運動。

  • 4 # 沙裡金64197031

    這是一個很無知的問題。鴉片戰爭中,清軍不但使用弓箭,而且還使用了大量的火器。鴉片戰爭清朝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兵力部署的問題。雖然清朝有幾十萬軍隊,但這幾十萬軍隊不能集中在一個地方,實際清軍在各地的軍力是很有限的,鴉片戰爭雖然是在中國本土作戰,但在歷次的戰場上雙方的兵力幾乎都是相等的,甚至清軍的兵力還要少於外軍的兵力。這也是清朝失敗的原因之一。其二,就是很多人都認為清朝不注重火器,在鴉片戰爭中,清朝是用長矛大刀與外軍作戰,這實際就是對歷史的無知。實際早在乾隆時期,清軍的火器裝備己經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在乾隆時期還建立了陣守京師的八旗火器營,還有在《乾隆大閱圖》中,圖中的八旗軍列的都是槍陣。為什麼到後來的鴉片戰爭中,清朝會失敗,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清軍敗在了刺刀上,因為外軍的槍上有刺刀,而清軍的槍上沒有刺刀。這也就導致了清軍不敢與外軍打近戰,導致了失敗的原因……總之,清朝在對外戰爭中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黃曉明的演技?